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h Genre filtern
- 14 - [S2E5] 按摩店阿兰:只有站在社会最底层,才能看清人到底是好是坏
阿兰在2007年来到香港后,围绕着照顾和供养孩子的需要,分别在餐厅、糖水店、按摩店和养老院工作过,当过服务员和洗碗工,做过后厨也做过水吧。现在做着两份工,从来不休息,尽量不在餐厅吃饭,能步行就不搭车。她说只有站在社会的最低层,才能看清人到底是好还是坏,而她总是那个最低层的位置。在这期节目里,她和我们分享了每份工作的观察和感受,说起贫困而重男轻女的家庭背景怎么影响了她的婚姻和工作观,以及现在独立又独身的快乐。
[00:01:59] 阿兰认识香港籍前夫的故事
[00:04:50] 来香港前后的工作和生活
[00:10:07] 在内地的家庭和成长环境:贫穷和辍学
[00:13:02] 来香港的经过和初印象:很不习惯
[00:16:06] 和前夫的关系变化,离婚后的生活
[00:17:56] 在老人院全职工作的日常
[00:20:35] 同事关系:站在最低层,才看得清人的好坏
[00:29:23] 亲密关系:对男人失望了
[00:33:17] 在香港生活感受的变化
[00:35:30] 未来的打算:还完债,还想回老家看看
[00:38:26] 在按摩店兼职的工作日常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Fri, 27 Oct 2023 - 44min - 13 - [S2E4] 皮皮:香港女校也不是女同性恋天堂啦
终于认识了一位从女校毕业的朋友——皮皮,我们连环提问:只有女生的中学是不是女同性恋的乐园?会不会是挣脱了性别规范的净土?学校的宗教背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校服制度怎么还没被挑战?离开女校后,面对更多的男性,有怎样的感受?
[00:00:10] 校外人的一些幻想:自由探索同性情欲&性别刻板印象更少
[00:01:58] 香港单一性别中学的背景:西方天主教传教;许多成为名校
[00:04:12] 就读女校的体验:不忌谈卫生巾,走光也无所谓,没有太多性别标签
[00:12:22] 没有性和性别教育,尽管“仰慕学姐”也还默认自己是直女
[00:23:12] 女校、男校和男女校的课程设置差异;校服传统
[00:36:47] 和男性相处的困惑,对男性气质的困惑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Thu, 18 May 2023 - 50min - 12 - [S2E3] 离散香港:流动亦或在此处,我们都是让改变发生的最小单元
Anna是在这几年的移民潮里也感受到或去或留的压力和挣扎、并即将暂时离开的香港人。什么不安让人离开,什么不安让人不愿离开?香港不过是被当作垫脚石吗,还是也会被流动的人所改变?对流动的人来说,为什么香港是家?把香港当成家的我们,认识的香港和产生的联结有什么变化?这一期节目的嘉宾Anna分享了许多的反思,让「润」潮中的我们也有新的思考和共鸣。
主要内容时间线:
[00:01:10] 离开的背景:社会变化下对职业的重新思考;父母的移民经历、期盼与不安
[00:08:12] 从反感把香港当成移民垫脚石,到理解流动的另一面;选择离开的种种不安
[00:15:28] 父母和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对社会可改变空间的想法不同;作为社会的最小组成单元,可以怎样带来变化
[00:23:32] 香港的商场和公共空间布局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记忆
[00:28:40] 香港何以为家: cultural intimacy;「折叠香港」——不同背景和人生阶段的我们以之为家的香港很不相同Thu, 02 Mar 2023 - 38min - 11 - [S2E2] “对香港而言,我从来都只是一个过客”
小北是一个来到香港后选择离开、然后又回到香港的内地青年。两次来到香港,却都不是因为喜欢香港,香港对于她而言,只是一个备选;而对于香港而言,她说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过客“。在2019年前后来到香港,经历了中港矛盾最激烈的时刻,”内地人“的身份仿佛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原罪,从在街上喊出什么语言的口号,到去哪里吃饭、用繁体还是简体与朋友们聊天,每一项选择好像都能开启香港人与内地人的创伤记忆,争论也因此永不休止。她因此选择回到内地——那个她觉得可以自在地说着自己母语的地方。但一年后,她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香港,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些问题。
来到香港不久的Joe和林谈,也无法摆脱这场因为内地人身份带来的尴尬与争论。这一期节目,我们仨分享了各自对于香港的复杂的感情。
时间线:
00~ 5’35’’ 我们如何来到香港,如何适应香港
5’35’’~15‘40’‘ 在大型社运中,我们的身份危机
15‘40~23’44‘’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危机
23’44‘’~ 39‘ 选择回到内地,回到“快乐洞”
39‘~ 48’15 为什么再次离开内地,回到香港?
48‘15~54’15 再次回到香港:“最大的变化是香港变了”
54‘15~65’ 香港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Wed, 07 Dec 2022 - 1h 05min - 10 - [S2E1] 港宝妈:在这里建一个小小的家,真的不容易
我们回来啦。
在这一期,晨曦阿姨和我们分享她成为“双非”跨境儿童的“港宝妈”、又在疫情影响下放弃在大陆的工作、陪孩子来港生活的故事。从陌生与惶恐,到和其它港宝妈建立起互相守望、情同姐妹的社群,经历不一样的育儿和家庭生活,在这城市同时感受到被支持、便利和被限制、排斥……这些历程和感受对于我们来说又熟悉,又有特别的不易和勇气。
主要内容时间线:
[00:03:31] 香港出生、跨境上学的港宝抚养记
[00:11:09] 母子分别经历的两地语言差异下的冲突和选择
[00:26:11] 事业和育儿间做选择: “我很庆幸我丢掉了工作,过来陪他”
[00:35:05] 在香港重建生活:“一群人一起带孩子”“都是金刚”
[00:48:38] 港宝妈的无奈:“香港没人做的工作给我们做都好”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田震《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特别感谢我们的朋友小绿帮忙剪辑了这一期节目。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Mon, 21 Nov 2022 - 1h 02min - 9 - 短暂告别啦,生活在香港的普通人聊天电台
在不知道会不会有下一季的这一季的最后,我们分享之前节目嘉宾的更多故事,也聊聊自己关于界限街、旺角天桥、双层巴士等等的香港记忆和感情。后会有期啦,希望在电台之外,我们都还常常能品尝平凡的日子,和身边的普通人相互汲取力量。
[00:02:12] 听众提问:Cassey的宗教信仰和lesbian身份认同的建立
[00:05:40] 听众反馈:关于「外佣」这一称呼和「麦难民」群体
[00:08:00] 一些幕后故事,和电台制作的流程与反思
[00:24:00] 为什么想做关于「普通人」的电台
[00:25:08] 没能做完的几期节目:香港的移民潮、农夫、少数族裔
[00:31:55] 我们印象深刻的香港地点和香港巴士 (欢迎去Matters看照片呀)
[00:44:54] 熟悉香港的过程,和做电台中的成长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Serrini 《深宵的小巴》
(特别感谢朋友树树再次帮忙,剪辑了这一期节目!)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任何反馈与建议,欢迎在小宇宙/Matters上留言或发邮件至 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
Thu, 23 Jun 2022 - 55min - 8 - [S1E7] 当“单非儿童”长大,成为香港年轻人
刚成年不久的杯面来自一个“单非家庭”,即父母有一方不是香港居民、在大陆和香港两地分居的家庭。短短几年中,他从一个觉得香港是个大商场的小孩,成为因为香港社会议题而经历家庭关系破裂、不得不独自生活的少年。我们聊了聊他经历的生离死别,在不同阶段的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以及变化的身份认同和香港生活感受。
[00:01:22] 大陆出生的“单非儿童”怎样移居香港;关于单程证的争论
[00:06:12] 杯面的香港初印象:商场与静坐
[00:11:29] 在两地往来及爸爸过世前后的家庭生活;介绍“平民世界” 深水埗
[00:24:33] 在香港初中毕业后选择职专教育
[00:28:19] 2019年和妈妈的冲突,作为未成年人失去家庭经济支持后的生活
[00:40:20] 受争议的香港“通识教育”课程,和香港人身份认同
[00:46:14] 移居后以及社会变化中,对香港感情的变化
[00:50:03] 关于大陆游客“不遵守”香港“规矩”的讨论节目中使用的音乐:Beyond 《十八》
(特别感谢朋友树树帮忙剪辑了这一期节目!)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Thu, 12 May 2022 - 1h 01min - 7 - [S1E6] 在宗教多元的香港,采访同志教会的牧师
这期节目聊的是来香港生活一段时间后,我们对宗教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角色的新认识。在这里认识了拥有不同信仰的朋友,卸下了对特定教徒的高度符号化和警惕,也重新反思科学与迷信二元对立的看法:为什么家乡的拜神活动、蔡英文拜妈祖、美国总统手按《圣经》就职宣誓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但我们也依然为宗教中常见的厌女和恐同元素而不安。节目里穿插了Pastor Joe的采访录音,他讲述在马来西亚因为性少数身份被逼彻底离开教会的过往,在不同社会的打压之下创办同志教会和宣教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一些似乎“离经叛道”的有趣观念。
[00:03:01] 回顾自己对民间信仰、科学与迷信的看法
[00:09:12] 亲戚信仰和放弃基督教的经历;美国福音派的政治立场和影响力
[00:11:34] 朋克女权乐队Pussy Riot在东正教教堂的行为表演(抱歉,我们在节目中回忆的歌词有误,相关歌词的英文翻译是Virgin Mary, Mother of God, Banish Putin... Holy Shit... Mother of God, Be a feminist!)
[00:14:54] 在香港看到的宗教元素:“十字奶”,场地有限的教会,在维园抬头见到的“耶稣是主”大字
[00:18:56] 宗教信仰带来的哲学视角:基督教徒和佛教徒朋友的例子
[00:26:19] Pastor Joe 的“信仰观”,成为基督徒和宣教的经历:从信仰中找到平安和开心,即便受打压、受苦;不在于证明上帝是否存在,而在于从宗教中认识怎样活着
[00:31:28] 我们去过的两个香港教会的特点
[00:39:47] 为什么有的社会对宗教很警惕?
[00:42:02] 从读神学到成为牧师;华人社会传道人和中国大陆“传道证” 的设置
[00:47:17] Pastor Joe因为同志身份被逼离开教会的痛苦经历节目中使用的音乐:Pussy Riot: Punk Prayer (https://www.you tube.com/watch?v=cSAsUIeBTCo)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Tue, 08 Mar 2022 - 1h 03min - 5 - [S1E5] 在单身时代,经历和想象爱、衰老与死亡
尽管有地域、年龄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在这一场对话里,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和嘉宾Vivian的相似和共鸣:身为人类、女性、和老龄化时代下的个体,对亲友离世的恐惧,对衰老和死亡的追问,独身所经历的压力和老年生活想象,以及对爱和被爱的漫长学习。Vivian用她照顾长者、病重亲人等经历故事,一一回应我们总反复追问自己的人生课题,也讨论了在香港的老人院情况、婚育观念变化和社会连结。
[00:04:11] 面对亲人的离世:疫情中探望机会减少;妈妈和爸爸分别离开前的相处经历和关系变化
[00:14:18] 对死亡的恐惧和追问:期望一堂死亡必修课、期望依然不保留地付出爱
[00:26:00] 爸爸妈妈都是孤儿:当父母对爱和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如何去爱和对话
[00:31:50] “父母皆祸害”小组:孝顺是绝对义务吗?或是平等的爱?
[00:43:37] 家人对我们“婚姻问题”的担忧;香港的年轻人婚育意愿和生育政策
[00:50:18] 从照顾病重者的经历,思考自己的衰老病痛、依赖、尊严和情谊
[01:02:02] 在老龄化的香港社会,老人院情况和老年生活想象;社会组织形态影响我们的退休生活可能性
[01:09:23] 没有生育经历的我们的多元“母职”节目中使用的音乐:Sarah Brightman 《Time to Say Good-bye》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Sun, 16 Jan 2022 - 1h 15min - 4 - [S1E4] 我也想问香港政府,为什么轮候公屋那么久
这期节目录制于Olivia的劏房租屋里。通过她分享的资料和故事,我们才了解到劏房的尺租反而更高,公屋申请根据家庭类型有不同要求和队列,经历家庭变故的Olivia不得不重新排队、主动降薪,街坊有句口头禅是“越住越贵 ,越住越细(小), 越住越闭翳(抑郁)”,公屋相比私人屋苑会有更好的邻里关系等香港住房细节。
也在她“从街头搬到街尾”的经历中,看到Olivia和妈妈之间的厚重亲情和体贴照顾,看到30岁前后的人生可以那般不同,触动之余,不禁一遍遍反思我们对劏房、贫穷、阶层的刻板印象。
[00:01:23] 回应“为什么节目中我们有很多评论,而非专注嘉宾的故事”
[00:02:30] 嘉宾Olivia的自我介绍~
[00:03:25] 「住住先」网站:劏房和其它各类“不适切住房”
[00:04:39] Olivia所住的劏房格局、租金和其它费用
[00:07:54] 小空间的使用日常和布置智慧
[00:11:44] 劏房等不适切住房的房租单价反而更高;Olivia被无理加租的经历
[00:16:58] Joe在大陆不同城市的租房过往,也曾担心被驱逐
[00:20:58] 从13年开始申请公屋至今,家庭变故的影响,薪金上限要求
[00:26:19] 公屋的多年轮候;骨灰龛安置的漫长排队;房屋和土地政策问题
[00:32:56] 单身者单人申请公屋等待时间更长:对家庭的想象和期待
[00:36:02] 童年时住在私人楼宇妈妈买的房子的过往,邻里关系与公屋的不同
[00:38:10] 家庭经历财困、两次搬家的经历;跟妈妈的感情
[00:42:50] 人生的无常,基层、住在劏房的人承受的刻板印象
[00:45:23] 花园街的儿时回忆、大火事件和热闹市井气
[00:49:23] 我们对贫穷和基层的想象变化与反思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劏房世界》-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私人樓宇、劏房及「n」無家庭支援服務(原视频和歌词见:https://zh-hk.facebook.com/PrivateHousingService/videos/%E5%8A%8F%E6%88%BF%E4%B8%96%E7%95%8C-%E5%8E%9F%E6%AD%8C%E6%99%AE%E4%B8%96%E6%AD%A1%E9%A8%B0/414247705780802/ )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Mon, 13 Dec 2021 - 54min - 3 - [S1E3] 出生在50年代的香港:我的“中国人”认同从何来、去何方
50年代在香港出生的Uncle David说自己是“地道的香港人”,又言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在香港的中国人”。这一期我们很幸运可以听他讲过去几十年他所经历和感受到的香港、大陆两地的变化,从小时候妈妈定期把二手衣物、食用油等物资带回给内地亲人,接触和招待从大陆逃难来的移民,聊到他在英殖时期去留学所经历的国籍填写等难题,以及几个大历史事件下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与心境转折。Uncle David保持的“在香港的中国人”这一认同交织了许多故事,他的分享也让我们对个体关于国家的认同和爱有了更宽阔的理解。
[00:02:20] 从《我这一代香港人》说起:香港人认同与“中华情”
[00:04:00] Uncle David 印象中小时候的香港和大陆:贫穷和更穷
[00:08:51] 小时候妈妈教自己唱“国歌”:在香港的中国人
[00:12:00] 我们在大陆的上一辈人对香港的憧憬与想象:福利与自由
[00:14:59] 经历六七暴动,对大陆印象的转变
[00:19:02] 六七暴动给香港带来什么;讨论英国政府和大陆移民的角色
[00:25:10] 妈妈招待逃难来的大陆年轻人的故事:“我们的同胞”
[00:27:44]“阿燦”和“港燦”的相互蔑称
[00:34:07] 70年代的留学经历:国籍填写、种族歧视和为中国祈祷的经历
[00:41:48] 对英国殖民的印象:价值观影响;电视“收台”后的女王像
[00:43:45] 80年代末和30年后的历史事件与移民潮:对中国人的爱,对年轻人的理解
[00:48:58] 90年代到大陆工作的见闻
[00:51:43] 从97年回归那一天说到现今,微小个体感受到的变化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香港电台合唱团《这是我家》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任何反馈与建议,欢迎发邮件至 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
Fri, 19 Nov 2021 - 1h 02min - 2 - [S1E2] 来港多年,我已成为香港人
在2009年的香港,普通话的使用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多,从大陆过来读书的Vicky曾在课堂、街市和九龙塘火车站内迷失,又成为能说流利粤语的“资深港漂”,在铜锣湾的深夜下班路上,和城市的另一面共鸣,在社会运动中从不关注到不断翻阅资讯,在疫情里感受香港和自己的更多变化。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和嘉宾Vicky一起回顾这些变化,更多地讨论身份认同这件事:我们是“哪里人”,只由出生地、肤色和居留权决定吗?为什么我们会对别人的身份认同有预判、期待和要求?如果价值体系在这个地方重塑,在和它的朝夕相处里自然产生情感连结,我们是不是可以主动认同自己是这里的人?
[00:02:49] 生活变故:从事保险的原因和来香港的契机
[00:10:33] 09年的香港和今日在语言上的不同;分别来到一个普通话行不通和行得通的年代,对我们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00:17:13] 疫情下了解香港和香港的变化;从封关谈到关于中国人消费能力的论述
[00:23:20] 为什么我们都曾相信“明天会更好”?为什么我们又不再相信
[00:27:16] 在香港感受到的特别:接纳陌生人之间的善意的过程
[00:33:11] 来港多年,我可以是香港人吗?身份认同的被动和主动建构
[00:36:39] 价值体系在香港形成:从丛林法则,到对弱势群体、社会福利的关注;审美发生的变化
[00:45:26] 深夜铜锣湾的下班路,与清洁橱窗、修复街道、努力工作生活的人共鸣
[00:47:52] 怎样理解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情感和经历、犹疑与不确定性、民族和国家认同
[00:53:41] 19年社会运动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政治冷感”表述的限制
[00:59:32] 也说说香港的缺点;香港包容了我,我也包容它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群星《明天会更好》
张国荣《我》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每期节目内容的讨论、更正会在Matters「香港不是大商场」账号的文章留言区更新,欢迎关注(https://matters.news/@curiouspodca)。
任何反馈与建议,也欢迎发邮件至 curiouspodcast@tutanota.comWed, 13 Oct 2021 - 1h 06min - 1 - 香港不是大商场[S1E1] : 印尼移民家务工姐姐的爱与欲
即便不是放在外籍家务工(foreign domestic helpers)这个群体里,Cassey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在赤柱的海滩边上袒露的爱情观,在街市边上回忆的印尼惊险过往,在麦当劳里讲述的对香港的爱、对性和隐私需求的坦诚与争取,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过往的刻板印象和习以为常的“现代”思考方式。当我们陪她一起去家务移工中介机构面试时,才忽然意识到,我们都是这里的移民,但有着哪些相同、不同和可能的关系。
也许说到“在香港生活的普通人”,外籍家务移工通常不会是一个首先被想到的群体,但这期节目里我们会聊到ta们在香港的一些历史和现状,但更多地分享Cassey的人生和情感,从她的经历去思考家务移工作为一个个真实独立的人的需求、局限和努力,探讨在香港的不同移民身份。
(很抱歉,因为场地限制,这一次的音质不够理想,可能影响在嘈杂环境中的收听效果,之后的录制会改进)
[00:02:03]「香港不是大商场」是个怎样的电台?从内地-香港矛盾说起
[00:09:23] 香港外籍家务工:何时来、挣多少、住哪里
[00:15:51] Cassey的家庭:每个月寄收入的75%回家,她说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不幸
[00:21:57] 「在内心不认同她的选择」是错的吗,以及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爱
[00:30:28] 赤柱海滩上的求婚:非资本主义式的爱情观
[00:41:54] 十几岁被骗去卖淫、贩毒:反思我们的生活圈子想象
[00:49:45] 去中介机构面试——“你们是她的雇主吗?”
[00:51:31] 我们都是移民:相同却又不同
[00:57:15] Cassey对隐私的需要而选择跳槽:看到姐姐们的主观能动性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Rurubella《粉红色的回忆》关于「香港不是大商场」:这是两个来自大陆、暂居香港的女性发起的普通话播客,她们跟随在香港生活却背景各异的普通人游走这城,从真实的人、平常的地点和具体的故事去认识香港的过去和当下。
Mon, 27 Sep 2021 - 1h 04min
Podcasts ähnlich wie 香港不是大商场
- Global News Podcast BBC World Service
- El Partidazo de COPE COPE
- Herrera en COPE COPE
- The Dan Bongino Show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 Dan Bongino
- Es la Mañana de Federico esRadio
- La Noche de Dieter esRadio
- Hondelatte Raconte - Christophe Hondelatte Europe 1
- Affaires sensibles France Inter
- La rosa de los vientos OndaCero
- Más de uno OndaCero
- La Zanzara Radio 24
- Espacio en blanco Radio Nacional
- Les Grosses Têtes RTL
- L'Heure Du Crime RTL
- El Larguero SER Podcast
- Nadie Sabe Nada SER Podcast
- SER Historia SER Podcast
- Todo Concostrina SER Podcast
- 安住紳一郎の日曜天国 TBS RADIO
- TED Talks Daily TED
- The Tucker Carlson Show Tucker Carlson Network
- 辛坊治郎 ズーム そこまで言うか! ニッポン放送
- 飯田浩司のOK! Cozy up! Podcast ニッポン放送
- 武田鉄矢・今朝の三枚おろし 文化放送Podcast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