Nach Genre filtern
- 44 - 老式爆米花机的由来,爆米花与爆米花机的历史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说到爆米花可能是没有人没吃过,但要是问爆米花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的历史,那就不一定是人人都清楚的了。尤其是大家小时候在街头常见的那种传统老式的爆米花机,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它与“美式“那种电影院中的完全爆开的爆米花是哪一种最先出现的?而大米花与玉米花哪个历史更久远,咱们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就来说一说。。。
Mon, 04 Nov 2024 - 38min - 43 - 从饲料到餐桌,燕麦早餐发展史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这一集也可以算作《这就是美国》第一章的资料篇了,看到有些朋友留言关于桂格燕麦与贵格会有什么关系?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中就给大家一个详细的解释,咱们来说一说燕麦这种作物,它以前真的是被当作牲畜伺料的么,又是怎么一跃上了人们的早餐桌的呢?燕麦与早餐麦片的区别又是什么呢?中国有燕麦么,它与山西人爱吃的莜麦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就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
Mon, 28 Oct 2024 - 34min - 42 - 天妇罗里没天妇,老婆饼里没老婆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这一集世界好好吃,来说一说日本料理中的著名外来户,天妇罗。天妇罗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在它之前日本食物之中真的没有炸物吗?花园中的小鱼真的是鱼吗?而天妇罗又为什么一开始被叫作天麸罗,而今天又更多的叫作天妇罗?它的发展历史又是什么,机油天妇罗又是什么样的故事?所谓"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又是怎么来的?日本食界又为什么这么多的神?十万个为什么,尽在这期,世界好好吃~~
Mon, 14 Oct 2024 - 34min - 41 - 何不食肉糜?一碗豆汁中的历史与谣言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长假将至,这一期咱们来说一个国内的吃食,豆汁。来说一说这种奇特的小吃为什么会如此的与众不同,馊与臭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种由下脚料生产的东西在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出现的,什么时候出现的,到底是不是所谓的御膳,而老舍说自己长了一个“喝豆汁儿的脑袋”到底是怎么意思。。。就在这集世界好好吃~~~一碗豆汁中的历史与谣言
Mon, 30 Sep 2024 - 34min - 40 - 俄罗斯与波兰50年的交锋,伏特加战争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俄罗斯与波兰之间有一场长达近50年的没有硝烟的大战,这就是关于伏特加的战争。这场关于伏特加归属权的争议,自1977年秋季由波兰发起,一到燃烧到今天。。。那伏特加到底是哪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伏特加又是怎样一种烈酒,咱们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就来详细说一说。。。
*酒精饮品会对未成年人发育造成不可逆伤害,了解酒类不代表需要尝试,远离酒精饮品,珍惜一生中短暂的成长时光
Mon, 23 Sep 2024 - 39min - 39 - 吃猫吃狗?特朗普与哈里斯辩论后的事实真相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这周特朗普在与哈里斯在美国时间9月10号(北京时间9月11日)的电视辩论中突然提到“数以百万计的人,来到美国,他们在俄亥俄州春田Springfield市吃猫吃狗,吃我们的宠物”,此话一出即便被主持人当即事实查证,但还是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那特朗普到底是在说什么呢,指的是哪些移民呢,所言又是真么,这集咱们就来说一说这“吃猫吃狗”后的真相是什么
Mon, 16 Sep 2024 - 38min - 38 - 炙热秋老虎的冰与火之歌,冰之简史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在这个炙热的秋天里,秋老虎席卷南加州,一个夏天也没见一滴雨的洛杉矶北部最高气温来到了全年最高,达44摄氏度。。。在这样的天气里,就不要出门啦,不如就让我们躲在室内,乘着空调凉风,回忆一下人类关于冰与制冰的历史。。。
图文稍后将补充
Mon, 09 Sep 2024 - 35min - 37 - 大航海时代,远航的水手们都吃些什么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在那个用木船横渡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一艘再快的船从欧洲到美洲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那在这来回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水手们都吃什么又有什么选择呢?就在本期,世界好好吃。。。
这一期是美国历史长篇系列《这就是美国》的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的饮食资料篇。
在这第一章之中讲述了很多关于早期殖民者的这个殖民的具体细节,包括从欧洲到这个北美这一路在船上的经历。比方说五月花号上的30多位布朗主义者,与他们口中的那些陌生人,在五月花号上这一路航行的时候吃的是什么?但毕竟这部长篇的历史系列的重点不在吃上,所以没多说,不过好在,世界好好吃主要就是个吃。。。
这一期就再回到这大航海时代,在一艘从欧洲到美洲的远洋木船上,水手或船员们在吃上都有哪些选项?
所谓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时代,从公元 15 世纪到 17 世纪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哥伦布大交换,给新旧世界都带来了非常非常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非常的深远的,一直到今天。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全面的,在这200年时间里有很多人类从来未曾见过未曾想到的事情发生,但这种变化也并没有冲击到当初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比方说在从欧洲到北美的远洋的木船上,水手们所吃的东西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那几样东西,哪几样呢?在第一章的第五集和第六集,《启航,永远的五月花》与《遇见死亡,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一个冬天》中说过,人们在上船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而在所有的准备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吃。
远洋航行非常艰苦,三桅帆船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两个月的时间吃喝拉撒都得在船上。不像今天的游轮,买个船票就可以了。其它船上的厨房是要什么有什么,从龙虾到冰淇淋,从可口可乐到鸡尾酒。。。但是回到那个时代,在船上能吃的东西是十分的有限的。三样东西,第一个就是咸饼干,第二个是腌鱼,第三个是腌猪肉,外加上一种唯一的饮料,淡啤酒。这几样东西是在这两个月期间里乘客活下去的生命保障。
这几样东西它具体是什么样的?吃起来什么感觉?首先说主食,咸饼干,咸饼干也被叫做船饼干ship's biscuit,不是说他只在船上提供,而是说下了船白给你吃,你也不愿意吃,因为它实在太难吃了。。。
它的做法和原料非常非常简单,三样东西,面粉,盐和水。面粉不像今天在超市买的面粉,它是粗麦面粉,是用那种最粗糙、最便宜的面粉,颗粒非常的不均的粗面粉来做的。并且不能加酵母,因为发完面之后储存起来空间就变大了。
不光是不加酵母,并且就如同无酵饼一样,要用这个叉子或者专门刺孔的工具在面饼上刺出很多的孔,让空气释放出来。
圆形或者是方形,这个东西都是巴掌大,跟成年人手掌那样厚,因为太薄很容易碎,太厚了不容易掰开。当初水手在吃它的时候拿一个木棍子去敲它,把它敲碎。
船饼干必须要保持的十分干燥,烤完之后再通风,保质期一般来说在两年以上。
葛底斯堡历史博物馆中的南北战争时期的盐饼干。
在海上鱼和盐这两样东西最不缺,船上会带上很多的腌鱼,尤其是鳕鱼。这个大西洋鳕鱼是一种非常好看的一种鱼,最长的可以达到1.2米,体重能到40公斤。当初的水手根本不愁没鱼吃,鳕鱼很好吃,但让你连着吃4个月,怕是也受不了啊,更何况好吃的东西,他也得往好了做才行。。。
腌鱼一般是怎么做的呢?捞上来之后,鱼要从中间抛开,去掉鱼的脊骨和内脏。然后在太阳下晒干。成百上千条这个鱼在太阳底下暴晒的时候,那个味道会怎么样?把它晒到鱼体中的水分只含15%-20%就差不多了。这时候的鱼可以当鼓槌了。所以欧洲这种晒成的鱼干叫做棍鱼,棍子一样的硬的鱼。
腌鱼的历史
但棍鱼放船上时间长了它一样生虫子,怎么办呢?那就还是需要用盐去腌。腌鱼保存时间长,更加的卫生,但味道那真是齁咸齁咸的又硬又腥。所以自然不能直接空口吃。船上的厨师会把鱼放到水中泡足够长的时间,让它变软。再进锅里去煮,煮完之后再把这个鱼连汤一起捞出来,和盐饼干一起泡着吃。
还有一个就是腌肉,一般都是腌猪肉。但这不是金华火腿,四川腊肉。在当初船上腌猪肉做的是非常粗糙的。宰杀的猪肉,先是用盐使劲搓,把大肉块放到盐水中浸泡五天以上,去血水。血液是非常容易变质。把猪肉从盐水中捞出来以后,再拿盐搓一遍,然后放到木桶中,要层层叠叠的放放一层猪肉撒一层盐,直到这个木桶被添满,填满之后再倒水,让水面没过猪肉。这个步骤很像腌酸菜。放满水之后再放盐,放多少没有量,直到盐度饱和。怎么去判断它饱和呢?就是当初有一个方法,就是往桶里扔一个鸡蛋,如果不沉,那说明盐就终于够了,然后再密封。
美国海军历史中的腌猪肉模型
这其实就相当于在罐头发明之前最早的腌猪肉的罐头,所谓大航海时代的午餐肉。在船上吃这东西,是无论怎么做都不好吃的。
说到啤酒,大家可能都对今天的啤酒很熟悉,但是淡啤酒它实际并不是今天的啤酒。淡啤酒里面是没有气泡的。它之所以叫啤酒,是因为是用大麦酿造的。酒精含量非常低,用大麦酿造,便宜。为了压低成本,都会选择1%到5%的酒,足够四个月喝的,因为在航行过程中,唯一能喝的就只有它。而淡水很容易变质。
就算是小孩子、小baby也得喝,很多人船饼干掰碎了泡到淡啤酒中连吃带喝。当北美有了定居点后,用剩余的玉米去酿酒。作为远洋船的一个补给,但是水手仍然喜欢喝欧洲的大麦酿的淡啤酒。为什么呀?大麦的味道要远比玉米的味道要重,有一定的苦味,这也就是为什么北美的啤酒有一个传统就是添加苦味剂,它的源头也是这样来的,为了增加的玉米酿造所缺失的口感。
一艘远洋的船上能吃的东西就是这些,作为水手来说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当初在水手之间非常流行一种病,叫做坏血病,俗称叫做水手病,这跟讲的日式咖喱饭的来脚气病由来是一样的。由于吃的东西这个单一,没有蔬菜,没有水果,缺乏维生素所引起的一种病。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这就是美国》第一章现在除了小宇宙,看理想,也可以在三联订阅啦。《中东往事》也已经在小宇宙上线,制作了全新的长图,介绍,没有听过或是订阅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中东的前世与今生,可以说《中东往事》是一个最好的、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Mon, 02 Sep 2024 - 26min - 36 - 美国小费的历史,与当今小费溢出现象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这一集,咱们来谈谈在北美与吃十分相关的一个话题,那就是美国一大习俗——小费。小费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成为美国的一个普遍习俗的,而当今小费又存在着哪些新现象,就在这集的世界好好吃。。。
说起小费这一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个极具北美特色的东西。在美国服务业,从餐饮,理发到泊车,约定俗成付给为你服务的人一定数量的在账单之外的费用,这就是小费。小费已经形成了美国服务业的独特的一面。那小费的历史是怎么来的呢?
它真正的来源就如同美国的其他这个主流文化一样,还从欧洲来。在 19 世纪,南北战争左右,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制造业兴起,在美国开始出现了很多新一批的富人。尤其在北部的美国。这些新兴的有钱人的休闲娱乐不会在本地,因为美国当初的基础建设还差得很,所以多选择去往欧洲度假。
19世纪中期的纽约
那个时代欧洲的基础建设好很多,服务也好,远远超于美国。去巴黎、去伦敦、去维也纳、去罗马,这种去往欧洲度假的方式,在当初的美国富人圈子之中形成了一个潮流。
同时代的巴黎
在欧洲之后,美国人发现当初的欧洲的旅店也好饭店也好,当地的有钱人在用完餐后,会给他服务的人一定的小钱。这个习惯在不同国家都有,比如在英国伦敦的咖啡馆当客人坐下来等待咖啡的时候,有钱的顾客会在桌子边放一些零钱,用来加速服务的。据说这种习惯来自古罗马,在罗马时代去做客,如果有仆人为你服务,那么高人一等的罗马公民,在离开时应该付给主方仆人一些小钱,来彰显身份的高低与对主人家的尊重。
美国这富起来的新一代们便开始把这种具有欧洲范儿的行为照猫画虎带回到北美。
在开始之初的那个时代的美国,给小费会被当做你在彰显优越感,开始是遭到很多人不齿的。是对服务人员的一种冒犯。所以这种做法刚开始并不流行,会遭到白眼。
那具体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在南美战争结束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黑人非洲裔美国人劳动力被释放到了市场上,给劳动力市场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他们自身要的价格就非常的低,作为雇主也借这个机会故意压低工资,扩大自己的利益,然后鼓励客人向这些服务员付小费。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服务业的雇主,希望用雇客去养活自己的雇员。
那在那个时候虽然奴隶制取消了,但是种族歧视这件事不会随着奴隶制的取消而消散。歧视是公开的,所以给你小费存不存在心理落差这件事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白人打工者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得压低工资,开始心平气和地去接收小费。
这样的行业最早是像酒店、宾馆,后来在 1859 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乔治普尔曼,他自己创立了一个公司,就叫做普尔曼公司,开始在美国当初日益壮大的这个铁路网络上,承包那个豪华的卧铺车厢。1868 年的时候,乔治普尔曼开始大量雇佣廉价的黑人雇员,当搬运工。他付给这些黑人雇员的工资非常非常的少,然后当着顾客,打骂自己的员工,并且这个鼓励顾客说,你要是觉得可怜他,那你可以给他小费。
乔治·普尔曼
他这家公司在当初的美国铁路运输服务过程中壮大得非常快,也就在美国的小费习俗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但那为什么小费在今天的欧洲却远没有美国这样普遍或疯狂呢?这墙内开花墙外香也是归功于 19 世纪末,就是到了1890年代末,小费制度在市场上开始遭到强烈的反对。那这股风潮是全球性的。人们认为小费是非美国传统,它不具有美国性,它不是美国自有的,认为这是与这个所谓平等主义是背道而驰的一种理念。付小费的人要显示出来一种人高一等的感觉,除了对服务人员自身的地位贬低之外,小费它还有一种贿赂的作用。对于那些没付小费的那些顾客来说不公平。在这样的思潮的带动下,当初有美国的七个州就彻底禁止了小费。这七个洲都是美国当初的南部洲。在北部,当初的纽约时报也发表过一篇报道,批评说“男人喜欢享受那些搬运工和服务人员的奴性,喜欢陶醉于从这些服务人员那买来的微笑。他们喜欢以辨识的价格辨识就是几分几毛的这样的价格来购买和出售自己想要的礼貌”
但是美国的企业界并没理这个茬,仍然贪婪地把它坚持了下来。反倒是这反对小费的思潮在欧洲引发了结束这个小费做法的劳工运动。今天的欧洲没有美国对于小费那样的狂热。但实际上却以服务费的形式出现,其实跟小费也是一个意思。
那这个事情后来在这个美国小费是怎么被解禁的呢?还是那个乔治普尔曼的公司,因为太挣钱了,通过让员工接收小费,1916 年这家公司在人员成本上节约当初货币250万美元的年度费用。在巨额利润面前,资本家的压力下,州政府们又被迫将小费再次合法化。作为餐饮服务行业,在1938 年,弗兰克林罗斯福推出了公平劳动标准法案,设定了这个当初每个行业最低工资的标准,但不包括餐饮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等等,所以这就使得没被包括进去的这些行业的这个雇主可以压低这些员工的工资。
罗斯福签署该法案
1966 年法案修正之后,餐饮服务业也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被纳入典型的最低工资标准。相反的,允许餐饮服务业雇主们将这个小费算到基本工资里。所以在法律的加持下,在资本家的推动下,最终小费使得在全美得以成为了一个普遍型的现象,这就是美国小费的这个由来。
在今天,小费在美国已经进入了一种升级版的疯狂模式,本来一般情况下餐饮业坐下来吃,把点的东西放到桌子上才会付小费。像星巴克或者麦当劳这些都不算,另外像送餐上门,美容美发,出租车等等亲身为你服务的,也会给。以前餐饮行业标准都是从 15% 起,但现在由于通胀,水涨船高,基本上都是20%。
当今所谓通货膨胀产生的副作用,就是小费的膨胀与小费的溢出现象。在原先本来不该收小费的地方,提示要付小费。像快餐店的,咖啡店,快餐车,这种立等可取的以前都不好意思管人家要小费的行业也开始频繁地提示付小费,这是一个新现象。因为最早以前从本质上来讲说,这些人其实不算提供服务。他只是提供了他生产的产品。
Drive through也要小费。。。你怎么好意思。。。
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这就是美国》第一章现在除了小宇宙,看理想,也可以在三联订阅啦。《中东往事》也已经在小宇宙上线,制作了全新的长图,介绍,没有听过或是订阅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中东的前世与今生,可以说《中东往事》是一个最好的、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Mon, 26 Aug 2024 - 35min - 35 - 北美猪肉不好吃?从养殖到餐桌中美猪肉比较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本集提要:
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咱们来说一说一个迷思,那就是很多人觉得北美的猪肉不如国内的好吃,有人觉得是由于国外宰牲时不放血,有人相信是国外对小公猪不去势,还有其它各种流言,这一期,咱们就借此话题来看一看,猪这种可爱又好吃的动物,从养殖到餐桌的过程,在国内国外真的有什么区别吗?
北美华超
Costco
身在北美的很多朋友说超市里,无论是这个西人开的,还是华人开的,买到的猪肉不好吃,这其中的网络上的这个流言也非常的多,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啊。这个有人说是这跟放不放血有关,有的人说跟阉割不阉割有关啊?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这一期就都来说一说。
说到猪肉,很多人相信中国人喜欢吃猪肉,然而如果说中国人对猪肉的消费人均量非常大,那这句话就不准确了,看下图:
世界各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比较,最大的在欧洲
北美猪肉“不如中国的好吃”的这个问题,会存在多种差异与原因。首先,消费者普遍认为北美的猪肉“有腥味”,或者“肉质偏硬”。有些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北美的屠宰过程中没有充分放血,导致血液残留在肉中,从而影响了口感。然而,在全球工业化养殖和屠宰过程中,放血是基本的操作标准。所有宰杀的猪都会放血,以确保肉质的鲜美和卫生。
再者,有人认为北美的猪肉“腥味”来源于公猪未经过阉割的肉。公猪未阉割可能导致“公猪异味”(Boar Taint),这种味道主要是由雄酮和粪臭素引起的。这些化学物质会在公猪的脂肪中聚集,导致肉在烹饪时散发出异味。但在北美,工业化养殖中大多数公猪都经过阉割处理,毕竟不是欧洲,因此这种情况应该并不普遍。
以下文字摘自于加拿大农林部门对“公公猪”的要求:
”除选定的种公猪外,基本上所有公猪在断奶前都会被阉割。这样做的两个主要原因是行为和肉质 (2)。随着年龄和体型的增长,未阉割的公猪往往对其他猪更具攻击性,而且比阉割过的猪更难处理 (2)。阉割对猪的肉质至关重要,因为猪通常在青春期开始时(约 6 个月大;2)被屠宰。众所周知,未阉割的公猪的肉会产生“猪膻味”,由于雄烯酮和粪臭素的存在,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和味道 (2)。
生产者的目标是在动物福利和高效生产优质猪肉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养猪和处理操作规范》要求在 10 日龄后进行阉割时使用麻醉剂和止痛剂来控制疼痛 (6)。此外,任何年龄的阉割都必须使用止痛剂来尽量减少术后疼痛。
总之,阉割是加拿大牛和猪产业的常见做法,因为它可以减少攻击性、防止不必要的繁殖并改善肉质。虽然所有阉割方法都很痛苦,但可以通过在尽可能小的年龄进行阉割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疼痛。尽量减少疼痛(例如减轻疼痛)可以改善动物在阉割等厌恶性手术中的福利。展望未来,研究应侧重于改进牛的免疫阉割,作为手术和非手术阉割的替代方案。这将使所使用的产品获得在加拿大使用的许可。“
加拿大都要割,就不要说美国啦。。。
此外,猪肉的品种也是影响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北美的猪肉品种与中国常见的品种不同,例如北美主要的猪种有Berkshire(伯克希尔猪)、Chester White(切斯特怀特猪)和Hampshire(汉普郡猪)等。这些猪种的生长环境、饲养方式与中国常见的猪种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猪肉的风味和质地存在差异。文章指出,品种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消费者感觉北美猪肉不如中国猪肉好吃的原因之一。
伯克希尔
切斯特·怀特
杜洛克
汉普郡
长白
波兰中国,原产地其实是俄亥俄
斑点猪
约克猪
排酸肉是影响猪肉口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猪宰杀后,肉中的乳酸会逐渐积累,影响口感。通过排酸处理,可以去除肉中的乳酸,改善肉的质地和味道。在北美,排酸处理已经是一种标准操作,而在中国,这种技术相对较新。消费者在北美购买的冷鲜肉大多经过排酸处理,因此肉质更为柔嫩。排酸处理能够提高肉的鲜味,但需要在0至4摄氏度的冷藏环境中进行,这也意味着冷链运输对于排酸肉的品质至关重要。
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主观感受在猪肉口感的认知中当然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美生活的中国的思乡情绪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因素关。人在异乡,怀念家乡的食物,记忆中妈妈做的美食总是比现实中眼前这盘自己做的东西好吃。此外,北美的调料和烹饪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甚至葱姜蒜等常用配料的品种和味道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对猪肉的整体感受。
而在猪肉的挑选上,北美市场中的猪肉种类繁多,价格和品质差异也很大。如Whole Foods和Costco,提供的猪肉品质较高,而平价超市的猪肉则相对便宜。消费者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猪肉口感的感知。一分钱一分货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价格较高的猪肉往往在品种、处理方式和养殖方式上有更高的标准,因此口感也相对较好。
总体而言,对于这个迷思,并没有真正的答案,或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答案与结论,这一点在小宇宙的评论中的多样性就可以看到了:
Mon, 19 Aug 2024 - 36min - 34 - 最后的晚餐,13个人到底吃了些什么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欢迎订阅与关注~~
点击订阅: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点击订阅:中东往事全集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咱们来说一说著名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13个人到底吃了些什么。画作中与真实所发生的一幕又有着多大的区别。在两千多年以前,这13个人是怎么吃的这顿饭,而他们的餐桌上到底又都有些什么呢?就在这一期,世界好好吃。。。
说到这个基督与12门徒最后的晚餐,相信99%的朋友们都会想这幅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这幅画非常的经典,经典之处就在于是这 13 个人全部坐在桌子的一边,桌子的另一边空着,给人一种开大会在主席台吃饭的感觉。
在现实中完全不符合逻辑,但第一眼看到却丝毫不会产生违和感,这就是它厉害的地方。里奥纳多达芬奇,大家一定认识。
哦。。。
这位才是本人。。。
1490年代,达芬奇受到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的邀请,给这个教堂的食堂画一幅壁画。这个教堂的食堂是一个长方形的,它两端是白墙,达芬奇在其中的一端画,对面那端是另一画家叫做达蒙托法诺画的基督受难。两幅画互相的透视法,使得这个食堂两端可以望出去似乎是很远,显得这个屋子非常的大。
这是达芬奇的代表作,画里面的内容就是基督与他的12门徒吃的最后一顿饭,席间他说了一句话,你们之中有人出卖了我。12门徒摆出了各种不同的pose,这也相当于是历史上最早的这个表情包了。
这一期的好好吃,咱们就把这个目光集中在他这个餐桌上来看一下,看达芬奇在这个餐桌上画的都是些什么食物?这幅画本身它也不是写实主义,它是一种想象,为了添满这个餐桌,它必然也要符合 15 世纪末的信仰环境下,达芬奇对基督那个时代的想象。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幅画作之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鱼,长条桌上面一共摆了六条鱼,足可见鱼在 15 世纪末的这个重要性。为什么这么重要啊?这个原因其实咱们在讲美国史第一章的时候,从宗教改革到这个应许之地里面,咱们讲过啦。。。
而且这个鱼,还是鳗鱼。
这从侧面说明了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鳗鱼是一种高档流行食品。在这个时期的意大利烹饪书籍中也可以看到烤鳗鱼的制作方法。
除了鱼之外非常不幸的就是画完之后很快就开始变质,后期经战争,疏于维护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画有有很多盘子辨识不清了,至少有两个大盘子中的这个食物到今天看不清是什么了。大家有很多人去看这个达芬奇当初的笔记,因里头记载了一些说平时吃的东西,去猜那几个盘子里头是什么。
后来人给出的解释是达芬奇日记中的思路,相信达芬奇认为人应该吃的简单,所以在这个最后的晚餐这顿饭中,所画的主食也就只有鱼,那剩下的东西就是面包与水果,所以圆咕隆咚在桌子上一个一个的就是面包,水果很多人根据那个样式的猜想说可能是石榴。
如果最后的晚餐真的发生过,那这13个人到底吃的会是什么呢?咱们之前在中东往事中讲过这个情节,这个最后的晚餐是犹太逾越节的晚饭。所以只要去看一下回到2000多年前,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他们逾越节大概都吃什么,这个谜题就能够解开了。
那逾越节吃什么?今天大家也许知道有几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第一个就是无酵饼,什么是无酵饼,它不能够有任何的酵母,无论是大麦、小麦还是黑麦、燕麦都无所谓,一般来说只要不含酵母就可以。
无酵饼上面有很多很多的小孔,原因是为了让能够去出所有的气泡,烤制的时候饼不会膨胀起来。它一定会是最后的晚餐里必备的主食。基督当初掰开的也就是这个饼,分的酒就是葡萄酒。
那除了无教饼,除了葡萄酒之外还有什么呢?人们可能会想到逾越节肯定会吃羊吧,但是基督当初所倡导的是苦行,并且要求他的门徒把财产都变卖了跟着他苦行。羔羊或羊肉在2000多年前的耶路撒冷是富人在逾越节才吃得起的东西。所以这13个人就不太可能在这个日子里吃上羊肉。
逾越节的一种羊肉做法
但是既然不会有羊肉,会不会有鱼肉呢?那这个有可能的。但更多人相信会有一种菜叫做bitter herbs,要是字面翻译就是苦菜。它像涮火锅常吃的苦菊,当然这是今天的品种了,当初的品种就不好说了。
也有可能会有一些椰枣,毕竟椰枣在当初的这个耶路撒冷比较常见,椰枣这个东西历史也很长了,咱们以后有机会可以讲一讲。
这13个人可能吃的也就是这么简单,但要说到地点和怎么吃的,今天人们相信地点是在这个耶路撒冷的upper room,肯定不会是像达芬奇画的那样是一个长条桌,因为这不符合 2, 000 多年前在耶路撒冷当地人吃饭的习惯。
upper room
在罗马时代的耶路撒冷,吃饭的方式有两种可能。首先看罗马人怎么吃饭呢?拉丁文中有一个餐厅一词叫做triclinium,字面的含义就是三张沙发。
就是这个样子,大家趴着吃,真正的趴体。。。
为什么要这个姿势呢?脚外头里,主要的原因就是卫生,脚搭在沙发的边缘有钱人,可以方便仆人给洗脚。
所以大家看到的罗马时代的吃饭场景都是这个样子
这幅画,咱们在牡蛎那期也曾看到过,大家也是这样吃的
这是第一种可能,但13个人都是犹太人,而且也没钱,按理说不太应该这么吃饭。当初在upper room很可能就是席地而坐。几样东西未必就摆在一个小矮桌上,就是放在地上,大家席地而坐,以室内野餐的方式。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啦
可惜没有留下照片。。。
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中东往事》已经在小宇宙上线,制作了全新的长图,介绍,没有听过或是订阅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中东的前世与今生,可以说《中东往事》是一个最好的、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Mon, 12 Aug 2024 - 29min - 33 - 荔枝,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学情怀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本期世界好好吃,咱们来聊一聊荔枝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学地位。
世界好好吃 33- 荔枝,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学情怀,加州101,33分钟
要说哪一种水果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文学情怀的,那荔枝一定会在榜上,当然还有桃与李,但今天咱们来好好说一说荔枝。荔枝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一直是一种奢侈品,尽管今天荔枝在中国广泛种植和食用,但在过去,尤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运输与保鲜条件下,在我老家那里,荔枝可真的犹如古诗中说的那样珍贵,至少给我当初的感觉是这样。
说起关于荔枝的从古时流传下来的诗句与文章数量在所有的水果之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相信所有的朋友至少可以随口就说出两句,杜牧的长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苏轼的洒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实关于荔枝的古诗句古文章不下百首,与其能在数量上比一比的,也就真的只有桃子与李子这两位了。
其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荔枝在作为一种中国的特产,其在中国的水果历史上非常的久远了。荔枝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的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荔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早在《上林赋》中出现。当时的荔枝是野生品种,著名的一种被称为“火山”,经过不断的人工栽培和驯化,到了唐朝,荔枝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出现了无核荔枝等优质品种。
第二个原因就是它真的好吃,荔枝的甘甜和美丽在古时的有限类别的水果中,在糖分上是数一数二的,是自然界中不可多得的天然甜食。这样的水果,谁不爱呢?如上面所说,赶在唐代荔枝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甚至出现了培育的“无核”荔枝,在唐与其后的宋这几百年间,各个文人墨客们,吃high了总要写上几笔,发个朋友圈什么的。
白居易发了一个《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悫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张籍,来听我的演唱会,发表新歌《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元稹《荔枝诗》:“五月荔枝初破颜,朱垂碧叶倚青山。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作御盘。”
张籍:“元稹你怎么盗我图啊。。。”
黄庭坚,好吃,随手写一首《浪淘沙》:“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冰肌照映柘枝冠。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重入鬼门关。也似人间。一双和叶插云鬟。赖得清湘燕玉面,同倚阑干。”
苏轼,看我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随手自拍。。。
陆游,我也来一首:“病与愁兼怯酒船,巴歌闻罢更凄然。此身未死长为客,回首夔州又二年。”。。。
苏轼:“你这也没荔枝啊??”
陆游:“这个川菜馆子就叫荔枝楼。。。”
苏轼:“行。。。”
但要说最出名的,还真的就是杜牧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由此很多人相信杨贵妃除了爱洗澡外,还爱吃荔枝。结合了后世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是相信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从岭南送到长安的,并把唐朝最终走向衰落归咎与杨贵妃本身。
强盛的王朝不会因为几颗荔枝送命,杨贵妃在历史也不一定真的那么对荔枝上瘾。就算千里飞骑来送,也不一定会是从岭南,而很可能是从四川。杨贵妃的出生一直是一个谜题,但她早年很可能在四川住过。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可能吃过那里的荔枝。
对,川地产荔枝。。。上面白居易和张籍都有朋友圈作证,自古,至少是在唐时,就是产荔枝的地方。。。
所以进宫后的杨贵妃要吃也多半是出于想念儿时熟悉的味道。。。
贵妃上马,“扶我一把”
荔枝在后世的传播中,被移种到了中南半岛,在越南等地也开枝散叶起来。但今天如果在北美,大家还会看到一个荔枝的产地,那就是墨西哥。
这种墨西哥荔枝味道也不错。它在墨西哥的历史也是最初由修铁路的华工与1900年代初带到墨西哥去的。并在西那罗亚地区被种植,墨西哥的天气对于荔枝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住墨西哥”。。。
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小宇宙平台,在“加州101”的主频道中可以订阅这就是美国第一章的专题:
看不到专题的朋友们,只要升级一下小宇宙的APP就可以啦。并且经小宇宙官方确认,已订的单集可以在订阅专题时进行抵扣,不用担心出现重复的费用。
在这第一章中,从宗教改革的欧洲到被认为是应许之地的新大陆,我们回到欧洲宗教改革之初,去回顾这个近500年来对西方影响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那个所谓的信仰时代,细看英格兰自这一时间起的意识形态上的细微变化,在复杂的宗教政治与经济斗争中,去真正理解清教徒的起源。。。
《这就是美国》全系列一共八章,全长将超过6000分钟、100小时。这是一部微观的美国史,与大家一同重新认识一个去符号化的美国,认识ta的内心的成长,外在的发展。通过从来未曾认真解构的故事,去重新认识那些你或许早已熟悉的名词与名字。。。
Mon, 29 Jul 2024 - 33min - 32 - 中英葡法,蛋挞身世之迷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这集还是要好好吃,聊一下著名“开封菜”,蛋挞的演化世,它到底是中式的,葡萄牙的,还是英国来的,还是法国来的呢?请听,关于蛋挞的身世之迷。。。
世界好好吃 32- 中英葡法,蛋挞演化史,加州101,28分钟
在前几集中介绍过一些中国传统饮食流传到海外之后在异地生花的当地特色食品,泰式炒粉,肉骨茶,左中堂鸡等等。今天咱们来说一个在中国才的但却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的食品,那就是蛋挞。
蛋挞一词从词源上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个泊来品。蛋自然就是鸡蛋,挞则来源于英文“tart”。Tart与Pie派很像,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盖还是没盖:
一般来说,不在上面盖上与饼身一样材料的就是Tart,盖上的就是Pie
今天我们常吃的蛋挞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港式,一种是澳/葡式,两种的来历其实完全不同。。。咱们先说港式的:
港式蛋挞一般来说,其酥皮是传统中式酥皮,是用猪油起酥做成的。里面的蛋液则是来自于广式蒸蛋,或蒸水蛋,鸡蛋膏。这种传统做法一般不去除蛋清。口感上来说,港式的皮就像传统中式点心的酥皮一样,偏硬一些,蛋心滑润,口感偏淡。
传统的中式酥皮
传统蒸水蛋,鸡蛋膏
说起港式蛋挞的起源,其实并不是香港,而是广州。在1930年代时期,广州作为最早的开放口岸,在当初流行百货公司。各大百货公司之间竞争顾客,吸引顾客到百货公司里购物,会定期在自家食品店里竞相推出新式的小吃,据说每周还要变花样。
1935年,广州
各店绞尽脑汁慢慢琢磨到西式点心上了。那个时广州受英国饮食文化影响最大,就选到了一种叫做 custard tart 这么一种英国的甜品。只是受于材料的限制,将牛油酥皮改成了中式的猪油酥皮,再把心换做广式蒸蛋,这样,中式的蛋挞就出现了。
传统英式点心,Custard Tart
之后随着日军入侵,很多糕点师傅躲入香港避难,中式的蛋挞也就被这样带到了香港,在香港生根发芽,成为了一个具有港式特色的点心。
那咱们再来看澳/葡式蛋挞的来历。
澳/葡式蛋挞
相比港式蛋挞,澳/葡式蛋挞的历史比较晚。它的出现来自于一个英国人,安德鲁。
安德鲁本人
以下是出于安德鲁自己的简历,安德鲁于 1955 年 4 月 8 日出生于英国,曾在诺丁汉的Boots公司担任工业药剂师。1979年,他偶然发现了一个就业机会,并前往澳门的英法实验室利用自己的制药经验。1984 年 6 月,安德鲁与女友玛嘉烈·黄 (Margaret Wong) 成立了热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为了支持自己刚刚起步的公司,安德鲁成为澳门凯悦酒店的企业培训生,——当时澳门领先的葡萄牙餐厅。1988 年底,安德鲁与玛嘉烈·黄结婚。1989 年 9 月 15 日,安德鲁和玛格丽特的公司在澳门路环村开设了安德鲁面包店。1990 年初,安德鲁庆祝女儿奥黛丽的出生。这一年,安德鲁号称“独自发明"了蛋挞,这为他带来了另一个值得庆祝的理由。从此,安德鲁蛋挞就成了澳门的标志。
其实安德鲁早年去过葡萄牙,葡萄牙有一种甜品“Pastel De Nata”,如下图这样。
葡萄牙甜品“Pastel De Nata”
“Pastel De Nata”在里斯本本来就很流行。最著名的店就是下面这家
安德鲁的“独立发明”其实就是源自于此。不过安德鲁的确对其做了本地化的处理,使其更偏于中国人的口味。
“Pastel De Nata”的特点就是加入了焦糖,这也就是澳/葡式蛋挞蛋液上斑驳颜色的由来。“Pastel De Nata”历史具体什么年份在今天已经无法考证了,但肯定是由修道院中住在里斯本的修道士开始的。在当初的修道院要用蛋清去浆洗衣服,把那个蛋清分离出来之后,为了不浪费剩下的蛋黄被修道士们收集起来之后,做成了这种葡萄牙式的糕点。
葡萄牙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阿而科巴萨
当然,这事儿还有一些别的解释,就是英国人说是跟英国人学的,法国人说这些葡萄牙僧侣早先在法国阿维尼翁教皇时期在法国住过。就在那个时候,葡萄牙人在法国学会了制作糕点的方式。法国人相信包括英国的custard tart也是一样,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全欧的甜品都在来自于法国。但不管怎么样,这就是安德鲁所做的澳/葡式蛋塔的真实由来。
今天的安德鲁饼店
后来,1996年两人分手,玛嘉烈黄自己也开了一间饼店
玛嘉烈饼店
2004年的时候,玛嘉烈把葡挞的配方授权给了肯德基,这才有了肯德基的葡式蛋挞。。。
所以,综上,港式蛋挞与葡式蛋挞两者并不是一种东西,也不是出于同一出处,不是同一个历史,而作为好好吃的好会吃的朋友,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吃完之后,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中东往事》已经在小宇宙上线啦,制作了全新的长图,介绍,没有听过或是订阅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中东的前世与今生,可以说《中东往事》是一个最好的、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Mon, 15 Jul 2024 - 28min - 31 - 百吉饼之争,纽约还是蒙特利尔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Bagel,有人翻译成贝果,可能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叫它百吉饼,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它的历史。。。它到底是不是通过二战随着犹太难民流入到北美的呢?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今天的北美,有两个城市都号称自己的百吉饼是北美最好的,一个是纽约,一个就是蒙特利尔。两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流派。。。那这两个城市做的百吉饼有着怎样的不同,又哪一个更好吃呢?就在这期,世界好好吃
百吉饼最初的售买方式
百吉饼是一种北美常见的面包圈,与甜甜圈不同,它是烤制而非油炸,且在烤制前需要先用水煮,口感更具嚼劲。这份嚼劲就来自于它特殊的制作过程的一个步骤——水煮:
水煮是做百吉饼必要的一步,面圈揉好了后,要过热水煮一下
别看煮完的面团是皱的,但只要一烤,就又圆起来了。
在烤前一般都要撒上一些配料,最常见的就是蒜蓉,芝麻,肉桂,芝士和罂粟籽。
而说到罂粟籽,它分成洗过和未洗过两种,没洗过的那个籽它是具有上瘾性的。但是洗过的这个籽是可以在北美的一般超市买到,用这个当做食品调料的。美国的 FDA加拿大食品安全局对其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有时也一样会出乌龙,曾经纽约一新妈妈差点因此失去对孩子的抚养权。。。
曾经纽约一新妈妈差点因此失去对孩子的抚养权。。。
但要说到百吉饼在北美的历史,这事儿还得和犹太移民有关。很多人一听到犹太移民常会想起二战,但其实二战时美国所接纳的犹太难民少之又少,还曾经发生过圣路易号事件,此事件咱们在《中东往事》中详细地讲过。
二战中大量的犹太难民被美国拒在门外,这段期间在美国并没有出现大量犹太移民
所以百吉饼并不是在二战时进入美国的,而是比这还要早上近一百年。是在之前的19世纪,随着欧洲,主要是东欧犹太移民的到来,它逐渐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食品。
这张照片取在1900s年代左右,犹太小贩在纽约街头售卖百吉饼。
而说到北美如今的百吉饼,主要有两大流派,纽约与蒙特利尔,两座城市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百吉饼天下第一。。。
纽约的百吉饼,个大,圆润,饱满
蒙特利尔百吉饼,主打一个古朴,平实,纯粹
左纽约,右蒙特利尔的对比
但蒙特利尔式的标志型做法,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在水煮时加入了蜂蜜
吃起来随意,直接干吃的人很多,尤其在蒙特利尔。更多人喜欢百吉饼的最佳伴侣
但是谁会拒绝一份三文鱼百吉饼三文治呢?
吃完之后,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中东往事》已经在小宇宙上线啦,制作了全新的长图,介绍,没有听过或是订阅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中东的前世与今生,可以说《中东往事》是一个最好的、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美国历史长篇系列,《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已经在看理想,小宇宙这两个平台上线啦,上新特惠中!!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小宇宙平台,在“加州101”的主频道中可以单集订阅,也可以订阅整个第一章的专题:
看不到专题的朋友们,只要升级一下小宇宙的APP就可以啦。并且经小宇宙官方确认,已订的单集可以在订阅专题时进行抵扣,不用担心出现重复的费用。
在这第一章中,从宗教改革的欧洲到被认为是应许之地的新大陆,我们回到欧洲宗教改革之初,去回顾这个近500年来对西方影响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那个所谓的信仰时代,细看英格兰自这一时间起的意识形态上的细微变化,在复杂的宗教政治与经济斗争中,去真正理解清教徒的起源。。。
《这就是美国》全系列一共八章,全长将超过6000分钟、100小时。这是一部微观的美国史,与大家一同重新认识一个去符号化的美国,认识ta的内心的成长,外在的发展。通过从来未曾认真解构的故事,去重新认识那些你或许早已熟悉的名词与名字。。。
Mon, 08 Jul 2024 - 35min - 30 - 北美蝉风暴中的知了猴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咱们来说一下今年北美221年一遇的蝉风暴。。。蝉这种无公害又好吃的小可爱。。。
2024年北美地区出现了罕见的蝉爆发现象,这种蝉爆发每221年才会发生一次。这次爆发包括了13年蝉和17年蝉的同时出现。
北美蝉风暴中的知了猴,加州101,22分钟
北美地区蝉爆发地图,北部多为17年蝉,南部多为13年蝉。这次爆发为221年一遇。
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1803年,那时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总统,也正是在这一年,他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手中收购路易斯安那领土:
托马斯杰弗逊
路易斯安娜购地事件中的土地
周期蝉(Periodical Cicadas)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昆虫,它们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它们的幼虫要生活在地下13和17年才会出来变成成虫,传宗接代,有13年蝉和17年蝉两种品种。
周期蝉的一生,地下十余载,地上俩星期。。。
而中国国内的蝉多为一年一生(也有其它少数品种),所以才有“蝉联”一词的出现。
周期蝉的出现,有主要两种解释,一是为了躲避天敌,二是说是北美小冰川期的出现造成的。
因为蝉这种昆虫无论哪一种,都是其它动物的美味。原因在于它无毒无害,高蛋白。。。各种鸟类,松鼠,猫狗宠物,甚至兔子都吃。。。所以蝉的生存策略就是靠量取胜。。。
当然人也喜欢吃,在亚洲,蝉几乎是一种公认的美食。中国很多地区喜欢吃这种叫作“知了猴”的小东西:
什么是知了猴,就是刚刚爬出地面的蝉,在一切地区也有人工养殖的蝉。也是近十几年来越来越流行的烤串的宠儿。那么北美地区的周期蝉可不可以吃呢?
答案是可以的,蝉在全球的几乎所有品种都是可以吃的,北美也不例外。原著民早先也会吃它。但是自工业化以来,物质丰富的人北美人已经不再习惯其主要菜单外的其它食物了,尤其是昆虫,对于北美地区的很多人是暂时无论接受的。
今年这次蝉风暴以来,北美很多电视台发消息说,大量的居民担心自己的宠物吃了蝉后,需不需要救医。。。主持人们在讲解蝉无害的同时,也在推荐大家自己也可以吃,并且高蛋白,低胆固醇,没有谷蛋白过敏,不会有花生过敏,和海鲜一样,你能吃虾就能吃蝉,大家都是虫子谁嫌谁啊,等等等等。。。
NBC电视台推出的蝉菜谱
主持人亲身上阵,表演活人大吃金蝉三明治
大家的表示仍然是,打死也不吃,打不死也不吃。。。
尽管很多公益组织推崇昆虫作为食物中的蛋白质来源,把它们比作陆地上的海鲜,但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啦,要想让北美人重新再吃回到虫子,怕是可能,还要,再等上。。。221年吧。。。
华丽的分隔线后,就是重大的消息——美国历史长篇系列,《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已经在看理想,小宇宙这两个平台上线啦,上新特惠中!!
看理想《这就是美国》第一章的海报,长按二维码可以直接到达:
上线几天来,一直在热播名单中
小宇宙平台,在“加州101”的主频道中可以单集订阅,也可以订阅整个第一章的专题:
看不到专题的朋友们,只要升级一下小宇宙的APP就可以啦。并且经小宇宙官方确认,已订的单集可以在订阅专题时进行抵扣,不用担心出现重复的费用。
在这第一章中,从宗教改革的欧洲到被认为是应许之地的新大陆,我们回到欧洲宗教改革之初,去回顾这个近500年来对西方影响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那个所谓的信仰时代,细看英格兰自这一时间起的意识形态上的细微变化,在复杂的宗教政治与经济斗争中,去真正理解清教徒的起源。。。
《这就是美国》全系列一共八章,全长将超过6000分钟、100小时。这是一部微观的美国史,与大家一同重新认识一个去符号化的美国,认识ta的内心的成长,外在的发展。通过从来未曾认真解构的故事,去重新认识那些你或许早已熟悉的名词与名字。。。
Mon, 01 Jul 2024 - 22min - 29 - 专注制作美国史系列中,暂停更新一个月的公告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哎呀,题目把该说的都说了,目前的确是时间有限,为了把有限的时间集中起来,将美国历史长篇系列制作好,好好吃与101都要暂停更新一下下,大概一个月(不止),各位那咱们稍后再接着吃啦,谢谢!!
Mon, 04 Mar 2024 - 00min - 28 - 吃元宵想到的 - 西米与珍珠奶茶粉圆的真实来历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元宵节吃元宵想起一件事,就是这个西米和比她大一些的珍珠奶茶中的粉圆。。。为什么吃元宵的时候会想到这两种东西呢?西米到底是什么米,它和元宵有什么相同类似之外?珍珠奶茶为什么在西方被叫作Boba?奶茶里的粉圆和西米有什么关系?又为什么是黑的?菲律宾的Landang又是什么,和西米有什么关系?印尼与新几内亚的Sago棕榈,菲律宾的Buri(Buli)棕榈,还有木薯又和这两种东西有什么联系?全在这一期的世界好好吃。。。(为什么那么多的为什么。。。)
元宵和包子、饺子除了馅料外,做法才是最大的区别。元宵不是包出来的,而是摇出来的。原因就是它不是面做的,而是糯米粉。而糯米粉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淀粉。
这真的是糯米粉。。。
除了元宵外还有什么东西也是这样做的呢?那就是西米和珍珠奶茶的粉圆。
什么是西米呢?西米其实根本一种米,甚至不是作物。西米是西谷米的简称。而西谷是从Sago一词音译而来。Sago是一种棕榈树,生在印尼与新几内亚一带。树干里有非常高的淀粉含量。当地原著民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这一点,并把这种棕榈当成一种食物的来源。
先把西谷棕榈树把砍断,把树的枝干抛开,用木锤把里面疏松部分捣烂之后过水。淀粉不溶于水,在过水的时候大量的淀粉被冲出来,再用大盆接着,沉淀,晒干之后,就是淀粉。
关于这种西谷棕榈做成的食品最早的记载却是中文,宋《诸藩志》中将其称为沙胡。但是沙湖具体是什么样的,没有说。那它是怎么变成这个一粒儿的西米的呢?中间还有一道加工步骤。
在菲律宾南部接近印尼一带有一种食物和西米非常像,叫做Landang。它是菲律宾当地一种叫作Buri的棕榈树。与西谷棕榈一样也产淀粉,当地人提取淀粉的方式与几内亚人的原著民一模一样。但是在晒干之后,当地人会把淀粉放到一个很大的用棕榈叶编的大盘子上,吊在棚顶摇动,与中国传统摇元宵的方式几乎是一模一样。最终做成Landang。
Landang
也有人说菲律宾这种制作Landang的方式是从福建闽南由乡民带过去的。但是这些这种无从考证了。菲律宾的这种Landang的做法再被用来再用西谷棕榈淀粉为源料来做,就是西米了。
这是一种西米最初的做法,今天在市场买的西米,基本上都会在成分中写上四个大字,木薯淀粉。
木薯和棕榈都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木薯是根茎植物,和大芋头很像。生长的快,淀粉含量高,价格便宜,采集方便。所在在工业化生产的大环境下,今天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所谓西米与西谷棕榈的已经没关系了。
珍珠奶茶里头的粉圆也是一样,用木薯淀粉摇出来的产品,小的就叫西米。大的叫粉圆。最早的时候珍珠奶茶的粉圆都是白色的,在之后的演变中加入了黑糖,使它有甜味,又可以在奶茶中显出来,很快这种黑珍珠就在奶茶界碾压了白珍珠。
珍珠奶茶为什么在英文中叫Boba呢,就是波霸啦,喝个奶茶都可以这样YY,古人说的秀色可餐真是所言不虚啊。。。
Mon, 26 Feb 2024 - 22min - 27 - 龙虾的餐桌史,与龙虾的永生之迷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龙虾这个在今天如此流行又高级的美味,为什么在过去上千年的历史之中,在世界各地的主要饮食文化历史之中都没有一席之地?在北美殖民历史之中,这种缅因州的海岸上曾经可以随一捡到的被风浪冲上岸的东西,一度被称为“海中的蟑螂”与“穷人的鸡肉”的龙虾,又为何在19世纪末短短的数十年的时间里被一下子吃成了被保护的对象?龙虾真的是永生的吗?龙虾可以感受得到疼痛吗?这些就在这一期的世界好好吃,龙虾的餐桌史,与龙虾的永生之迷。。。
今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东方还是西方,龙虾都很受欢迎。它的味道介于虾和蟹之间,而鲜味又不低于贝类。龙虾的个头大肉多,烹饪上来说,煎、炒、烹、炸、蒸、炖、煮,焗、烘,烤、烧,焙,几乎是怎么做都可以。整个的,芝士通心粉,龙虾三明治,炒的,蒜蓉的、龙虾汤、龙虾面,龙虾饭。
可是龙虾其实仅仅从过去的一百余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在人类历史的餐桌上几乎不太能找到龙虾的身影,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尔雅·释鱼》中提到一个海物叫鰝,是很大的虾,二三丈。有人相信这就是龙虾(二三丈就算按周时的计量来说也太大了)。到唐《本草拾遗》之中记载,大红虾,生林海,大者长一尺。普遍认为这就是龙虾。而龙虾二字作为一个词组最早在中文之中出现,是在明以后。王世懋《闽部疏》中记载:最奇者龙虾,置盘中犹蠕动,长可一尺许。其须四缭,长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隐起二角,负介昂藏,体似小龙,尾后吐红子,色夺榴花,真奇种也。清朝的嘉庆,《澄海县志》记载说,海虾长二三尺,也曰龙虾。土人退壳至灯其中,望之似龙形。大家可以看到从龙虾的文字记载来看,基本没说怎么吃,都说奇,好玩。。。
在西方的历史上吃龙虾的记载也很少,英文之中龙虾叫作lobster,词源是拉丁文中的locusta,指的就是蝗虫。龙虾与英文中的蝗虫一词locust同源。在英文演化过程中,还加入了古英文中的loppe(蜘蛛)一词。既然把龙虾跟虫子放一起,基本上就被打入了万不得已鬼才吃的东西。
古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的是,龙虾的特性就是一但死了,体内的细菌会在24小时内使肉质变质。所以龙虾只能活着煮来吃最好。一但死了就真的是鬼才吃的东西了。
当17 世纪前几批殖民者来到北美的时候,在马萨诸塞,缅因一带,海面上刮起大风都会很多的龙虾被冲上岸,布满海滩(那个气味啊。。。)殖民者们将其称为cockroach of the sea,海里的蟑螂,并惊讶地发现原住民吃这些海蟑螂。。。活的拿来吃,死的当做肥料。殖民者们即便知道龙虾可以吃,但也没有当它是正常的食物,而是把它用给囚犯吃。
到了南北战争时期出现粮食紧缺,很多吃不起饭的人开始吃龙虾。在那个时候龙虾又出现了一个新名字,叫做 Poor men's chicken,就是穷人的鸡。
那直到什么时候这个龙虾才在北美开始真正的流行起来呢?有三个前提因素,第一个就是这个龙虾的做法开始不断的翻新。由于吃的人多了,吃的经验也就多了,慢慢的人们发现只有鲜活的龙虾用水直接煮了才好吃。两个前提条件就是铁路线,北美的铁路线开始飞速的发展。另一个就是龙虾的运输技术出现。龙虾在运输的过程中不会死,在海边极为便宜的海蟑螂,到了中西部可以卖上成倍的价钱。食材的价格一上去,烹饪方法就会越来越仔细。花样开始越来越多了,人们对龙虾的欢迎程度就越来越高,吃龙虾的人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多。
随着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龙虾的价格开始飞升的,越吃越贵,越贵越吃。龙虾从不受待见的这个海里的蟑螂一下子变成说需要被保护的对象,仅仅就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缅因,马萨诸塞捕捞量年年都在翻倍。1872 年,缅因渔业部通过了第一个龙虾保护法,禁止捕捞雌性龙虾。那当西方世界开始把龙虾当成一种好吃的东西的时候,在整个殖民时代和 20 世纪初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流行文化之中,龙虾也慢慢的被这个东方文化所接手,所以在今天提到龙虾,人们大多的理解是它是一种西餐。
那咱们说完了龙虾的历史,咱们来解一个关于龙虾的谜。龙虾真是是永生的吗?这个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哎,简单的回答就是,不是。
这只叫作George的龙虾,140岁,后被放生
龙虾的种类非常多,寿命也是有长有短,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到上百年都有。目前为止捕获上来的龙虾最长的寿命是 140 岁。龙虾的岁数是怎么被检验出来的?第一是根据它的眼柄。第二个是通过它胃部里的牙齿。
但是龙虾是不可能通过蜕皮一直活下去的,龙虾随着岁数变大,个头不断的变大,需要下一次蜕皮的时间就会变长。直到有一次蜕皮时所需要能量再也承受不了。龙虾就会因蜕皮筋疲力竭而死。
虽然有的龙虾活得很长,但是龙虾的脑子跟普通的昆虫差不多,甚至很多人也说它其实根本算不上叫做大脑。所以再长的寿命对于龙虾来说也是感受不到的。也正是如此,很多人相信龙虾实际上是感受不到疼痛的。
直接煮与先杀再煮的争论
动物保护主义者说支持对龙虾用更仁慈的方法来杀,认为直接扔沸水锅里煮非常残忍。这就是对龙虾到底能不能感受到痛的争论。虽然谁也不是龙虾,谁也不知道。但是所谓对待动物的残忍,或仁慈与否其实并不是为了被杀的那个动物。其实是指我们自己的内心。。。
Mon, 19 Feb 2024 - 26min - 26 - 年货大集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龙年新年马上就要到了,咱们这一集来聊一聊年货与年夜饭的准备工作。牛羊猪,鸡鸭鱼,年夜饭的菜单有哪些?大家家里的年夜饭有哪些主要菜式呢,春联又是怎样的创意呢?以及为什么说年夜饭是春节之中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然而。。。就在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年货大集。
很多人说这个中国人过节以吃喝为主,其实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吃与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无论在哪里,中外还是古今,过一个相对盛大的节日,皆是以吃喝这两件事展开的。按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这是最底层的生理需要。那其他的庆祝活动,传统习俗、文化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并在这个核心基础上才能发展的。说白了就是没有吃喝的这个核心,外围的、周边的那一切的文化和传统都很难存在下去,都很难有所依附。
但吃喝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的是说这个逐步做起来是很繁琐的,尤其是对于做饭的那个人,操办和主持年夜饭的,在一个大家庭里头的那个小家庭,列这个准备的单子,过年前都要买什么就不容易。
如何按思维导图来例单子:
鸡和鱼与吉与鱼谐音,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同样的道理,讲蚝油的时候说过,在广东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吃那个蚝豉和发菜。两个放一起就是好事发财。大江南北都是追求一个吉利,一个彩头。所以凑齐了牛羊猪鸡鸭鱼之后,你剩下的要想的就是该怎么做了。
老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做饭也是一样,不做饭不知道做饭的麻烦。尤其是对于那些天天要做饭的人来说。说到置办年货,一般都得是天天做饭的那个人去列单子,去考虑这个猪羊牛鸡鸭鱼怎么做。一般过年餐桌上的鸡都是整鸡,鱼也是整条鱼。因为这两道菜的象征意义比较大,在过年的时候都是整个的。
同时猪肉一般都是大肉,不是炒的,中国人对猪这个可爱又好吃的动物还是很有历史的。汉字之中的家下面就是一个猪字(豕shi3)。虽然说文解字之中,许慎认为这个家是一个借来的词,或者说是一个从居中演变过来的词。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段玉哉重新解过这个字,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说,家就是房子下面有一口猪。更有意思的是汉语中只有人和猪两种动物的量词是这按口来算的。这就是说中国人对这个猪肉特殊的情怀吧。
所就所谓大肉就是大块的肉,有皮有肥有瘦,只有大肉放桌子上才会有意义,就像祭天、祭祖祭祀里用的猪肉一样。还是图一个彩头,也增加了所谓过年的乐趣,给年味增加一些细节。
同时除了牛羊猪加鱼之外,一般年夜饭上还有一道菜是丸子类的,大的也好小的也好,也可以是蔬菜炸丸子,没有丸子就是卤鸡蛋,松花蛋都可以。这个菜其实就是以圆的东西通借团团圆圆的意思。
说到素菜,发菜,生菜,白菜,无论什么菜都通财的谐音,无论是发财也好、生财也好,还是百财也好,总之它都有这样的一个钱多多的寓意。年夜饭上的这个素菜基本都是点缀,但是要起一个好听的名,什么好事发财、蒸蒸日上、盆满钵满等等等等。
水果甜食类,大家第一个想到就是橘子桔子,大大的桔子配上这个甜甜的栗子,大吉大利,橙子也行,心想事成。
桃这个字通寿。在讲越南时说过,越南语之中寿叫的发音就很像桃。涛焘也有这个发音。至于桃子为什么代表寿说法不一,也有很多种解释,不一一表。过年的水果里桃子也是一个常备选项。其它,比方说桂圆,柿子,甘蔗也都有好好的寓意。
说到甜食,中国的传统甜食主要是一些糕点,也要储备。过年的时候去别人家串门,或是别人来到家做客,总得带一个点心匣子,给人准备茶点。而零食,中国人过节的零食一般都有两样东西打底,花生与瓜子,这两样东西除了好吃之外,还有解压功能。但就是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尤其看电视的时候。咱们这个说年货的准备也就差不多了,其它都在音频中了,不一一码在这里了。。。
近些年来很多人家里年夜饭不在家里吃了,找一个饭店,反正现在除夕开业的饭店也有不少,一家人去,吃一顿,抹抹嘴,不用收拾。当然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哪怕就是个小家庭,聚在一起守岁,年夜饭,仅是准备年夜饭的过程就已经是过年的一部分了,也年味的这个重要来源。虽然很辛苦,但是它非常有意义。所以年味怎么才能够更好更浓呢?那就从准备年夜饭开始。就如同在长节目里说的传统的民俗或者说习俗是以家庭为载体的,年夜饭是以家庭为载体的民俗最典型的一个体现。这个东西不能少。本来从计划生育开始传统的那种大家庭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越来越少,再加上现代的生活,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焦躁。一个小家庭何必要做上十几二十个菜呢?也就不存在准备年夜饭的这个过程中,兄弟姐妹妯娌连襟之间的说说笑笑家长里短。所以这个年夜饭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淡,重要性就会开始降低。可这个它要远比什么春晚对春节的意义重大的不知道多少倍。这种大家庭的逐渐消失对年夜饭习俗的伤害很大。所以才说要挽救,如果还称得上是挽救的话,年夜饭这个习俗,要从准备年夜饭,置备年货开始。所以是不是你年三十这个除夕这天是不是应该放假呀?不放假怎么去准备年夜饭呢?怎么去延续这个中国的传统民俗呢?那不就只能除夕下了班吃麦当劳么?
最后祝大家在过节的时候都能够吃好喝好,休息好,养足精神再战来年!世界好好吃,龙年咱们再接着吃。
Wed, 07 Feb 2024 - 32min - 25 - 从暹罗到泰国,泰式炒粉中的泰国近代史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这一集咱们来说一说泰式炒粉,ผัดไทย - Pad Thai。通过这盘炒粉,我们来看一看,泰国为什么叫泰国,她的古名暹罗是怎么来的?她的阿育陀耶王朝或是大城王国是怎么回事?暹罗古时与高棉的关系是怎样的?又为什么改国名为泰?二战中的泰国怎么成为日本盟友的,又都做了些什么?这一切都与这盘小小的泰式炒粉有关,而这碗Pad Thai又是怎么成为泰国名片的呢,都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天下武功出少林——其实说到炒(米)粉,炒粿条,在国内实在是太普遍了,尤其在各大南部城镇,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炒粉摊:
各地的炒粉也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
咱们今天说的泰式炒粉虽然也不例外,但是它在泰国却是一道最具有其国家或者民族象征意义的菜。它他所用的配料主要是韭菜,豆腐干,绿豆芽,花生碎,主料就是虾和米粉。在其它的一些变体版中,也会用鸡肉,尤其在美国鸡肉版的Pad Thai比较常见:
而说到调料,两个一般必不可少:鱼露与酸角:
正如在音频中说到的,鱼露也是一样天下武功出少林了,虽然各有各的风格。既然是泰式炒粉,当然泰式鱼露就是首选了,如下:
酸角也称罗望子,国内南部地区很多,很像北部的山楂,酸酸甜甜可以做成零食或是酱料。
炒制过程略去,成品垫上一片芭蕉叶,就更具风格了
如上可见泰式炒粉从原料到炒制过程都并不复杂,如其它的炒粉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可它为什么在泰国人的眼中却是一道地地道道的泰式菜肴,在泰国的近代史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知道泰国为什么叫泰国。大家知道,在中国古时候,对于泰国的称呼叫做暹罗。暹和罗这两个字分别指两个国家。暹指的是泰国中部的素万那普,又叫素可泰,是历史上泰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其人称自己为Siam,来自梵语Sayam,译为古铜色或金色。(掸邦的掸的发音也来自于同一源)。罗本身指罗斛(罗涡)国。两国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都被阿育陀耶王朝(大城王国)吞并。
蓝紫色的部份就是素可泰,暹的所在地,黄色部份为罗斛国。两国边界在历史上变化很大。
当泰国进入到这阿育陀耶王朝之后,在中国的典籍之中也就有了暹罗国的记载。在阿育陀耶王朝初期泰国的版图并不像今天这么大。随着后来阿玉陀耶王朝兴起,高棉帝国(今天的柬埔寨)走上了下坡路,最终在十七初沦为了阿玉陀耶王朝的附属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泰国人认为柬埔寨曾经是泰国的一部分的原因。更有意思的是,柬埔寨的吴哥窟所在地也有这个暹字,为暹粒省暹粒市。
阿玉陀耶王朝初期(大城王国),图中蓝紫色部份。右边红色部份为高棉。
吴哥窟
泰国在历史上一直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进入殖民时代后,虽然泰国今天称自己为在亚洲除了日本外从来没被殖民过的国家,但其并未能从殖民主义受害者名单中幸免。泰国声称其被英法殖民者割走了原属自己的一半领土。
泰国声称的在殖民时期自己被割走的领土,图中可见,包括了一部份今天的越南和缅甸,和几乎整个柬埔寨。
在这种压迫下,20 世纪初,随着民族主义浪潮,泰国的第一个所谓的民粹主义政府上台,“万年首相”銮披汶·颂堪出任当时的泰国首相。他上台之后,推行了大泰民族主义政策,无论你的祖先从中国,越南,缅甸,印度,柬埔寨,马来还是哪里来,都统一称为泰人。随后的1939 年,銮披汶将泰国原本的那个国名暹Siam,更名为泰。这也是泰作为国名第一次出现。
銮披汶·颂堪,1897年7月14日—1964年6月12日,銮是其称号(二战后被废除)
也正是这段时间里,作为在泰国本是家常饭的炒米粉也开始进行所谓的“泰化”。炒粉怎么进行泰化呢,最重要的,就是不加猪肉,因为猪肉当初在泰国被认为是一种中国移民人爱吃的肉,在当时的泰国有猪肉的菜通常被认为是中国菜,所以不加猪肉的炒粉就是“泰化”的泰式民族主义炒粉了。这也就是泰式炒粉为什么叫ผัดไทย 英语拼为Pad Thai,发音像是帕泰,Pad是炒的意思,Thai就是泰了,这个名字在当初被寄予了泰式民族主义的厚望。
“泰化”后的炒粉,在1930年代末才真正的出现。
在随后的二战中,同时作为陆军总长的銮披汶带着泰国对日本投怀入抱,泰国成为了日本在二战中的同盟国。銮披汶期望通过日本可以夺回泰国被英法割走的领土,日本也作出了相应许诺。而当初的泰王在瑞士,留学,一直到二战打完了才回到泰国。。。
阿南塔玛希敦,1925年9月20日—1946年6月9日,作为泰国国王的他,整个二战期间都不在泰国
由于泰王根本不在家,比里·帕侬荣被命为摄政大臣,代理国王权力。与不同帕侬荣主张的是抗日,然而他的手中没有兵权。
比里·帕侬荣
銮披汶投靠日本后对英美国宣战,抗日派的帕侬荣拒绝在宣战书上签字,在没有摄政大臣签字的情况下,泰国驻英大使还是向英王提交了宣战书。而驻美国大使并没这么傻,拒绝向华盛顿提交战书。之后,他在美国的资助下成立了自由泰国运动对日抵抗组织。
二战时泰驻美大使,社尼·巴莫
由于泰国对日本的投靠是在珍珠港事件后,所以可想而知,泰国并没有过上几天自己想要的好日子,在对英对中对亚洲其他国家作战后,日本也没有兑现领土承诺,把控制的缅甸土地并没有交给泰国,而是用来拉拢在缅甸的势力。紧接着1942年泰国遇洪水,战争与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大米紧缺。銮披汶开始号召泰国民众以爱国主义的情怀少吃大米,多吃炒粉(米粉可以比大米保存更久,做米粉用的是碎米和质量不好的米,过程中也可以添加很多杂面)。
吃多少粉也终救不了注定的败局,1944年二战后銮披汶政府被推翻,随后作为战犯被关进了监狱,銮称位被剥去,成了披汶,泰国也改国名回到暹罗。虽然因为没有国王和摄政大臣签字的宣战逃离了战败国的帽子,但在英国的要求下泰国仍需要对马来西亚进行赔偿,用大米赔偿,这使得泰国在战后再次进入大米紧缺。。。新政府继续号召大家吃爱国米粉。。。
冷战开启后在新的目标下,与当初的日本众多战犯(如岸信介)一样,1946年披汶被美国释放,两年后1948年再度成为泰国首相(亦如岸信介),1949年泰国再次改名为泰国,一直至今。
在又当了十年的首相后,1958年披汶政府被再次推翻,披汶逃到了老东家日本,并最终死在了那里。。。
泰式炒粉就是这样陪着泰国人精神崛起又回到现实,2001年前后泰国把泰式炒粉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份大力推广.这是一个实际的国家目标,将泰国厨师派往全球各地,让泰餐占领美国,从30年前几乎没有泰国餐馆的地方,到现在美国有进万家泰国餐馆,而Pad Thai都是这些餐馆的主菜。
这个国家主导项目可以说非常成功,在今天,从美国的某些衡量标准来看,泰国是亚洲第三大最受美国人喜欢的国家,仅次于日本和韩国。要问一个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泰国这个问题,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说是因为泰国的军政府或是新国王——可能仅仅就是因为街角那些常见的Thai Express中的泰式炒河粉。
Mon, 22 Jan 2024 - 29min - 24 - 为什么美国花生过敏者越来越多,花生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上一期说了花生真实的来历,这一期咱们来说一说花生过敏。为什么相对其它国家美国有这么多的人花生过敏?并且为什么在美国这一数字在逐年上升,而在其他国家并无显著提高?到底什么是花生过敏?花生过敏会遗传吗?它会伴随终生吗?花生过敏有治疗的方法吗?花生过敏贴肾上腺素针Epipen是什么原理?就在这一期的世界好好吃。。。
那到底什么是花生过敏呢?它是人体对食物的一种排异反应。花生中的蛋白与人体的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抗体IgE发生免疫防御反应。其中包括皮疹,肿胀,呼吸道闭塞等,严重的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虽然不是所有花生过敏者都会像《生活大爆炸》中的Howard有强烈的反应
花生过敏在国内并不是特别常见,但是在北美地区却很普遍,并且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美国的这一数字一直在飞速上升中,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大概有 600 万人对花生过敏,占美国总人口的 1.81%。仅在1997年到2008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的花生过敏者数量就翻了一倍以上:
有人称花生过敏在美国的快速增长称为“花生过敏大流行”
以至于在今天的美国,花生过敏成为了一个常识性的话题
更有意思的是,除美国之外,花生过敏在英国,澳大利亚与加拿大也呈现同样的上升趋势。
在其它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并没有这样的趋势。在国内更是相信大家身边几乎从来没遇到过花生过敏者。
到底为什么只有美国等这几个国家的花生过敏者数量在上升,究其原因,很多专家相信,这和以上以美国为主的几个国家过分的强调花生过敏症并在饮食尽可能的避免花生与其它坚果有一定的关系。毕竟这几个英语体系的国家饮食习惯上也非常相近。
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美国儿医会建议在儿童三岁前不要喂食花与其它坚果,一方面坚果容易造成儿童气管堵塞,另一方面就是防止未知过敏症在儿童表达不清的年龄段发生从而出现风险。虽然近些年来才开始逐渐改变,但仍有很多儿医持有保留态度。
并且,美国各州越来越多的小学,出于降低风险与管理成本考虑,从公立学校的免费午餐到学生自带的零食,都不允许含有任何与花生相关的成分,以免引起学校不必要的麻烦。
而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并没有对花生如此戒备森严,甚至对于很多国家来说,“花生禁令”更是闻所未闻。在亚洲无论是中国,韩国,日本还是东南亚地区,孩子对花生的接触几乎是从“零”开始的。更不用说在国内很多人家与餐馆炒菜所用的油也常常就是花生油。
可能很难想象,一滴花生油也会要一些人的命
除上面提到的花生油外,中国的花生食品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腊八马上就要到了,花生在腊八粥中就是一个重要角色
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孩子最早接触的零食是一种叫作Bamba的用花生制成的东西:
在以上这些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花生过敏症暴发性增长的情况。所以美国的一些专家开始建议应该让儿童同样尽早的接触含有花生成份的食品才是平复花生过敏增长曲线的解决方案。
而说到花生过敏到底是怎么来的,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曾经因为过敏症父母的子女往往也会有过敏症,花生过敏一度被认为是靠基因遗传。然而近些年来的不断实验与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很可能是父母的饮食习惯向下传递的结果,造成有花生过敏症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根本接触不到花生食品。
同样,没有过敏者的父母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现过敏症。在同卵双胞胎实验中也出现过一对双胞胎中,一个对花生过敏,另一个则完全没有。
并且,对花生过敏的儿童中也有在成年后过敏症消失了的情况。。。
而到说花生过敏症的治疗,目前在美国一些公司推出了花生过敏贴。这些过敏贴里含有少量的花生成分,贴到孩子的身上花生成分会慢慢地渗入到皮肤。通过不断地增加剂量提高对于花生的耐受力。实验表明,花生过敏贴,帮助了67%的孩子提高了他们对花生的耐受力。但是花生过敏贴是一种处方药,需要在专家或者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而说到过敏症的急救,还有一种就是倍受争议的Mylan公司的Epipen,肾上腺素针。它大小如同一支笔,里面装有少量的肾上腺素,通过隐藏的针头,在需要的时候将肾上腺激素注射到大腿外侧的肌肉里。肾上腺素加快心脏的跳动,使得肌肉松弛,从而缓解过敏的症状。
它的争议并不是它的有效性,而是它的价格,肾上腺素只是一般药物,并没有所谓科技成份与研发成本,在医院普通的肾上腺素注射剂只要不到一美元一剂。而Epipen在生产成本不到5美元,价格却在700美元上下。而同样的Epipen在欧洲和加拿大,只要十几到几十欧元,或一百加币。由于美国这医疗以及保险的问题,以及政界的干预,导致EpiPen的价格在过去的时间里一路飙升,近十年里更是高居不下。
原因之一是欧洲的Epipen有很多的仿制品牌(学名药,非专利药),而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只批准了一家Epipen仿制药,而仿制Epipen价格也要400美元左右一支。
Mylan公司CEO,Heather Bresch海瑟·布莱什
爸爸Joe Manchin是弗吉尼亚参议员,妈妈Gayle Manchin是全国州教育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为 EpiPens的制造商Mylan在学校医务室垄断铺平了道路。
2017年海瑟·布莱什接受了调查,并没有任何结果。Epipen在美国平均价格上升到了700美元。
说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起这个人。。。Martin Shkreli马丁· 什克雷利。。。
Mon, 15 Jan 2024 - 32min - 23 - 关于花生起源的历史谜团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花生到底起源于哪里?这曾是一个学术公案。如果花生起源只有南美洲,那中国花生起源说又是怎么来的?这两种说法具体是怎样的?古代历史文献中在新大陆发现前记载的千岁果,落花生又都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今天我们吃的花生,真的是在中国早以有之吗?难道花生有两个起源地吗?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的碳化花生米到底是怎么回事?而2014年华大基因参与的世界首次花生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真像?全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关于花生起源的历史谜团。。。
说到花生到底是从哪来的,曾有两种说法: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西方的历史学界,考古学界,还是植物学界,都相信花生是一种起源于美洲大陆的作物,后随着哥伦布大交换进入到欧洲。
这套理论相信花生在今天南美大陆的巴西一带,1493 年由葡萄牙人最早发现并且带回到了旧大陆。葡萄牙人并没有把花生直接引进到欧洲,像一开始欧洲人不吃土豆一样,葡萄牙人也不敢吃同样长在地下的花生,而是将花生带到非洲种植,尤其是西非,给当地的牲口和奴隶吃。
在18,19世纪花生的种子由奴隶贸易从西非传入北美,与葡萄牙人在非洲种植花生的用途相同,北美种植出来的花生也被当作动物饲料和奴隶的食品。南美战争开始,由于粮食短缺,一些在前线的士兵不得已开始用水煮花生吃。在这之前,对于非裔美国人来说,花生一直是他们正常的主食。这也是花生作为一种小吃在美国南部拥有更长的历史的原因。
其实到这里,花生的的起源说就说完了。。。
在中国古代典籍之中“花生”二字早在新大陆被发现前就已出现,元朝学者贾铭的《饮食须知》之中,原文提到“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相遇,小而多吃,滞气难消。
贾铭,约1269年—1374年,享年106岁。著有《饮食须知》
明末的《常熟县志》之中也记载了落花生。更有很多学者认为花生早在元朝之前便有记载,比如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的千岁子被认为就是今天的花生。所以花生的起源真的在中国吗?这个问题不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变成了一个考古问题。
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疑似炭化花生,之后迅速地由浙江农学院鉴定为今天花生,然而十余年后,70年代中国科学院给出的意见是标本的籽粒过于残损,无法鉴定。
1981年广西宾阳双桥村邹圩公社亦出土了“花生化石”,两次的考古工作的发现,在当初的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而有人提出“中国哥仑布”的概念。
1981年广西宾阳双桥村邹圩公社亦出土了“花生化石”最后证实是陶制品,钱山漾新石器遗址的炭化花生成为籽粒过于残损的“孤证”。这种中国花生起源说很快就因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撑销声匿迹了。。。只是在民间以一种茶余饭后的奇谈形式存在着。
这也就是所谓花生起源的第二种说法,中国花生起源说的真实来历。既然这个历史问题用考古的方法解决不了,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
在2014年华大基因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巴西、印度、以色列等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完成了世界首个花生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这个项目推断出花生的整个的传播的路径,结论就是今天栽培的花生,是由两种植物杂交而来的,一种是蔓花生,另一种叫做塔利哈花生,这两种作物的原始产地全部都在南美洲,大概是在4000 年到 6000 年前,在安第斯山脉一带,阿根廷北部自然杂交出来,形成了今天的农作物花生的最初的祖先。
安第斯山脉
所以,花生的起源之说也就由此定论了。在中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官方对这个问题已基本没有争论。附人民日报文章《花生在中国的传播史》,地址:paper.people.com.cn
问题又来了,在中国古代典籍之中的“落花生”与“千岁子”又都是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进一步参考,游修龄(1920年5月9日—2022年9月11日)中国农史学家,浙江农业大学教授作著《农作物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的思考》,地址:agri-history.ihns.ac.cn
游修龄(1920年5月9日—2022年9月11日)
Mon, 08 Jan 2024 - 27min - 22 - 胭脂虫,地理大发现中的意外惊喜,与人类对红色的钟爱史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从山洞中的岩画开始,无论东西方的哪个主要文明,人类对红色都似乎情有独钟,这到底是为什么?从朱砂到茜草东西方人类古时对红色是如何撑握与染色的?红色在人类世俗与宗教的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欧洲人要拼命复制土耳其红?为什么说胭脂虫是地理大发现中意外惊喜?这一小小的虫子如何从织物燃料进入食品工作?又怎么成为今天食品工业中不可获缺的一种虫子?为什么它又要逐渐消失?我们如何识别它,又到底要不要吃它?全在这一期“世界好好吃”——《胭脂虫,地理大发现中的意外惊喜,与人类对红色的钟爱史》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冰河时代人类的岩画
有记载以来,在中国自周开始对红色的运用就已熟练。“华”字本身这时也有红的意思。周礼中记,天子的冕服以红为主。
周天子的衣服今人虽然不能再看到,但这份喜欢一直被后人延续了下来,我们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中想象一下
罗马人也喜欢红,凯撒的最爱——红斗篷
在宗教中,红色也常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红色的传统染料有两种,朱砂与茜草。朱砂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它是一种矿物中的化学物质——硫化汞,有一定的毒性,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美国的 FDA 食品药监局,将朱砂列为食用违禁成分。
朱砂
朱砂并不是中国独有。上述中凯撒的斗篷使用的染色剂,就是朱砂。罗马的一些壁画,也是用朱砂作为红色的染料。在西班牙的历史上,也有派死囚去开采朱砂的记录。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阿尔马登朱砂与水银矿山遗址
与朱砂同时存在的另一种红色染料,就是茜草。历史同样久远,中国从商以来就开始用茜草根制作染料。茜草的成本更低。但它的问题是颜色不稳定,成品颜色会随着织物的不同,茜草的品种或生长的地方不同而不同。
在欧洲中世纪后,红色主要是从奥斯曼帝国进口。欧洲人对这种只有奥斯曼才能制作出来的色彩鲜艳的红色称为Turkey red土耳其红。然尔土耳其红并不是土耳其人的发明,相传是从阿拉伯地区传来,而阿拉伯地区的染色法所使用的就是茜草。
土耳其红
由于红色被奥斯曼帝国垄断,欧洲人曾经一度试图复制土耳其红,但都没有成功。直到新大陆的发现才给欧洲殖民者一个意外的惊喜。
1492年后,新大陆上的西班牙的殖民者非常惊奇的发现,无论是玛雅人阿兹特克人或是印加人,都穿着非常鲜红的织物,即使布料粗糙,但是颜色非常纯正。
阿兹特克织物
经观察后得知,这些原住民从仙人掌叶片上刮下来一种灰白色的寄生虫做成的染料。这种小虫子用手一捏,就会爆出猩红色的液体。这并不是血,而是它体内由于吸收仙人掌汁液而产生一种红色素。
西班牙殖民者笔下的美洲原住民从仙人掌叶片上采集这种寄生虫
西班牙人为其取名Cochinilla,小猪。。。英文译作Cochineal,这就是仙人掌虫,也就是胭脂虫的由来。
胭脂虫晒干磨成的粉
这是一笔好生意,西班牙人开始垄断这种秘密的新技术,成为了欧洲红色的主要供应商。英国士兵的红袍子在这个时代都是西班牙人用胭脂虫一个一个挤出来的。
英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知道。直到1788 年,英国人将仙人掌引进到了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
仙人掌在澳大利亚活了,但胭脂虫全死了。后来英国人也尝试着在南非等地试验也都未成功。直到1824 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人最终失去了对胭脂虫的全球的控制力。
时间进入20世纪后,随着食品工业化发展,追求食物的卖相,胭脂虫作为色素成为了一种食品加工业必不可少的添加剂,被广泛使用。1967 年,美国FDA食品药监局,将胭脂虫批准成为食用染色剂。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胭脂虫作为纯天然的食品的添加染色剂,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配方,并写在食品成分表里。大家可以在包装食品背后的成分列表之中看到它,如果是中文的话,它可能会直接写胭脂红,胭脂虫提取物,或者E120。如果是英文,你可能会看到Cochineal的字样,是从西班牙语中的cochino 直接音译成的英文。
2010年之后,由于素食主义的崛起和宗教的影响,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2 年,星巴克的一款叫作草莓星冰乐的饮料被踢爆使用胭脂虫。事件被闹得山响,星巴克同年宣布不再在任何产品中再添加胭脂虫染色剂。
其他同档次的食品工业也开始逐渐的将胭脂虫从他们的产品列表中剔除。
消费者对颜色与卖相的迷恋使得色素并不会退出,胭脂虫虽然是虫子,但仍是一种无毒无害纯天然的色素(有报告说有人也会对胭脂虫过敏)。一些厂家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非天然的添加剂,很多是从石油副产品所提取出来的染色剂。这些染色剂的安全性或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至少较胭脂虫来说风险要高得多。
所以在挑选食品时,吃还是不吃胭脂虫,这就看你的选择啦。。。
Mon, 18 Dec 2023 - 31min - 21 - 蚝油,澳门,与李锦记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蚝油是中式厨房之中的一种常见酱料,它是怎么做的呢?今天的现代化工业产品与传统工艺的区别在哪里呢?而蚝油到底是不是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首创的呢?而李锦记又为什么会在1902年搬迁到澳门呢?澳门和生蚝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澳门又给了李锦记怎样的优势呢?它又是为什么最终迁到香港的呢?咱们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就来说一说蚝油,澳门,与李锦记。。。
蚝油是一种今天十分常见的中式的酱料,只要你喜欢做饭,厨房之中相信就能够找到一瓶。蚝油的使用已基本上不分菜系了。煎炒烹炸,凉菜甚至火锅的调料似乎都可以放一些。当然它也不是万能的,比如酸甜口的菜如糖醋排骨,糖醋鱼,拔丝地瓜,纯酸的,纯甜的,咸辣的如辣子鸡丁、水煮肉片、水煮鱼,这些都不适合。
那么传统蚝油是怎么做的呢?工业化生产的今天,成本是第一要素。拿来一瓶市场上普通的蚝油,成分表大概都是这样的。蚝的部分似乎都已不是主料。
不过传统蚝油的制作,一般只有两个成分,蚝与水:
广东电视台:老广的味道
蚝洗净
水烧开,下入蚝
煮三十分钟,肉水分离,这时的水就是蚝水
很多锅的蚝水汇到一起再接着煮,最后才能成为焦糖色的蚝油。
这种传统的制作方法,2000斤的生蚝才能出150到200斤蚝油。成本可见不低。
说到蚝油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可能都听过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的故事。一般的说法是这样——说李锦裳小时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就从广东新会搬到了南水墟(今天珠海的南水镇)开了一个茶摊为生。广东沿海一带产牡蛎,当初在街头是一种廉价的小吃,他的茶摊也会卖生蚝,供喝茶的客人当零食吃。据说在 1888 年的时候,李锦裳有一次在煮这个好吃的时候忘了火侯了,等回来再看的时候,蚝在这个锅中已经烧成浆糊状了,但是味道从闻起来非常鲜美。于是乎在往后的日子里,这个李锦裳通过多次实践和实验,最终琢磨出来一套制作蚝油的方法,在南水墟开了这个第一家豪油庄,名字就叫做李锦记,那这就是这个故事中关于蚝油来历的说法。
李锦裳,1862—1922
这样的极具民间传说风格的故事架构大家一定很熟悉了,比如,迪士尼是怎么画出米老鼠的。。。
比如瓦特是怎么发明蒸汽机的。。。
比如牛顿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的:
等等等等,大多都非事实于史实。。。皆因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不喜欢,而习惯于为其强加一个易于理解的因。李锦裳的上述传说并没有真正的史料记载,它的主要来源是李锦记整个家族的内部的故事。关于蚝油的起源,多地也有不同的说法,比方说像广东沙井觉得蚝油很可能是起源于那里,当地养蚝从据说从宋朝就开始。广东一带人都会把生蚝做成蚝豉便于保存。再把蚝豉做成菜的时候,煮也是常见的做法,很难说上千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次是煮过了成蚝油的。
蚝豉,广东话音通好事,也是传统彩头型食品
一些香港学者也写过一些文章关于蚝油起源,但最后结论大多是说并无实可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清同治年间广东香山(今天的中山市)就已经有蚝油出现了。这个年代是和李锦记,李锦裳的传说是吻合的,但无法确定是否于他首创。
李锦记蚝油庄在南水墟是1888年成立的,但不幸的是1902年的一场大火烧掉了李锦裳的几乎全部。失去了厂子的李锦裳在同年搬去了澳门。但这一搬迁也给他带来了最大的改变:
澳门1900年左右
澳门在历史上有很多名字,最原始的就叫作蚝,有江,称为蚝江,后改为濠,濠江,又有名濠镜,等等。澳门产蚝,很多。是开蚝油庄的好地方。
李锦记位于澳门新马路611号的蚝油庄至今天还在
彼时的澳门,大大小小的蚝油庄有很多,至今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除了李锦记外最有名气的可能就是荣生了:
李锦裳 1922年就去世,他有三个儿子,但老大不幸早逝,次子李兆南、三子李兆登,接替了他的事业。往后日本侵华二战时中立地位的澳门成为了难民的集中地之一,人口从20万一下涨到了70 万。劳动力充足,也使李锦记经过了风雨。
1941年的澳门
1941年的香港
二战后李锦记才搬到香港,目的也很简单,相比澳门,香港更有国际型城市的潜力,这一搬也的确为李锦记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它最著名的熊猫标志蚝油则是借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4月,大熊猫兴兴和玲玲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受到热烈欢迎。李锦记顺着美国的熊猫风在海外以熊猫为商标推出一款相对廉价的蚝油。
兴兴和玲玲
这就是蚝油,澳门,与李锦记的故事。。。
Mon, 11 Dec 2023 - 33min - 20 - 日本人为什么吃咖喱,日式咖喱饭的横须贺传说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说到咖喱大家一般会想到的是印度,但说到咖喱饭想到的必然是日本。日本人为什么会吃咖喱?又为什么会在日本流行?什么是脚气病?这个病与咖喱饭又有什么关系?它真的是由日本海军而来的吗?关于咖喱的横须贺传说又是怎么回事?咱们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就来说一说日本咖喱饭真正的历史。。。
日式的咖喱饭大家都知道,好吃不贵,闻起来又不像印度咖喱味道那么的冲,以甜咸为主,可以配上各式各样的蔬菜和肉类,上桌之前直接盖在一碟子白米饭上,这就是一份典型的日式的咖喱饭,是一种日式的快餐,一种家常饭,在一些这个日本的影视作品卡通漫画里面常常出现。
蜡笔小新中的咖喱饭
可是在历史上饮食与中国和朝鲜更为相近的日本,为什么会独自吃上咖喱这种印度货呢?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过这样的一个传说——日式的咖喱饭是从日本海军的食堂菜单上慢慢流入到这个日本民间的,而日本海军吃咖喱与日本当时的一种常见病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脚气病。
这个传说开始之前得先介绍一下背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开始建设西式军队与募兵制。为了这个能够募到更大的这个兵源,在那个时候吸引日本年轻人参军的一个有着很强吸引力的条件,入伍可以吃上精米,管够。
在日本底层家庭生活条件非常差的时代,这一项条件是很优越的。但随着军队的建制,一种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吃饱了精米的这些日本年轻士兵,并没有一个个身强体壮的样子,反倒是很多人身体变得很虚弱。天天吃精制的大米饭的士兵体重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身体虚弱,精神萎靡,有的严重的甚至出现器官衰竭,心率失常,甚至开始出现了减员。当初的日本管这种病称为脚气病。
脚气病中的日本兵
脚气病不是脚气,和脚气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种病今天已经知道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疾病,西方称之为“Thiamine deficiency”,病症包括体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功能衰退、体虚、间歇性心律失常。
那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根本原因就是精致的大米!去谷壳后未去糠的糙米本来是富含维生素B1的,然而制造精米的过程去除了糠也除去了胚芽,而大米中绝大多数的维生素B1就在胚芽中。
其实这种病在日本江户时代上流社会就一度流行,被称为江户之患。但一直以来,日本并不知道这个病的病因是什么。随着脚气病在军队中横行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日本对中国和对整个亚洲的侵略步伐,并且也开始向日渐生活好起来的日本民间扩散。日本当初立即组成调查委员会,由军医高木兼宽带头研究病因。
高木兼宽
高木兼宽,日本第一批西方医学海外留学博士。回到日本后入海军成为军医。高木兼宽用了简单的统计方法后发现,军衔越高,脚气病越少,军衔越低患病几率越大。这一定和吃的有关系。随之的调查发现,下级士兵虽然大米管够,但其它的副食需要自己掏钱,出身底层的士兵吃饱精米已经很满足,把省下来的钱寄回家中。而士官与军官的伙食不但要好,更是直接从军饷中扣除,对于更加丰富的饮食反正都掏钱了,当然要什么样式都吃上才合算。所以军衔高的人不自觉地从其它食物中补充了精米中没有维生素B1,虽然他们自己不知道,当然高木兼宽当时也不知道这个道理。
但高木兼宽发现了,只要不天天只吃精米,就不会得病。于是,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大米加入麦面做成麦饭。这个方法很有效,高木兼宽被称为治好了脚气病的男人
脚气————男,高木兼宽
但是,麦饭太难吃了,很多士兵抱怨,这还不如以前在老家吃糠。于是,这个咖喱饭的传说就从这里开始了。日本海军是按照当初海面上最强的英国海军来建设的,统治印度的英国海军当初就吃印度咖喱。咖喱作为海军伙食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来说它好做,香料容易长时间存放,咖喱和火锅一样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放,从肉到菜。更重要的是它是糊状的,不仅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保证水手体内水分,并且它够粘稠,盛在盘子里不会随着舰船摇晃撒出去。于是英国人吃咖喱日本人也要照着学,但是英国水手配着面包、面饼吃这个咖喱。面包和面饼不是日式的传统饮食,就把它改成了米饭。再在咖喱的香辛料之中减少辛辣,增加甜咸味。并在加入麦粉,这样就代替了高木兼宽的麦饭。由此这个日式咖喱饭就出现了。
并且这个传说还说,海军很长时间在大海没日没夜。很容易丧失时间观念,由是每周五晚吃咖喱成为了舰上的规定。
这个传说很可能并不是真的。。。日本学者高森直文指出,这个传说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虽然脚气病是真的,高木兼宽为了解决脚气病问题做的麦饭是真的,但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咖喱饭是日本海军发明的。
海軍料理研究の第一人者・高森 直史さん
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记录是1908年出版的《海军烹饪技术参考书》
但日式咖喱的真正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治初期。1898年出版的一本名为《西洋料理指南》中就介绍了咖喱饭。20世纪初,日本民间公司就开始在市场出售此前一直被认为是高级西餐的才有的咖喱粉,咖喱开始受到大众的欢迎。海军咖喱起源的传说其实是日本饮食文化研究者小菅惠子在她的书中一个没有证据的随口推测。。。而这个传说的广泛传播是由于横须贺当地政府借海军咖喱推行的经济项目——1999年5月20日,横须贺市凭借当地军港推行旅游与饮食文化市场活动,宣布自己为“咖喱城”。。。2000年注册了“横须贺海军咖喱”的商标。
横须贺咖喱城推进委员会,成立会
咖喱城横须贺吉祥物,Scurry,死咖喱。。。这就不是传说中的然鹅吗
没错,周五吃咖喱的说法也是横须贺搞出来的
不得不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横须贺搞出了海军基地旅游项目,咖喱美食一条街,咖喱文化节,“咖喱城横须贺振兴事业”自1999年启动,共有15家企业合作,到2016年注册企业已增至90家。咖喱村儿美名扬。。。约 65,000 人聚集参加了横须贺2019 年的咖喱节,然后就疫情了。。。2023年规模比以往小了很多。
2023咖喱节海报
咖喱少女活动中
到此,这就是日式咖喱的起源传说的真实一面。
Mon, 27 Nov 2023 - 26min - 19 - 蜂蜜,蜂王浆与蜜蜂危机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甜品,世界上的主要古文明之中对蜂蜜与蜜蜂都有怎样的记录?蜜蜂是怎么酿造的?蜂王浆又是什么?与蜂蜜有着怎么样的不同?是什么造成美国养蜂业从1980年代的四百五十万箱下降到了今天的两百七十万箱?什么又是蜂群崩溃失调症CCD?它怎么给韩国农业带来了数亿元的损失?绝大多数的野生蜜蜂都是独居的?什么是蜜蜂危机?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就在这一期的世界好好吃。。。
古埃及关于蜂蜜的历史可以到公元前1500到2000年。作为药品,为王室专用。
古希腊出土的一个水瓶,描绘了4个人在试图偷婴儿宙斯的蜂蜜,被蜜蜂蜇伤的情景。
宙斯的形象,希腊传说中宙斯是靠牛奶与蜜长大的
作为阿波罗的孪生姐姐,在阿耳忒弥斯崇拜中,她的符号就是蜂后。蜜蜂也常常被称为缪斯之鸟。
在穆斯林的古兰经与圣训中也提到“是人类的良药”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三大文明中,无刺蜂蜂蜜的使用历史悠久,被视为神的礼物,也是生育力的标志,被作为祭品献给神。
而在中国,驯养蜜蜂的历史可以追述到三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提到了一种蜂蜜药物
礼记中说“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屈原在《楚辞》中说“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粔籹蜜饵就是蜜与面和成的点心,餦餭就是上一期中说到的寒具,馓子,瑶浆蜜勺是酒与蜜的混合饮料,羽觞,就是下面这种酒具:
战汉人物柄漆羽觞
那蜂蜜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首先,一支蜜蜂要飞上千朵花,才能将采集到的花蜜存满自己的胃:
下图红色箭头所指就是蜜蜂在体内存花蜜的地方。
在这一过程中,花蜜在它的胃中发生化学作用,在发酵。回到蜂巢中后,小蜜蜂们要口对口地将胃中的花蜜交换,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个,直到最后一个将花蜜吐到巢孔中:
最后蜜蜂们会煽动翅膀,加速空气流通,将巢中的蜜的水份从70%上下到20%以下,蜂蜜才真正的制成:
而蜂王浆并不是一种蜜,它是工蜂从身内的腺体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所以它的纯净味道并不是甜的。至于它到底对人体有没有用,这个咱们在节目中都说过了,不再这里唠叨了。
中国的养蜂业是世界第一的,产蜜量自然也是一样了。
而说到大家可能都听过的蜜蜂危机,也许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蜜蜂从地球表面消失,人类就只剩下四年的生命了。(并不是爱因斯坦说的)”,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是养蜂业的下降,这主要指的是美国的养蜂业自二战后一直为下降的趋势: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蜂群崩溃失调症CCD,指的是大批量的工蜂在蜂巢中突然消失或死亡,造成蜂群劳动力短缺,最终废弃。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爆发过蜂群崩溃失调症。之后欧洲和亚洲都曾有发生,至今仍在持续。这种损失是难以估计,并且不仅在养蜂业,而是在整个农业。蜂群崩溃失调症的原因至今不明,有很多推测,详情在音频中。
第二方面的蜜蜂危机就是野生蜜蜂的生存危机。
其实,这个世界上90%以下的蜜蜂,都是独居的。它们并不会建造大型的蜂巢,而是独自生活,哺育后代。随着农业工业化,环境变化,城市的不断扩大,还有人工养蜂业对其的竞争,野生蜜蜂种群正在快速下降:
回到前面说的那句话,“如果蜜蜂从地球表面消失,人类就只剩下四年的生命了。(再说一次,并不是爱因斯坦说的)”。其实有言过其实,因为蜜蜂并不是唯一的授粉者:
虽然蜜蜂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授粉动物,但它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同时也是为人类付出最多的一个。那还说什么呢,还是保护它们吧。。。
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下面是一些自制的,给城市中的绝大多数独居野生蜜蜂的小家:
Mon, 20 Nov 2023 - 30min - 18 - 秦桧真的是你吗?油条与馓子的千年进化史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说到油条,怕是没几个食品在中国的普及性之与之媲美的了,大江南北从东到西无论哪个省份的早市早点摊上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但油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那个广为之知的关于岳飞与秦桧的传说是真的么?它与另一种中国传统油炸面食——馓子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做法相对简单的油条在做法更为复杂的馓子出现后的数百年在宋时才出现?为什么这个被人爱了一千年的美食在今天人们却开始慢慢地不再爱了?而明矾又是什么?全在这一期,世界好好吃。。。
互联网这么大,儿时家门前的回忆却永远也搜不到。。。那个支在公园门前的早点摊,青色的油烟,长长的队,突兀在一堆买菜的摊位中。两口子,一个和面,一个炸,价钱记不清了,反正去晚了就肯定没有了。。。无论你在哪个省哪个市,谁的记忆中没有这样的黑白照片呢?可是却难找。仿佛只有早市中的油条才有禁不住入口的诱惑:
而讲究摆盘只会让它失去真实的本色:
说到油条的来历,很多朋友都会想到已经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这个最熟悉的传说。。。话说在大宋年间,奸臣秦桧(hui4声)害死了忠良岳飞,临安城百姓愤恨不能,一家烧饼铺把两段面捏到一起再下油锅里烹,称其为“油炸桧(Gui4声)”。于是就有了油条。。。你看还有小人书为证。。。
岳飞(1103-1142)
秦桧(1091-1155)
如同咱们之前在清明节讲过的粽子的传说一样,这种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情节相结合的民间故事最具有生命力,传播力与影响力。岳飞是真实的,秦桧是真实的,秦桧害杀岳飞也是真实的。。。当然,油条也是真实的。。。
这个油条的传说却不可能是真实的,秦桧当时的势力别说杀岳飞,就连作为皇上的宋高宗都怕他,在秦桧死后,宋高宗说“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一个临安小店主,就算敢这么干,当初也不会有消费者敢配合他。。。事实上岳飞真正的被朝廷平反是在秦桧死后的1162年,宋孝宗即位以后。这是岳飞死后的20年。这个传说一定是这之后才出现附加在油条上的,而油条在这之前本就早已有之。油条具体怎么来的,还得从它的前辈“馓子”说起。
炸馓子,制作方法与烹饪过程与油条比起来都十分的相近。
而说到馓子的历史可要比油条长久得多了。有人相信,最早可以推到屈原所在的战国时期。理由是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宋时的文学家林洪相信,这里的“餦餭”就是馓子。这一说法虽然并没有具体的证实。一般认为在北魏时期的大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寒具”就是炸馓子。
之所以称之为寒具,就是因为这东炸的面食可以储存很长时间不会变质。而且不用生火就可以直接吃,是过冬与寒食节的必备。
纤手搓来玉数寻
碧油轻蘸嫩黄深
夜来春睡浓于酒
压褊佳人缠臂金
这首诗有人说是唐代的刘禹锡写的,有人说是宋代苏轼的作品,不管怎么样,这诗中把寒具,馓子怎么做写得很清楚了。
和,饧,拉,盘,油,炸,馓子的制作过程
可以看出来馓子和油条不但烹饪过程像,制作方法也非常像,更重要的是油条反而相比之下更简单。而馓子至少在北魏就有了,可是为什么油条要等到宋时呢?这就得说到传统油条中的一个重要添加剂——明矾。
明矾,硫酸铝钾,作为食品添加剂是一种膨松剂也叫起泡剂。传统的油条膨化剂为明矾和小苏打两者。二者起化学反应产生的CO₂气体,面团便会疏松多孔,起泡快,成本低。而早在这之前,中药便一直认为明矾还有各种收敛作用的疗效——“矾石即白明矾,甘草为之使。畏麻黄,恶牡蛎。酸、咸,涩,入肝肺二经。”
明矾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可以用于印染。在英国圈地运动的几百年,英国进口了大量的明矾用来使得羊毛更白。欧洲在18,19世纪时,也发现了明矾可以让面包更白更松软。所以明矾在这一时期也成为了做面包的必备之物。
明矾
在中国,就是从宋时期明矾使用开始上升,宋朝将明矾与盐,茶等,一并归入了朝廷专卖。也正是由于明矾在这时的普及,才使得它从原来的中药变得了食品添加剂,这也才有了油条的出现。
今天人们认识到铝并不是人体所需的元素,过量反而会引发多种病症。铝离子会结晶沉淀。会增加人体发生结石风险。会影响钙铁锌等其他元素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败血症,脑神经受损等情况。那中国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个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网站的案例:
“案情:2013年,王某开设一家早餐店,制作油条时使用了被称为“香甜泡打粉”的快速膨胀剂(含有明矾)。2014年被当地执法人员检查时发现。王某使用的快速膨胀剂上虽有使用说明,但王某称添加含量系他人传授,没有参照使用说明,也不清楚具体的添加比例。经检测,王某制作的每根油条中铝的残留量为2180毫克,超出国家标准20倍。当地卫生部门出具意见:长期食用这种铝残留超标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源性疾病。”..."2015年2月,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四个月。"
这样一算,大家心里就差不多有数了。说实话,标准有了,但就怕个不准。所以不怪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油条这种本来就不太健康的食品又因明矾更为让人担忧。那解决的办法其实就是干脆不要添加,使用所谓“无铝”泡打添加剂。今天很多的商家与食品包装上都可以看到“无铝”的字样。但即便如此,油条这种高热量又没有太多营养传统吃食,怕也难免被人们渐渐淡出早餐的日常。。。但这并不意味着相传了千年的油条会从餐桌上消失,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只需一个,就凭它无可否认不能忽视难以忘怀的,好吃。。。
毕竟东西中外,烟酒糖炸,比油条更不健康且却常被人忽视的东西还少么。。。咱们以后再接着说吧。
Mon, 13 Nov 2023 - 30min - 17 - 宾夕法尼亚大学柠檬汁致死案,哪些人应避免咖啡因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咖啡因似乎是打工人职场冒险打怪的一项日常魔力药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它。2022年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21岁女生因不慎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造成心脏骤停猝死,让很多人认识到咖啡因对特定人群的危险一面。这一期咱们来讨论一下,而生活中除了咖啡之外,哪些食品与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哪些人群不适合咖啡因,哪些人应该避免它。希望,对于正在喝咖啡的你,有所帮助。。。
Sarah Katz莎拉卡茨,宾夕法尼亚大学大三学生,主修国际关系,辅修东亚语言与文化
涉事面包店,Penera连锁店,费城位于宾大边上的一家
致莎拉心脏骤停的就是这种店内的饮料,Charged Lemonade,充电柠檬汁,心脏骤停,送往医院途中不治。。。在这之后,现在的Penera已经在全美各店的饮料机上标注了咖啡因含量警示。
现在,在机器下方标示“含咖啡因,慢喝,不建议儿童,孕妇,哺乳期女士与咖啡因敏感人士”
不幸的是,莎拉就是这样的一位咖啡因敏感人士。她患有先天Long Q-T syndrome“长Q-T间期综合征”。医生建议她避免咖啡因饮料与食物。
LQTS是一种先天基因疾病,同类还有SQTS,都是由于基因问题造成,可导致儿童成长时期心脏发育不良从而导致心脏症状。普通人群2000人会出现一例,一般在40岁前发病。具体这里有发表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的中文论文:
英文的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表的文章:
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一般也不建议超过400毫克每天。这大概是多少呢。1盎司的espresso浓缩咖啡是63毫克(根据咖啡豆的品种与烘焙方法会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咖啡店里的一杯美式里会有两到三份的浓缩咖啡兑成。
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以最朴素的逻辑简单地推出,2000人中至少有一人会因心脏问题不适合咖啡因。并且在一般常识中与上述警告中大家都知道,儿童也同样不建议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与食品。
这里有一篇哥仑比亚大学的文章简单介绍了咖啡因对儿童的影响:www.cuimc.columbia.edu
文章例举了这几明显的咖啡因对儿童造成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焦虑,脱水,腹泻,心悸,高血压,心率增加,失眠,紧张不安,恶心,焦躁”等。12岁以下应该避免咖啡因,12岁到17岁,如果无法避免,建议控制在100毫克以下。
同时提到,“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咖啡因更糟糕的呢,那就是咖啡因+糖”
所以,下面的问题就是,除了咖啡之外都有哪些常见食品与饮料中会含有咖啡因呢?
茶:影响茶中咖啡因含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树种,采集时间,制作过程等,但一般认为发酵茶比绿茶咖啡因含量更高。说白了,就是大家常说的,颜色越红越黑的茶,越发提神。但茶的咖啡因总体来说还是要比咖啡中低上许多。茶与咖啡中的咖啡因区别更多具体信息在音频中。
陈椽对茶的六类分类
这里有一篇茶叶发酵与咖啡因含量影响的科学论文,供好奇人士进一步参考:www.sciencedirect.com
巧克力。巧克力一般由可可固体与可可脂两种成份。咖啡因多存在于可可固体中。所以和茶很像,一般来说,颜色越深,咖啡因含量越高。70%以上的黑巧克力一般含22.7毫克咖啡因。牛奶巧克力中只有5.6毫克,白巧克力中一般为零。
除了以上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包装饮料:众所周知的,可乐。普通可乐,每罐含34毫克。
含量值取自可口可乐官方网站说明:www.coca-colacompany.com
再比方说,Mountain Dew,激浪,每罐54毫克
但这些普通的汽水还是没法和那些运动或是能量饮料相比的。比如红牛:每罐(12盎司)110.7毫克
Monster,魔爪,160毫克每罐(16盎司)
这些都无法和最近的网红能量饮料相比,那就是Prime,每罐200毫克。
然而可怕的是,红遍了大西洋两岸,踏平了英美的Prime,其主要消费群体却是小朋友们:
北美的很多小学中,孩子们把Prime已经当成了一种通货。用它可以来换各种东西,很多学生收集各种包装的瓶子。在网红的疯狂带动下,Prime最狂热时,有的包装曾被炒到了上百美元一瓶。今年初,很多学校开始禁止学生带Prime进入校园,但Prime的风潮至今还没平息。美国很多健康专家发文警告家长不要给孩子买这种咖啡因含量高得吓人的Prime饮料。
回顾上面哥仑比亚大学的文章中的话,“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咖啡因更糟糕的呢,那就是咖啡因+糖”,如果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怕呢,那就是“咖啡因+糖+社交网络”
Mon, 06 Nov 2023 - 34min - 16 - 此哈马斯与彼哈马斯,鹰嘴豆泥的以阿之争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中东地区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用鹰嘴豆作成的食品,叫作Hummus Bi Tahini,在英文中就直接简短地被称为Hummus,这就是鹰嘴豆泥。它是多个阿拉伯地区的民族食物代表,同时也是以色列民间认同一道非官方的国菜。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为什么会在美国近几年变得突然流行?这道本是以阿在饮食文化上共同共融的纽带,又为什么会成为两个民族相互矛盾的文化冲突?就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
Hummus与加沙地带的武装组织HAMAS哈马斯的发音几乎一样(HAMAS哈马斯并不是一个阿拉伯语单词,是西方世界给伊斯兰抵抗运动起的名字,由其首字发音而来,尽管哈马斯自己并不称自己为哈马斯)。。。而Hummus一词是由阿拉伯语حُمُّص音译而来,这个词原意就是鹰嘴豆的意思。而这个食品的名字本来在阿拉伯语中是叫作Hummus Bi Tahini,意思是鹰嘴豆与芝麻酱。
这就是鹰嘴豆,看起来的确很像是鸟的嘴。英文中鹰嘴豆叫作Chickpea。。。鸡豆。。。
这种东西如果放在二十多年前,随便问个美国人什么是鹰嘴豆,估计都会说没听过。美国当初几乎没人种植这种外来作物,而今天,美国是鹰嘴豆的第十大产地,澳大利亚第二,虽然第一大产地仍是印度,但这个增长趋势是非常快的。。。原因就是为了Hummus鹰嘴豆泥。
鹰嘴豆泥正在美国迅速地正在替代着各种不健康沾料,比如番茄酱,花生酱,蛋黄酱,芥茉酱,千岛酱,果酱等等的替代品。把它简单地抹在吐司片,三明治,汉堡上,或是直接沾着薯片吃,总能给人一种健康的错觉,那再合适不过了。。。
在它的老家,中东地区,它的吃法一般是这样的:
或是就着馕或是Pita吃
鹰嘴豆泥的味道比较淡,无论是吃起来还是闻起来,即便里面加了芝麻酱。做起来也很简单——鹰嘴豆煮熟捞出来打或压成泥就得了,加一些点点芝麻酱,盐和柠檬随意就好:
要说它的历史,它是早期的人工栽培的作物之一,踞今有7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了。对它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今天土耳其小亚细亚一带。而上述的这种Hummus的做法应该是出现在18世纪的黎巴嫩与叙利亚一带,在其上层社会的有钱人中开始流行开的。今天中东地区一带的国家,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直到希腊,鹰嘴豆泥多是其日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吃食。
以色列官方的宣传海报,鹰嘴豆泥出现在右下角。以色列军队在食堂也提供它。
但凡是这种古老又拎不清历史的多个国家与民族共享的食物,往往都会出现一些所谓“抢祖宗”的争论。
2008年,以色列的一位传记作家同时是《新消息报》专栏记者Meir Shalev沙勒夫,发表了一篇长篇论述,名为“Hummus is ours”——鹰嘴豆泥是我们的。
Meir Shalev沙勒夫
沙勒夫的论述的根据是犹太塔木德中的路得记中的一个小故事,里面提到了一男一女的对话,男人是犹太人,对女人说,中午来我这里吃饭,你可以吃面包与"Hmtz"。这个“Hmtz”是古希伯莱语的罗马转写,由于希伯莱语没有原音,这个词一般认为是“Hometz”,普遍来说对它的翻译都是醋的意思,而沙勒夫认为,它就是Hummus。。。所以,鹰嘴豆泥就成了“我们”的了。。。此文一起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应。
文化挪用本来就是食品界的热门话题,黎巴嫩先是发表声明反对这一说法。2009年,黎巴嫩旅游部长法迪·阿布德(Fadi Abboud)决定,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黎巴嫩制作一盘超级大的鹰嘴豆泥,让它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可。他说道,"我认为告诉世界鹰嘴豆泥是黎巴嫩的最好方法就是打破吉尼斯纪录"。目标实现了,一盘鹰嘴豆泥重约 2000 公斤,创下了纪录。
以色列一方并不罢休,作为回应,位于以色列 Abu Ghosh 的一家著名的阿拉伯-以色列鹰嘴豆泥联合公司 Jawdat Ibrahim 进行了报复,用直径 6.5m 的卫星天线盛装鹰嘴豆泥,即约 4,000 公斤鹰嘴豆泥。。。
这个碗其实是卫星天线。。。
随后黎巴嫩队以10,452公斤的下坠力进行反击——这是黎巴嫩的平方公里数。他们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这一纪录。
世界纪录就是这样不断刷新的。。。
阿布德说,当时黎巴嫩还试图在欧盟注册“鹰嘴豆泥”一词,并赋予原产地保护性名称——就像法国注册香槟、意大利注册 Parmigiano Reggiano 以及希腊注册一样。但最终,欧盟没有允许黎巴嫩将鹰嘴豆泥注册为自己的,因为它是整个地区的食物。
这在巴勒斯坦人看来也是不可接受的,巴勒斯坦人也将鹰嘴豆泥作为一种象征,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他们不仅夺走了我们的土地,还夺走了我们的食物,并将其变成了他们的。”
就这样,一道本来共同分享的纽带,成为了割裂彼此的象征。食物可以是能让人们坐在一起的东西,也可以成为互相扔盘子扔碗的武器。。。
像2005年短片“约旦河西岸故事”中的结尾在现实中怕是不可能出现。。。
备注,关于Hummus的发音,英式与美式的不同如下图:
语言是一门日常的艺术:
Mon, 30 Oct 2023 - 27min - 15 - 芬达的历史,纳粹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芬达,是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一个著名品牌。然尔这个风靡全球的美国品牌,它的出身却是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并且这款桔子味的汽水,最初却是用苹果味的。。。这一期咱们就来说一说芬达不为人知的黑历史,一起来看一下它是如何在纳粹德国中诞生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如何造就了这款知名的饮料,当然,还有它是怎么变成桔子口味的。。。
1933年,二战前的德国,可口可乐在德国的销售量突破10万箱。这一年希特勒正式成为德国总理。随之,而可口可乐德国公司的总经理也换了人。
这个人就是Max Keith迈克斯·基思,这位30 岁的德国商人 (Max Keith) 登场了,成为了可口可乐德国公司的总经理,人称他是“天生的领导者”。
自基斯上位后,可口可乐在纳粹德国的销量一路攀升,从1933年的10万箱,飞一样地在短短6年时间里到达了400万箱。。。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依靠纳粹在德国的迅速发展,可口可乐的市场开拓赞助纳粹青年团的游行。。。
当然还有1936年在德国的奥运会。
还有德国吞并苏台德与奥地利,这些也给可口可乐在德国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天地。。。
这一切,在1939年突然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各方都知道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是早晚的事,但当这早晚的事发生时,谁也没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就在欧洲全面地开始了。英法对德宣战,美国也开始了对其的制裁。。。糖,作为战略物资,自然就上了禁运名单。。。没了糖,可口可乐就成了中药汤了。。。
眼见着德国市场400万的销量要就此泡汤,基斯与幕僚们做出了应对方案,可是,没了臭鸡蛋还能做出槽槽榚吗。。。
答案是能,虽然甘蔗不能在德国的纬度上生长,但含糖量18%的甜菜可以。。。
我不是萝卜,我是甜菜!
基斯的团队,用甜菜,苹果与乳清,这三样德国自产的主要原料做出了一款全新产品。。。
乳清
在对这个产品命名时,基斯让大家发挥想象力,奇思妙想德语“Fantasie”,大家一拍脑门,这个词好,就叫它Fanta吧,芬达就这样诞生了:
这是芬达纪念款,还原了二战时德国的第一批货的样子。。。
芬达一出生,就成为了纳粹德国居民家里的一种常备物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喝,而是因为糖买不到,它是为数不多的可替代品,主妇们用它来做菜时充当甜味剂。。。到了1943年,芬达在纳粹德国的销量上升到了300万箱,虽然没能突破之前可口可乐的400多万箱的业绩,但对于这样一款不怎么可口的饮料来说已经很Fanta了。。。
战后,可口可乐再次回到德国抢占市场,收购了芬达,然后把它推向了欧洲。。。当它在1953年进入到意大利那不勒斯时,那不勒斯的灌装厂的所有者,Ermelino Matarazzo di Licosa第一次将苹果换成了桔子,这一改革受到了广大的好评,这才使其成为了今天的桔子口味。
Ermelino Matarazzo di Licosa就是下面这位。名字也太长了,录音时想必大家都听到我的意大利语发音练习啦
哎,微信公众号里为什么没有意大利人说话的那个手势,损失了好多味道。。。就不翻啦。。。话说意大利人已经是第几次在世界好好吃中出现了。。。
这就是芬达的历史
哎?为什么要贴下面这个图呢?语言是一门日常的艺术。。。哦,在加拿大,通常人们在日常中对枫糖浆就叫作syrup,作为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人可能并没把所谓“正规”的称呼当回事吧。不过也可能我遇到的加拿大人都没这么矫情吧,也可能当一个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说用syrup来指代枫糖时,没有人会说他/她说得不对。就像没人会在看Rick and Morty这一集时会跳起来说Rick你错了,这明明是MAPPLE SYRUP。。。但不管怎么样,毕竟一个以口语来聊美食的节目,不是雅思考试不是么?不如心平气和地来专心地讨论吃食吧。
Mon, 23 Oct 2023 - 30min - 14 - 西湖醋鱼:上哪说理去?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随着这届在杭州开的亚运会,西湖醋鱼这道鱼又一次地被新一轮花样吐槽。来自大江南北的曾经到过杭州的游客们都纷纷调侃这道所谓杭帮菜。。。然而,西湖醋鱼真的就像大家口中所尝的样子吗?这道国宴级别的菜的真身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而杭州和这道菜又在中美关系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呢?那又是什么使得这道名菜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难吃,以至于让大家都快咽不下去了呢?咱们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就来替西湖醋鱼说一说它的委屈。。。
西湖醋鱼是怎样的一道菜呢?
真的有这么难吃吗。。。
1949年1月,下野的蒋介石在杭州楼外楼,众小伙伴为了安慰他特意给他点的他最爱吃的西湖醋鱼(其实这个时候这道菜在杭州很可能并不叫西湖醋鱼,而应该叫醋搂鱼,或醋搂鲩鱼之类的),当时的情景
1972年2月21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大陆的在任美国总统。26日中午,尼克松一行人来到杭州,晚7点,在杭州饭店用餐。杭州饭店准备了八个冷菜,七个热菜,这七个热菜分别是:杭州叫花鸡,龙井虾仁,香酥鸭子,宫保鸡丁,油焖春笋,火腿川干贝,压轴主菜就是,铛铛铛铛,西湖醋鱼。当时的情景:
从上述历史人物喜悦的表情就可以看到,这道国宴级别的菜,并不一般。。。这是真的。。。
但大家口中的难吃也并非大家今天的口味不够国宴,而是这道菜的做法实在是太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有人常说这是一道有上限但没底限的菜。这样的菜并不适合作为普通餐馆的常备菜或是大众流行菜,原因像,一定要活鱼,现杀现做;淡水鱼去腥过程麻烦,(去鳃去肚,去血去膜,去喉牙,等等,更详细的做法在音频中。)这道菜去腥一定要做仔细;糖醋芡汁调制需要精确的配比。总之就是费时费工,赶着翻台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好的。
另外,今天的做法与以前也有了一些不同,其中鱼熟的程度不一样了。早先的做法常常为了让鱼肉嫩滑,并不把鱼做全熟,这样虽然增加了口感,但显然是不卫生的,尤其对于淡水鱼来说。清末的食谱中,这道菜还会一鱼两吃或是三吃,其中还要做一份鱼生来吃,草鱼鱼生,今天来说是不可想象了。
对于鱼来说,其实草鱼并不是什么不好的鱼,中国吃草鱼的历史有数千年了。草鱼就是鲩鱼,就像凤梨与菠萝一样,就不要争了。
中国植物志
总之啊,这个菜毁就毁在名声太大,人人都想靠它挣钱,人人又都做不好它,最后就是只能挣远道游客的一次性的消费,声誉渐毁。。。
Sun, 08 Oct 2023 - 34min - 13 - 不太甜,提拉米苏的故事
中国人对西方甜品最高的评价是什么,那就是“不太甜”。。。提拉米苏就是这一样一种不太甜的流行甜品,它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由来的呢?这个本意叫作“拿起我”的甜品,背后有一个十分温情的意大利50年代的故事。。。
重要的事情说一下,十一休息一周不更新。。。哈哈哈哈哈
一般来说,西方的甜品。。。的确是太甜,比如:
美国派(苹果派)
肉桂卷
杯子蛋糕
。。。
等等等等,这些光是闻着就甜腻得牙疼。。。所以能通杀中西的在外在内都很流行的甜品真的不太多,提拉米苏就是一种。更何况,它是那么的好做。。。
你看,多简单,至少不用开火啊。。。
原料就是鸡蛋,柠檬,Mascarpone马斯卡彭奶酪,Savoiardi手指饼干,咖啡,酒,糖,巧克力。
Mascarpone马斯卡彭奶酪,是一种意大利自然酸化奶酪
Savoiardi手指饼干,在美国也被叫Lady fingers,其实也不一定非要这种饼干啦,吸收性强的饼干其实都可以啦,自己做不需要太在意口味。
那种提拉米苏的来历是怎样的呢?网上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和美第奇家族的
Cosimo III De Medici也就是美第奇三世一次南行有关。。。美第奇三世
这并不是真的。。。
提拉米苏的出生地的确是意大利,但它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正式面世。那是在威尼斯北部的一个小餐馆,Le Beccherie。这家餐馆今天还在
故事是这样的,是1955年,当时餐厅的老板娘阿尔巴·坎佩奥尔 (Alba Campeol) 生了儿子卡洛 (Carlo)。为了帮儿媳恢复体力,阿尔巴的婆婆常常给她准备丰盛的早餐让她充满活力。当儿子断奶后,在与餐厅的糕点师罗伯托·洛里·林瓜诺托 (Roberto Loli Linguanotto) 经过多次试验后,这几个月里的一道早餐最终1971 成为了正式的一款菜单上的餐品。同年,Le Beccherie餐馆参加了米兰世博会,推出了以 Tiramesù,意为Pick me up,将我拿起。
这就是餐厅的老板娘阿尔巴和她的提拉米苏
Mon, 25 Sep 2023 - 28min - 12 - 左宗棠鸡与橙皮鸡,北美中餐招牌菜的全面解析
在北美地区众多中餐馆中的招牌(难吃的)菜——左宗棠鸡与橙皮鸡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何来区一道菜是哪国菜?为什么说关于左宗棠鸡与橙皮鸡的广泛流行的起源说其实是一种误传。这一集,咱们就来好好的解析一下这两道美式中餐的真实身份与来历,为什么说1979中美建交后对这道菜在北美的流行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及左宗棠鸡与橙皮鸡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全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
说到这个鸡做法,和众多北美的假中餐一个套路,就是先炸再炒,宽油放醋再加糖,肉不够就加西兰花凑。。。吃起来的感觉啊,随便国内的一家成都小吃都能超它两里地。。。不过没办法,左宗棠鸡与橙皮鸡这两道菜在北美中餐中的流行程度就是无人能比。。。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来说,左宗棠鸡的创始人是确定的,他就是彭长贵。1918年生人,台北“湘菜大师”
但坊间关于彭长贵第一次做左宗棠鸡的故事却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故事是说在蒋经国当行政院长的70年代时在单位996,半夜去他的彭园餐厅吃饭,因为没有备料了,彭就只能拿剩的鸡肉对付了一道菜出来给他吃。蒋吃了很高兴,就问是啥,彭随口说是左宗棠鸡。。。这事儿要是真实的,蒋经国先生的口味和历史知识那就实在是太差了,幸好不是这样。。。
事实是1972年中旬蒋才当上院长,而彭在1973就来到美国了。这个故事在时间线上的可能性太小。并且蒋从来没有提过此事。这很可能就是在1983年后彭长贵回到台北后在林森北路再开彭园餐厅后才出现的坊间说法。
事实是这样的,1953年,美第七舰队总指挥官亚瑟雷德福Arthur Radford跑到台北去干饭四天三夜。彭长贵是接待主厨之一。了解了美国人的口味后,在第三天的招待饭中加入了这道菜,并以左宗棠的名字命名以讨好同样是将军的亚瑟雷德福。至于亚瑟雷德福有没有多喜欢这道菜,那就没有记载了。
亚瑟雷德福Arthur Radford
这道菜之后彭也没有再做过,直到他1973年为了子女来到美国。彭在纽约的餐馆一开始收入很差,大师的湘菜在美国显然是没什么吃得明白。面临倒闭的关头,彭的这道左宗棠鸡突然打响,1977年的纽约时报在一个版面上专门报导了纽约彭园餐厅:
这还不火就没天理了,于是,就火了。。。一年多后,就是中美建交的1979年,中国在这一年突然成了美国的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这时中美建交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基辛格被传出是彭园常客,最爱吃鸡。。。结果这道菜就在这70年代末的最后一年,成为了美国中餐的代名词。大小中餐馆争先效仿,使它一下子就遍布了美国各地。就是左宗棠鸡的真实历史。
据说是彭长贵与基辛格的合照
那什么又是橙皮鸡呢?它就是左鸡的一个变体而已。美国的橙子便宜得很,加州弗州都是产橙大区,在左鸡火了以后,很多中餐馆为了拉出差异通过加橙子而出的一个新的做法。果然好使。。。
加了橙子后的左宗棠鸡就是橙皮鸡
Mon, 18 Sep 2023 - 28min - 11 - 卡布其诺与拿铁,咖啡加奶的趣历史
咖啡在历史上是如何传播的?传统的土耳其人与阿拉伯人为什么不过滤咖啡?欧洲人开始向咖啡里加入牛奶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卡布其诺与拿铁到底有什么关系和区别?全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关于咖啡加奶的趣历史。
咖啡起源的说法不一,咱们在《中东往事》中也有提到过,有说是埃塞俄比亚的卡法Kafa,有说是在也门,但不论哪一种,都一定是在阿拉伯世界
喝咖啡的贝都因老人
随着奥斯曼帝国征服了阿拉伯世界,咖啡在奥斯曼帝国也开始流行开来,贵族与军队中尤是。在1453年前后,当奥斯曼帝国的janissary禁军开始逐步征服东罗马帝国的时候,咖啡也被正式地带入了地理上的欧洲。
1453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
至于咖啡什么时候被欧洲人接受开始流行和其原因,又有了不同的说法。首先,波兰人一直相信是1683年在波兰军队救护被奥斯曼帝国围攻的维也纳时,在撤退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的营地中发现几麻袋的咖啡,然后波兰军队上交给了波兰国王,约翰索别斯基三世,然后在咖啡从此就在欧洲流行开了。。。
翰索别斯基三世:“给我一麻袋咖啡豆,我可以让整个欧洲一人一杯”
事实并非如此。。。
欧洲第一本记载咖啡的书出现在1575年,威尼斯在十六世纪末已经开张了第一家咖啡馆。荷兰人在1650年左右就开始了首次在亚洲尝试种植咖啡树。先是在斯里兰卡,后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Java。。。
计算机语言Java的命名和这也有一定关系,详情在节目中已说,就不再这打字啦。。。
欧洲人刚开始喝咖啡的两大烦心事,第一是太渣,第二是太苦。。。
土耳其与阿拉伯人做咖啡是完全不过滤的,图中就是土耳其的Ibrik烧咖啡的一种开口器皿
不过滤,喝剩的渣,还可以用来算命。。。老板,看这个渣的形状今天不适合上班。。。
欧洲人不太能受得了这种传统的喝法,搞出了很多过滤的方式,就是今天大家见到的各种各样咖啡壶的来历。。。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这样的法压壶
但要说到欧洲人嫌咖啡苦,怎么解决的,一开始是放蜂蜜。怎么突然想起来放奶的,还得说到荷兰探险家,政治家约翰尼诺夫。他在中国期间看到清朝的官员与权贵们在接待仪式中的奶茶,突然就想开了。。。
约翰尼诺夫,咖啡加奶第一人。。。
他还很会画画,这是约翰尼诺夫画的清朝官员画像
但要说拿铁怎么来的。。。Latte在意大利语中就是奶的意思,这种咖啡要在这之后好久才出现,因为首先,得有espresso浓缩咖啡机出现。这要等到1850年以后,第一台才被发明:
浓缩咖啡机发明人,意大利人,安吉洛马里昂多
然后又过了一百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浓缩咖啡机才被改进成今天的样子:
有了这种机器,才能做出来如油脂一般的浓缩咖啡
有了这样的咖啡,才改进了意大利的一种传统咖啡做法,那就是卡布其诺
话说,现在像找一个没有拉花的卡布其诺照片都难啊。。。意大利的卡布其诺就是这样朴素的一种早餐饮料。。。中午过后意大利人一般不会再喝卡布其诺
那这和拿铁有什么关系呢?。。。拿铁不过就是卡布其诺的美国商业化版本,一杯加了蒸奶,又不是卡布其诺的咖啡就可以被叫作拿铁。Latte一词,远比Cappuccino容易发音,容易记住,非常适合美式商业哲学。。。
所以往往在意大利人眼中,拿铁就是一杯没有做好的卡布其诺。
但拿铁的流行也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度,什么都可以往里加,什么都可以被叫作拿铁,于是才有了摩卡,才有了豆浆拿铁,才有了抹茶拿铁,也才有了酱香拿铁:
酱。香。拿。铁。
Mon, 11 Sep 2023 - 35min - 10 - 魁北克之迷,中国人派
要说魁北克什么最好吃,个人看来不是超高热量的poutine,不是熏肉三明治,不是百吉饼,而是一道地地道道的魁北克的法裔家庭里的传统家常菜——pâté chinois,中国人派。但为什么这道菜被当地人称为“中国人派”呢?在这一点上,很多québécois们自己也说不太明白,通行的说法是和中国19世纪末的铁路劳工相关,这是真实的历史吗?咱们这一集就来好好的说一说这一魁北克的美食之迷,中国人派的真实来历。
这个就是魁北克家常菜pâté chinois家常的样子
稍讲究一些,可以在土豆泥上散上paparika和面包屑,如下图
中国人派的来历最流行的说法:19世纪动工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线,近两万余名中国劳工参于
当初的中国劳工的身影
没有中国劳工就没有19世纪北美铁路网的奇迹。但这道菜还真不是这样来的。。。
来历说法之二,一个叫作China(中国)的缅因州小镇,下图红圈位置。这个小镇为什么叫中国在节目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这种说法更是拿着锤子找钉子。。。
真实的来历,就是。。。
这道传统法国菜,hachis parmentier。一模一样有没有。。。这道菜的名字来自于下面这位
法国土豆种植与推广人,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
路易十六的王后,Marie Antoinette
土豆花
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这道菜的名字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现。。。
最便宜的猪颈肉,在法语叫Échine
Pâtes à l’échine变成了Pâtes de la chine,最后变成了pâté chinois
Mon, 04 Sep 2023 - 31min - 9 - 新大陆最古老的食物,Tamales
在美国,在这片新大陆上,能吃到的最古老的当地食物是什么呢?那就是墨西哥风味的一种传统小吃,Tamales。这种自阿兹特克帝国而来的食物,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同时,围绕着它咱们说两个墨西哥版的一碗阳春面的故(鸡)事(汤)。。。
这就是Tamales
也有这种用香蕉叶包的,看起来就更像粽子了
这上面(说得好听一些)巧克力色的酱就是Mole摩尔酱
制作过程
在锅中蒸的样子
Tamales起源于阿兹特克帝国中的纳瓦特尔部落,在纳瓦特尔语中原意就是“卷”的意思,距今近两千年。
纳瓦特尔人
美洲三大古文明,阿兹特克,玛雅,印加。图中红色的部分就是阿兹特克
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太阳金字塔
危地马拉发现的阿兹特克壁画中的祭祀与食品部份
洛杉矶买Tamales小贩的必备,小胶皮喇叭
洛杉矶卖Tamales的街头小摊
故事中的纽约Tamales女王
Sun, 27 Aug 2023 - 25min - 8 - 茶,肉骨茶的Teh
新加坡的回忆杀,南洋最好吃的东西之一,肉骨茶与中国苦力的历史。。。肉骨茶为什么叫Bak Kut Teh?从潮汕话与闽南话中才明白英文Tea发音的来历。。。
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肉骨茶可以说一道比较早的中式快餐,制作极为简单,就是把猪肉与猪骨(现在多为排骨)与大蒜丁香肉桂八角茴香籽香菜等香料放锅里一放,加水大火炖开,再小火煮一个半小时就可以了。吃的时候配上白米饭,有时也有油条。
肉骨茶可以分三类:福建派、潮州派和广东派。福建派茶汤放入老抽比较色深,因为放入冰糖会稍偏甜。广东人汤药材中药材较多,汤的味道就比较草药味浓郁一些。潮州汤通常外观清澈,味道清淡。新加坡的版本多常见的是这最后一种。
新加坡的肉骨茶大多属潮汕派,汤比较清
这种热量如此高的食物在起初其实是中国下南洋的苦力们的最爱。在新加坡成为自(殖)由(民)港(地)后,随着从福建,潮汕和广东去往南洋的体力打工者的增多,这种简单易做的菜,成为了可以支撑苦力们在码头工作一整天的能量。
中国下南洋的苦力。英文中Coolie一词就是因此而来。专指19到20世纪初在南洋打工的中国人。
今天去新加坡,肉骨茶已经成为了肉食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一道“小”吃。不过说起它的起源,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一直在争论着。
这是马来版的肉骨茶,汤就比新加坡版的要浓上很多了。所以在小宇宙发布这期时有马来的朋友留言戏称新加坡的肉骨茶就是胡椒汤。。。
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肉骨茶为什么被叫作Bak Kut Teh呢,这是闽南方言与潮汕方言的对这三个字的发音。多年前在新加坡初次听到这个发音时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英文中的茶tea,法语中的thé,西班牙语中的té原来都是来自于中国这两地的方言对茶的发音。
而这两地方言的茶teh的发音,则是沿用了古时茶字的发音。原因是茶一字本来自于荼字,原因都在节目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再废话了。总之,茶最早时就是荼,所以茶的最初发音和荼也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说明世界所有语言中对茶一词的发音都是来自于中文。无论是cha,chá, 차,thé,té,还是tea。。。
Tue, 22 Aug 2023 - 25min - 7 - 大陆早餐,英式“美”食Tue, 22 Aug 2023 - 16min
- 6 - 干了这杯KoolAid
干了你的Kool Aid,drink the Kool Aid,这句美式谚语背后的恐怖故事
这就是Kool Aid
Kool Aid的吉祥物,一个大扎(jar)的Kool Aid。。。给你神奇的力量
关于加多少糖。。。大概一麻袋半吧。。。
在美国的族群偏见中,常常把这种只卖几毛钱一袋的饮品看成是非裔家庭的常见物,如同炸鸡与历史上的西瓜。。。
西瓜曾在南北战争后成为黑人自力更生的一种作物,那一段时间它曾是自由与自立的象征,然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快就被种族主义者们出征了。。。
一张1900年代发行的以侮辱黑人为乐的明信片
人民圣殿教的头领琼斯
当年领奖领到手软的琼斯
事发后,他带着他狂热的追随者们去往南美圭亚那丛林中,建立了一个小村子,就叫琼斯镇
事后的惨状,桶里就是加了氰化物的Kool Aid,这就是"Drink The Kool Aid"——喝你的Kool Aid吧俗语的由来。。。音频中都有,这里省略一万字。。。
警告:下图可能会引起不适
。
。
。
。
。
。
。
。
。
。
。
。
。
。
。
。
。
Tue, 22 Aug 2023 - 19min - 5 - 可颂牛角面包的传言与历史纠缠
可颂牛角面包到底这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曾经与减肥一样是历史性的难题,这集过后,就只有减肥这一个难题
相信很多朋友都觉得可颂或是牛角面包是源自法国:Croissant的法语发音更像是Kuasong。这个词的本意在法语中是新月。
法语Le croissant de lune,就是新月
在法国可颂是Viennoiseries种类的一部分。这个词有两个词组成Viennois“维也纳的”和Series“系列”,其实Viennoiseries这个词翻译过来就是维也纳式。
这些小可爱们看着眼熟吧,都属于维也纳式Viennoiseries
这种叫作Kifli的面包就是可颂的前身,它是欧洲大陆上在很多地区常见的一种面包卷,有上千年的历史
这种Kifli面包的起源传说,查理·马特在732年阻挡了倭马亚的普瓦捷战役。。。这种起源说基本都是后人的YY。。。
因为实际上倭马亚的旗子是纯白色的,并没有图案在上面,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唐朝称其为“白衣大食”。。。
下面这个图片不是大家看不到,是因为它就是纯白色的
欧洲长期对伊斯兰的担忧与恐惧,从公元732年一直到公元1683年,造就了Kifli神话迷团的另一个版本,这就是可颂的由来。 这个故事是关于奥斯曼帝国1683年对维也纳的围攻,面包师无心插柳地解救了维也纳城。。。这不就是Kifli起源的v2版嘛。。。新瓶旧酒还是那个味道。。。
1683奥斯曼帝国对维也纳的围城
新月与星的标志自古有之,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苏美尔人到东罗马人,都有这种标志大量地存在于钱币与图画作品中。而穆斯林直到15世纪后才真正用于旗帜上
东罗马的新月与星
另一个起源说,路易十六的王后,维也纳出生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个起源说还是假的:
下面这个才是可颂的真正第一人,由奥地利人August Zang 奥古斯特·藏在1837年带到法国的。
August Zang 奥古斯特·藏
他在巴黎开了一家面包店,叫作"Boulangerie Viennoise",翻译过来就是纳也纳烘焙店。奥古斯特这家店的点心折服了巴黎人,怎么说的,相当的火。。。之后多家巴黎当地面包店纷纷效仿奥古斯特藏的面包店Boulangerie Viennoise的发面方法与烘培方式,并且开始将其用在改进法国本地的各种面包上,这才使得维也纳式面包成为一个真正的法语词Viennoiseries
奥古斯特的面包店Boulangerie Viennoise
所以,这才是可颂的真正起源
Tue, 22 Aug 2023 - 27min - 4 - 面包果酱三明治,小名PBJ
曾经把冰箱的门打开,里面只有PBJ的原料,然后我妈来了两星期,当我再开冰箱时,里面就彻底空了。。。
面包切片机的发明人,Otto Frederick Rohwedder (1880 – 1960)
早期的面包切片机
20世纪初才流行起来的家用面包刀
传统面包,吃不了隔一天就会淀粉结晶硬化,变得费牙又难以下咽
今天的切片面包其实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面包了,而是更接近蛋糕,更软,更甜,保存得更久,一般都可以放两个星期
埃及出土的,一万四千年前的。。。面包
美式俚语,“自有切片面包以来最好的东西”
花生酱,简单,好吃
武松:“小二,来盘花生米”
小二:“出去!”
花生大概在十六世纪传入中国(有争议),不过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个,的确是没一个吃过花生米。。。西方最早的烹饪书Apicius
Apicius,阿皮基乌斯,罗马人,生卒不详
苏格兰玛丽女王,1542-1587
属性:爱头晕玛丽病了,玛丽又病了,又又又病了,就有了法语Marie est malade,约等于了Marmalade(传言)。她的这道治头疼的药,就正式地成为了橘子酱名字
这头熊就不用多说了
草莓酱是今天在美国最常见的果酱。Costco的一种草莓果酱,下雨天的治愈罐子
二战时美国士兵手中的花生果酱三明治
NASA宇航员Shane Kimbrough在国际空间部示范如何制作空间站版的花生果酱三明治
Tue, 22 Aug 2023 - 33min - 3 - 我的叔叔于勒的牡蛎
还记得莫伯桑笔下的“我的叔叔于勒”么,这集说的就是他卖的牡蛎。。。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插图——一家人乘船去往泽西岛
这就是莫泊桑了(一个法果人,还叫桑。。。)
莫泊桑桑在这篇小说里详细地描写了如何残忍地杀死一只牡蛎(据说在生吃时,即便去掉鳃与内脏,用手指碰一碰,它还是会动动的。。。不用谢)
好吃的马克吐温与他在欧洲居住时写下的牡蛎菜谱,他的这个做法。。。主要是为了吃菜。。。
蚝油,原料也是牡蛎(不要说315,至少最开始时是这样。。。)
李锦裳,蚝油的发明人,李锦记的创始人,与莫泊桑和马克吐温处于同一年代
19世纪美国街头的牡蛎大排挡
17世纪油画《再不吃就坏了》系列。。。体现了当初人们对牡蛎的喜爱
5世纪罗马保留下来的地砖画中有牡蛎壳,也证明了当初的罗马人是没有吸尘器的。。。
在研究早期人类留下来的垃圾堆时,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的贝壳,其中就有大量的牡蛎。图中考古学家正在考虑要不要尝一尝。。。
牡蛎生吃引发弧菌感染的风险是存在的,所以生吃还是要谨慎的,小孩,孕妇,哺乳期,胃肠疾病人士应当避免生吃
就算生吃,这东西大概吃几个就可以了,毕竟今天的它已经不再是为了吃饱而存在的食物
Tue, 22 Aug 2023 - 29min - 2 - 汉堡中的美国工业化历史
我们来说一说,为什么美国人死活都要把汉堡从三明治中区分开来呢?再从这一美国国粹中看美国的工业化发展。
美国人之所以对汉堡包的定义如此明确——只有夹碎牛肉的面包才叫汉堡包(在极个别的餐厅也会见到菜单上的麋鹿碎肉汉堡,这真的是一种浪费),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与传统的三明治加以明确的区分。比如下图,严格意义上讲,夹着炸鸡的就不是汉堡包(对不起,少校,我们不一样不一样。。。)Hamburger的核心材料就是面包和碎牛肉饼。很多情况下,这两者就够了,其它材料可以随意添加。
碎牛肉饼在欧洲人殖民美洲之前就存在了,大家一定看过令Mr. Bean抽泣的法式Tartare。
德国的家常菜Frikadelle,看起来完全就是汉堡中夹的肉饼嘛
19世纪中期之后大量欧洲移民的到来,在美国二十世纪初纽约最先出现的所谓"Hamburg Steak"汉堡牛排,就是碎牛肉饼
美国节日集会的老照片,可以边走边吃的用面包夹着的汉堡就是在这样庙会式的环境中诞生的
各州几乎都有声称是一个汉堡发明者的人,下图是德州的一个例子
White Castle白色城堡,第一个标准化快餐连锁店,1916年成立
A&W链锁,1923年成立
麦当劳,1937年成立
In-n-Out,来加州怎么得来一口吧,1948年成立
Burger King汉堡王,1953年成立
Wendy's 1969年成立
Five Guys五兄弟,1986年成立
哪一家好吃,就见仁见智啦。但哪一家便宜,一般还是麦当劳,白色城堡也差不多,只是在东西两岸比较少见。。。至于其它,音频里都有,就不一一贴图啦。。。
Tue, 22 Aug 2023 - 31min - 1 - 筷子与刀削面Tue, 22 Aug 2023 - 18min
Podcasts ähnlich wie 世界好好吃
- Global News Podcast BBC World Service
- El Partidazo de COPE COPE
- Herrera en COPE COPE
- Tiempo de Juego COPE
- The Dan Bongino Show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 Dan Bongino
- Es la Mañana de Federico esRadio
- La Noche de Dieter esRadio
- Hondelatte Raconte - Christophe Hondelatte Europe 1
- Affaires sensibles France Inter
- La rosa de los vientos OndaCero
- Más de uno OndaCero
- La Zanzara Radio 24
- Les Grosses Têtes RTL
- L'Heure Du Crime RTL
- El Larguero SER Podcast
- Nadie Sabe Nada SER Podcast
- SER Historia SER Podcast
- Todo Concostrina SER Podcast
- 安住紳一郎の日曜天国 TBS RADIO
- TED Talks Daily TED
- The Tucker Carlson Show Tucker Carlson Network
- 辛坊治郎 ズーム そこまで言うか! ニッポン放送
- 飯田浩司のOK! Cozy up! Podcast ニッポン放送
- 武田鉄矢・今朝の三枚おろし 文化放送Podcast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