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rer par genre
這個節目將會透過「心理學的知識」
深入淺出的來聊聊與人相處上的難題,建立人與人的「好關係」,
「一份好關係」將會帶來與人親近的歸屬感,
尊重彼此的人際界線,保持情緒的穩定輕鬆,
使工作更有效率,增添生活的幸福度。
無論是與伴侶、父母、親子、朋友、同事、上司相處上的點點滴滴,
有任何想聽的,或任何疑問,歡迎您告訴我們,
我們將與您分享,為關係調味加料,找回關係中自在的感受
節目內容有
《美味關係實驗室》,
主持人為姜尚文心理師
將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透過例子的分享,
探討多元的話題,深入淺出探討關係上的話題,
讓心理的需要不再是問題,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回到自在做自己的美好狀態。
節目將會在每周更新。
《心靈元氣廚房》
主持人為朴世光心理師
來一點正能量,甦醒我們的頭腦,
讓我們的心情也變得輕鬆一些,
開始每天的工作和努力。
本節目以生活小故事為食材,用名言佳句來調味,
觸動心靈的味蕾,滿足心靈的胃口。
有個信念來生活,將使人感到更有意義,
工作也更有效率,對自己也更加滿意。
節目將會在每週更新。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真摯的想陪伴你,一起面對今天的生活,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歡迎您的加入和收聽。謝謝。
更多的好資訊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FB https://reurl.cc/g02jvb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官網 https://humanitarian-love.com/
暖心全人諮商信箱 warmheart1099@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242 - EP241「我的愛情依附類型,如何影響我的伴侶關係!!!」by姜尚文心理師
新竹縣政府歲末溫馨提醒:
🚶♂️車輛慢看停,行人安全行;駕駛減速停讓,共創人本交通文化
💚停讓不只為行人,也是為愛的人
行人過馬路注意來車遵守號誌,秒數足夠再通過
駕駛酒後不上路,相互尊重同理,彼此守護
—— 以上為 FMTaiwan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依附關係指的就是我們從小到大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關係,
而此種關係會深深影響我們未來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這種依附關係,就像是一張藍圖,
指引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他人建立連結。
我們會發展出不同的依附風格,
常見的有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和混亂型。
當人長大後
70-75% 會維持同樣的依附模式
25-30% 會轉變,也就是說後天是可以改變的
依附風格不僅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
也會影響我們的工作、社交等各個方面。
了解依附理論的好處:
自我覺察: 透過了解依附理論,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模式。
改善關係: 了解自己的依附風格,有助於我們改善與他人的關係。
促進成長: 我們可以學習更健康的互動方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1 Dec 2024 - 241 - EP240「增進了解三個心理面向,去除不適當的期待!!!」by姜尚文心理師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
「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差距越大,負向情緒困擾越嚴重,
真實我和理想我有一定差距時,自我苛責,容易產生憂鬱情緒;
真實我和應該我有一定差距時,容易產生焦慮感受。
偏偏焦慮和憂鬱又會讓自己的表現更難以達到表現水準,
讓這樣的心理差距成為自己勒索自己的綑綁。
有哪些情況,我們可以想一想來避開的,
一些不健康的完美主義,習慣與他人比較,心中有許多非理性信念,
父母對自己的期待,自己未滿足期待加在他人身上,或是社會期待等
都會造成一些不洽當的期待
此外,增加對自我的了解,也是一個好方法
合理的期待,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短期的目標,長期的目標
都可以幫助我們有更好的人生規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4 Nov 2024 - 240 - EP239「好一定還要更好嗎? 解析自我三個心理面向!」by姜尚文心理師
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什麼是真實我呢?
「真實我」是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自己對自己的客觀認定。
這也是我們對於自己認識的自我概念。
「應該我」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
可能是在職場,學校,家中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中伴演或達到
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
「理想我」是我們希望、期待自己在未來可以成為的樣子,
是屬於自己對於自己的期待。
Higgins認為人都有動機想要達成某種狀態,
無論是家庭幸福、工作成就或者自我成長,
使得真實自我能夠引導自己到那樣的狀態,
但若達不到標準就產生了心理差距(discrepancy)。
當差距越大,負向情緒困擾越嚴重,反而無助於身心健康的發展
這些內心不舒服來自現狀與「期待」或「應該」的樣貌有落差。
當真實我和理想我有一定差距時,自我苛責,容易產生憂鬱情緒;
真實我和應該我有一定差距時,容易產生焦慮感受。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7 Nov 2024 - 239 - EP238「真心換絕情,曖眛關係該如何!!!」by姜尚文心理師
新竹縣政府歲末溫馨提醒:
🚶♂️車輛慢看停,行人安全行;駕駛減速停讓,共創人本交通文化
💚停讓不只為行人,也是為愛的人
行人過馬路注意來車遵守號誌,秒數足夠再通過
駕駛酒後不上路,相互尊重同理,彼此守護
—— 以上為 FMTaiwan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為甚麼人們喜歡曖眛的關係,
因為人們都害怕孤獨,都渴望與他人連接。
然而,現代人因關係而導致的情傷越來越多,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選擇穩定的親密關係,
而是讓自己處於、邊界模糊的、似是而非的一種曖昧的關係中。
曖昧關係有他的好處,可以在確定是否成為伴侶關係前,
可以有機會多認識對方,但也有其負向的一面,
就是拖太久,造成關係上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因此,透過曖昧關係中要給自己勇氣,願意為承諾付代價,
或是設立停損點和界線,這會是比較健康的作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0 Nov 2024 - 238 - EP237「七種愛情的風格,你的期待哪一種!」by姜尚文心理師
美國心理學家史坦伯格
提出了人類愛情三元論,
「親密」,「激情」和「承諾」。
根據這三個元素不同的排列組合,
一共可以分出七種類型的愛情:
1. 友情之愛(只有親密)
2. 迷戀之愛(只有激情)
3. 空洞之愛(只有承諾)
4. 浪漫之愛(只有親密和激情)
5. 友伴之愛(只有親密和承諾)
6. 愚眛之愛(只有激情和承諾)
7. 完美之愛(包含親密、激情、承諾)
愛情最美好的樣子,是兩人之間有足夠的信任感和親近感,
同時又有性的吸引力的完美之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3 Nov 2024 - 237 - EP236「Sternberg愛情三元論,我的愛情在哪裡?」by姜尚文心理師
美國心理學家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提出了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分別是哪些呢?
激情 (Passion):
對某事或做某事的強烈的熱情或興奮感
激情是愛的情緒元素,是一種有浪漫感、
外表吸引力、激動興奮、強烈的吸引力,
當激情來臨時,會想要與對方多接觸、
與對方有身體的親密接觸、性……等
親密 (Intimacy):
親密關係指的是對彼此依戀的感覺。
也會讓彼此有安全感的感覺,
親密感會藉由交談、心靈交流、深刻了解、相知相惜、
貼心信賴而增加。
承諾 (Commitment):
與其他兩個概念不同,承諾涉及有意識地決定彼此堅持。
承諾是否繼續常取決於伴侶從關係中獲得的滿意程度。
承諾是愛的認知元素,表示愛一個人並願意經營愛的關係,
決定與對方長相廝守,為彼此的關係負責、
一起面對未來、願意犧牲奉獻,是一種照顧、責任與尊重。
因此人所經歷的愛的情況取決於這三個元素的配合
剛開始的感情是激情式愛情, 正在經歷激情式愛情的人
跟腦內所分泌的多巴胺,腦內啡有關,此時屬於熱戀期,
通常會持續一年左右。這些感覺最常見於愛的最初階段。
友伴式愛情會隨著激情式愛情而來。
此時要面對的就是彼此可以有良好的溝通,
若是有良好的互動,彼此相惜,
這是身體內的血清素會增加,
取代之前的多巴胺,腦內啡
當一對伴侶達到這種愛的水平時,
他們感到相互理解和關心對方。
這種愛對於感情關係的延續很重要。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7 Oct 2024 - 236 - EP235「讓 嫉妒 化身成長和欣賞自我的動力!!!」by姜尚文心理師
一般來說,忌妒是正常的情緒
偶發的嫉妒,還不至於影響生活,
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從忌妒中成長,
但若在性格上有常態性的嫉妒,
這樣就有可能影響你的生活、工作和人際,
建議就可能需要透過心理諮商治療來深入探索、協助改善了。
以下是處理忌妒的幾個心法
1承認並接納這一部分的情緒,
告訴自己「我內在有一部分,它在嫉妒」,
不會被這種情緒所掌控。
處理它,找回控制感。
2深呼吸並與它對話
要了解任何的負向情緒都有背後的意義
可以對這不舒服的感覺先做幾次深呼吸,
你想聽它出現的原因,聽聽它想告訴你什麼。
陪伴傾聽這個嫉妒,才有可能產生另一個視野轉化它、釋放它。
重點是不要壓抑他,而是化解它。
3忌妒的好處,是讓自己進步,與他人好相處
化卑憤為力量,
嫉妒心可能讓我們主張得到公平的權利,
只要我們為自己針取,或是努力提升自己。
這種良性嫉妒幫自己變得更好。
當我們感受到他人的嫉妒心
也能讓我們調整自己的行為。
自私的本能會持續讓人想要得到更多,
但這麼做會令身邊的同伴不愉快,
嫉妒心的感知可以讓我們去維持某種平衡。
因此我們可能會採取某些利他的做法,
以避免招他人嫉妒。
4忌妒代表了內心的渴望
我認為「嫉妒」是辨識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好方法 ,
透過「嫉妒」能夠讓我們了解到,原來我們有種內心的渴望,
於是我們可以重新去思考人生。
5平常養成欣賞他人的習慣
平常懂得欣賞自己,也懂得欣賞他人,
習慣了之後,忌妒心會轉成生命成長的動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0 Oct 2024 - 235 - EP234「人比人氣死人的嫉妒,到底是怎麼回事呢?」by姜尚文心理師
什麼情境容易引發嫉妒?
根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Susan Fiske
研究了數十個進行的心理學實驗,
這些結果指出了
當人類在評斷他人的時候,
很直觀的是,往往依據兩個主要原則:
能力與親切。
缺乏能力又不親切的人,我們容易心生藐視;
能力高又待人親切的人會受到我們的尊敬;
親切但缺乏能力的人會受到我們的同情;
最後,能力高但不親切的人就會讓人嫉妒。
最後這一項,值得我們深思,
此外許多心理學研究都指出,
我們不會隨便的對他人產生嫉妒
有四個先決條件才能被激發出來。
第一我們比較的對象社會地位要和自己差不多。
第二自己和他人放在一起比較的事情,必須直接和自己的處境有關。
例如兩個人競爭同一個位置,彼此是情敵。
第三不論一個人的嫉妒的事情是與何種事物有關,那必定是難以取得的目標。
例如一個人的外貌,天生的IQ等等。
第四是覺得那些較優越、有利的事物並非他人所應得,為甚麼我會得不到呢?
一想到那些各方面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某些地方超越了自己,嫉妒的感覺最容易襲來。
我們對嫉妒更了解,也比較不會受其困擾,反而能讓它成為我們生命中成長的動力。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3 Oct 2024 - 234 - EP233「如何調整社會性時差? 讓你一夜好眠!」by姜尚文心理師
社會性時差要怎麼調整
如果長時間陷入社會性時差,確實很是痛苦,
這邊提供一些調整方式。
1調整作息
作息盡量規律,平日不要熬夜,讓日常作息盡量配合社會性的節律,
不要因為工作日睡眠不足,累積了睡眠債,
就在周末大睡一場來補眠,
這樣做反而不好,自以為償還了睡眠債,
其實睡眠債是還不了的,
而且會強化了時差,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假日還是要作息正常。
重點應該要放在如何面對不足的睡眠上
2維持規律的運動
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維持健康的生理時鐘,
縮短時差的調節時間。
3在晚間避免接觸3C藍光
3C藍光會刺激腦內的松果體分泌退黑激素不足,
而導致失眠,睡眠品質不佳。
4避免食用刺激物與酒精
很多人因為睡眠不足,
習慣喝咖啡或提神飲料來提神,或是依賴菸中的尼古丁
其實長久下來,會打亂作息的自然步調,
另外,喝酒看似幫助入睡,
其實讓睡眠的品質變差,酒也是很強的憂鬱劑,
藉酒澆愁愁更愁,就是這個道理。
5補充幫助調節時差的食物
補充褪黑激素可以調節生理時鐘,
所以它又被暱稱為「睡眠荷爾蒙」、
水果櫻桃,它當中的褪黑激素是自然界中非常高的,
GABA是一種天然的胺基酸,又叫γ-胺基丁酸,有很多研究證明,
GABA可以調整腦波安定、縮短入睡時間、增長睡眠時間、
提高熟睡程度、讓起床更容易、醒來更有精神。
所以GABA又叫好眠胺基酸。
6適量益生菌的補充,也會有幫助。
有些益生菌可以在人體裡
分泌色胺酸、血清素這些褪黑激素的前驅物,
因此對於人體褪黑激素的產生很有幫助。
有的益生菌,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分泌大量的GABA,
因此維持腸道菌相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6 Oct 2024 - 233 - EP232「你有社會性時差嗎? 約7成的人因它失眠!」by姜尚文心理師
你有「社會性時差」嗎?69%的人因它導致失眠和身心症狀
2006年由德國生物學者Till Roenneberg及Wittmann等學者提出,
許多人平日的起床與就寢時間,
受到工作、上學等社會因素的原因,
必須準時起床,但一到了假日,
則因為少了這個制約,
而有較長的睡眠時間,
這種樣的睡眠節奏的差異就稱為「社會性時差」。
如何計算社會性時差呢,
可以藉由工作日及休息日兩者睡眠時間的中點(midpoint)的差異來計算。
比方說,因為平日需要工作上課的緣故,
睡眠時間為凌晨12點至早上6點,
因此中點為「凌晨3點」。
若因為假日晚睡而改為凌晨2點才入睡,
而後又補眠至早上10點,
該時段的中點為「早上6點」。
雙方中點,
凌晨3點與早上6點之間差了3小時,
因此這名上班族的社會性時差為3小時。
而社會性時差超過2小時就會容易感冒,生病等
長期的社會性時差會提高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憂鬱、腦神經失調等風險。
是因為社會性活動打亂了生理時鐘,
造成入睡時間被耽擱,也間接造成睡眠不足
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社會性時差,如何避免呢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9 Sep 2024 - 232 - EP231「情緒價值好重要 ! 讓伴侶親子關係更親密」by姜尚文心理師
說到情緒就不得不提到情商,
情商全名叫做「情緒商數」,
也就是所謂的「EQ」。
EQ是一種認知與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當一個人在合適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情緒,
這個人情商很高。
高EQ 代表有高的情緒價值嗎?
答案是不一定,因為情緒價值的體現,
在於人與人當下的互動和情感交流
「情緒價值」就是在人與人互動的當下,
可以用同理的態度,與人同哭同笑,
又可以與他人一起商量出接下來的因應方法。
如何提供彼此更好的情緒價值呢?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2 Sep 2024 - 231 - EP230「面對孩子的拖延,用對方法改善他 !!!」by姜尚文心理師
面對孩子經常性拖延,要找到背後的原因,
除了對症下藥外,要主動和孩子一起討論商量,
以下有些要點,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
一起找到解決之道。
1.營造專注的環境
如果是孩子比較容易分心,建議爸媽降低環境的干擾,
幫助他養成專心的習慣。必要時,陪伴也是很重要的。
2把時間管理的責任交還給孩子
有時候爸媽很容易替孩子把關,安排時間,認為這樣做才是最好
忘記了,孩子其實要在時間管理上要學會為自己負責,
否則永遠都不會安排自己的行程。
3:讓孩子學會負自己的代價
很多時候孩子拖延,是因為他不用為他的行為負代價,或是他不在乎後果,例如早上賴床、吃早餐慢吞吞,孩子根本不怕會遲到,反正爸媽擔心上班遲到,一定會把我準時送到學校。當孩子不用為自己的拖延行為,付出代價時,他自然不在乎、不想做出改變。在管教上可以利用賞罰兩種方法的運用,協助孩子明白此點。
4:學習輕重緩急,
提升孩子對時間的敏感度,不再火燒屁股才做事。
和孩子討論什麼是重要必做的事,什麼是緊急的事。
如何找出最適合自己事的時間和方法。
5: 調整任務難度,避免挫折感給孩子帶來逃避心態。
過多的批評、指責、謾罵、糾正,只會讓孩子更加的挫折,也無能為力。
讓孩子完成稍難的挑戰,增加孩子的信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5 Sep 2024 - 230 - EP229「面對孩子的拖延,父母該如何傷 對 腦筋!!!」by姜尚文心理師
父母常因孩子拖延的行為而產生親子衝突,
關於拖延,我們不是單看拖延的行為,
重點是,孩子為何拖延?
要看到拖延冰山下的原因,
深入的了解後,才能對症下藥
拖延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1缺乏責任感;面對後果,覺得無所謂:如功課沒寫完,去學校補寫就好;
2生活排太滿:既補習又安親,加上學多項才藝,待辦事項太多;
3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例如寫作文時字斟句酌,時間到交不出來;
4不會拒絕別人的要求:時間花在別人身上,結果沒空寫作業。
5沒有動機;認為任務太困難,自覺做不好或做不到;
6 ADHD所導致的拖延,這個需要一些專業的協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8 Sep 2024 - 229 - EP228「網路媒體的陷阱,青少年是否不自知的深陷其中! (下)」by朴世光心理師
網路媒體的陷阱,
常讓許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除了會讓人在手機上流連忘返之外,
時間就在指縫中流逝之外
也常會將實體與人的互動的情況,
和虛擬的網路社交混為一談,
許多人在網路的世界中,
為了要吸睛,得到更多的關注之外
會特別的誇大自己,
造成許多人的錯覺,
誤以為他人的生活就是如此,
都是充滿美好的生活,
豐衣美食,無憂無慮,常常旅遊等等
長久以往,
會誤認為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
也容易造成關係上的表面和不真誠,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容易變成競爭,
而忽略了
真實人際之間的關係互動。
特別是在青少年成長的時候,
正是與他人,同儕建立關係,
如何用健康的意識,
來認識這個世界,
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如何和孩子設立界線,和如何溝通,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6 Sep 2024 - 228 - EP227「內在動機好重要,談談如何由外而內的成長!」by姜尚文心理師
動機的研究,一般有三大類,分別是
無動機狀態(Amotivation):在這種狀態下,行為是無意義的執行或是根本沒必要執行。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執行這個行為,是因為要滿足一些外部的結果,像是獲得獎勵,避免懲罰,或是社會認可,行為本身很容易因為外在的因素消失而消失。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行為是完全基於內心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創造力。行為會持續較久,也會覺得較有樂趣。
內在動機的關鍵元素:目標、熱情、興趣、好奇、主動,越挫越勇,好心情。
從這個分類來看,我們的行為越是基於內在動機,
我們越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因為這件事本身對你來說就是重要的,而且是自己想做的,
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或是得到獎勵。
我們要思考的是,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
如何將無動機轉成外在動機,
而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
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會更加的豐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1 Sep 2024 - 227 - EP226「網路媒體的陷阱,青少年是否不自知的深陷其中! (上)」by朴世光心理師
網路媒體的陷阱,
常讓許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除了會讓人在手機上流連忘返之外,
時間就在指縫中流逝之外
也常會將實體與人的互動的情況,
和虛擬的網路社交混為一談,
許多人在網路的世界中,
為了要吸睛,得到更多的關注之外
會特別的誇大自己,
造成許多人的錯覺,
誤以為他人的生活就是如此,
都是充滿美好的生活,
豐衣美食,無憂無慮,常常旅遊等等
長久以往,
會誤認為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
也容易造成關係上的表面和不真誠,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容易變成競爭,
而忽略了
真實人際之間的關係互動。
特別是在青少年成長的時候,
正是與他人,同儕建立關係,
如何用健康的意識,
來認識這個世界,
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30 Aug 2024 - 226 - EP225「自我決定論,談談由內而外的成長!」by姜尚文心理師
若是以獎罰的方式來對待學生或員工業績的話,
可能會忽略了讓個體學習自我決定的能力,
若只想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解決問題,
渾然不知這樣的做法並一定適用於所有的人,
也有可能讓個體失去內在動機與自主的能力,
進而損害主動自我調整能力的代價,
因此,由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就顯得很重要了,
這個理論指一個人擁有自主性的知覺,
並以此知覺做出選擇,
而以此選擇決定一個人的行動
此理論主要針對人類的動機,
而且強調的是內在動機
主要是強調自主性、勝任感與關聯感
三種基本心理需求。
當這些需求獲得滿足,內在動機便得以提升。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5 Aug 2024 - 225 - EP224「我沒教他,他會不會不知道,與青少年溝通的迷失」by朴世光心理師
從小父母為孩子準備餐具、把屎把尿,
教孩子吃飯禮儀、社交互動,
時間久了,父母的姿態很容易開口說話時,
就是提醒和説教的方式在和孩子互動。
根植在潛意識的想法就是,
我沒教他的事情,孩子可能會不知道,
所以我應該要教育他。
父母常看不到自己的盲點。
1.習慣要求孩子要照著父母的方式做。
2.容易忽略掉孩子真實的感受和想法。
讓我們收聽本節目,了解當中的盲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3 Aug 2024 - 224 - EP223「增加自我幸福感的秘訣 ,SPIRE 的5項步驟」by 姜尚文心理師
全球暢銷書《更快樂》的作者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
提出以下5種幸福感, 而且這5種幸福感是可以被訓練的
假如我們願意從中訓練學習,我們將會更加的幸福,
這5種幸褔感用一個英文字「SPIRE」,來滿足5個元素:
分別是
精神上的幸福(Spiritual well-being)、
身體上的幸福(Physical well-being)、
智識上的幸福(Intellectual well-being)、
關係上的幸福(Relational well-being)
與情緒上的幸福(Emotional well-being),
只要我們願意嘗試,
就有機會讓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快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8 Aug 2024 - 223 - EP222「玉石俱焚的小三特徵,男人要小心的情愛陷阱」by朴世光心理師
現代人的愛情觀相對於過去是較為開放,
因此,不同的愛情觀也影響著許多人的生命,
甚至會造成原本婚姻的破裂。
若是沒有注意,就很容易成為愛恨糾纏的感情蜘蛛網,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玉石俱焚的小三的幾個特點
1. 這個女孩完全不在意你已婚:
2. 這樣的女孩剛出社會工作或工作場所單一,安全感完全依賴在你身上:
3. 危險女孩很缺愛,十分害怕分離:
4. 內心與元配暗自較勁,溫順乖巧是最有利的武器:
5. 告訴你「我一切都是為了你而做的」:對你說這句話時,你就要知道嚴重性了。
以上五點中了四點,就一定要保持距離。
若沒有走一輩子的想法的話,就情不要隨意波動這樣女孩的情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6 Aug 2024 - 222 - EP221「什麼是幸福感 ? 了解自己的幸福指數!!!」by 姜尚文心理師
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情緒及生活滿意度感受,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正向情緒較多
及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較高,
則此人較有幸福感,
他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
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研究所(2008)認為,
幸福感的定義有三,
包括情緒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
情緒幸福感是問題的感受,
是由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以及所感受到的正、負向情緒程度所構成;
心理幸福感是具有韌性的適應技巧,
其內涵包括自我接納、與他人的正向關係、
自主性、環境掌控、生活目的、個人成長;
社會幸福感則是理解和管理社會關係,
亦是個人對社會環境與社會機能所做
的一種評價,包括社會整合、社會貢獻、
社會凝聚、社會實現及社會接納。
以下是牛津幸福量表演變的「牛津幸福問卷(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29題檢測,作答結果包括6項:
大家可以自我檢測自己的幸福指數
非常同意(得分6)
還算同意(得分5)
稍微同意(得分4)
稍微不同意(得分3)
不太同意(得分2)
非常不同意(得分1)
1我對現在的自己,感到特別滿意
2我對別人有強烈的興趣
3我覺得我的生活充滿了回饋感
4我幾乎能從每個人身上感受到溫暖
5起床後,我常覺得自己有休息夠
6我對於未來,總是特別樂觀
7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有趣的
8我總是願意承諾、參與
9生活是美好的
10我認為這世界是個好地方
11我很常笑
12我很滿意自己目前生活中的一切
13我認為自己看起來有吸引力
14我想做的、和我所完成的事情,中間存在著小的差距
15我非常快樂
16我可以找到一些美好的事物
17我總是對別人產生愉悅的影響
18我能找到時間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19我覺得我可以掌控我的生活
20我覺得我能夠接受任何挑戰
21我覺得我完全思維敏捷
22我常常體驗到歡樂和喜悅
23我容易做決定
24面對人生,我覺得特別的意義感、目的性
25我覺得自己充滿能量
26我通常對很多事情,都有很好的影響力
27我和別人相處時,可以感受到樂趣
28我覺得到自己特別健康
29過去有特別快樂的回憶
得分結果:將分數加總後除以29,即得到幸福感分數。
1~2分:幸福感指數極低,建議進一步去做憂鬱症測試,找出問題來源。
2~3分:幸福感指數偏低。
3~4分:幸福感指數中庸。
4~5分:4分為幸福感指數的平均值,超過平均值,算是相當幸福。
5~6分:幸福感指數偏高,非常幸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1 Aug 2024 - 221 - EP220「別讓你的孩子有一天擺爛,現在父母就需要知道的事?」by 朴世光心理師
什麼是孩子擺爛的現象?
在臨床上所看到的,就是不想上學,
平時滑手機看影片,還會打電動到深夜,
不喜歡洗澡,不整理房間、不收拾衣物,
大部分時間躲在房間。
一點也說不得,脾氣很大,和孩子覺得不想再努力了。
此時父母該如何呢?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9 Aug 2024 - 220 - EP219「4C 的溝通方式,與孩子,伴侶,他人有更深的連接!」by 姜尚文心理師
4C 的溝通方式是一種正向溝通的方式,
用在教養則是一種合作的方式,
父母能做到與孩子合作的第一個關鍵,
是學習讀懂孩子的困境。
明白他們需求後
給予恰當的引導與滿足,
才有機會好好的協助他們。
而這當中有幾項要素,所謂的4C
分別是
追求連結感(be Connected)
追求能力感(be Capable)
追求重要性與價值(be Counted)
擁有勇氣(have Courage)
當孩子若不能從正確的方式來滿足4C時,
他們將用不成熟的方式、負向的路徑來滿足4C,
導致一些破壞性的行為。
4C不只用在孩子的教養上,
在伴侶關係,職場同事關係,
也會有很大的助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4 Aug 2024 - 219 - EP218「優秀主管的哪些特質,是員工最在乎的!!! (下)」by 朴世光心理師
我近期看到一份英國Cipher線上人力資源公司在去年2023年6月做了一項有關優秀主管特質的線上問卷調查。
訪談者是1000名員工,針對至少一個公司裡面有26名員工的組織,來去做的一個線上調查。
調查的主要的題目:就是在員工看來,優秀的主管最必須具備的特質能力是什麼?
上次談到前兩名,今天要談到第三名就是誠實和積極的工作:
這裡的誠實,包括合法、還有真誠待人。
如何做到呢?有以下3 點建議
1.人際溝通能力2. 增進同理心的聽力技巧3. 建立真誠的關係
1.人際溝通能力
經理有效聯繫和溝通的能力可以團結和激勵團隊。
無論溝通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書面的還是口頭的、還是以團隊為導向還是以個人為導向,都要以讓團隊感到舒適的方式進行溝通。
簡訊、電子郵件、電話和面談都是重要的溝通方式。
優秀的管理者知道何時根據情境或個人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
2. 增進同理心的聽力技巧
積極傾聽與其他溝通技巧一樣重要。優秀的管理者透過充分傾聽團隊的分享來重視、尊重和欣賞團隊的見解和想法。
正確傾聽還可以幫助您更好地理解關鍵訊息,並且可以在出現問題時建立聯繫和信任。
3. 建立真誠的關係
主管培養真誠的關係,就是工作時能了解到團隊成員他們的技能和個性如何最適合能達到工作任務和目標,並花時間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
主管身分要以身作則,這樣可以激勵員工更加敬業。
您務必要稱讚團隊任何出色的工作表現。
而且您是可以告訴下屬您的遠景計劃,為下屬提供職業發展計劃,以促進他們在組織中的成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2 Aug 2024 - 218 - EP217「找到自己的生命風格,規劃未來的人生!」by 姜尚文心理師
生命風格是指孩子從很小的時候,
開始對環境展開探索,
去認識自己及外在的世界,
在這一連串的經驗中,
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
可以說是帶領我們經歷成功
與失敗的行為策略與自我守衛的總和
而這個生命風格,
就好像是未來生命方向的指引,
可以提供我們生命規劃的一些線索,
如何找到自身的生命風格呢?
可以透過童年早期回憶的方式,
最好是十歲之前的
通常建議三到四個早期回憶。
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可以被視覺化,能清清楚楚的被回憶出來,就好想親眼目睹似的
是一個單一、特定的事件
被記住的比被忘記的早期回憶還要重要
正確性如何,並不重要
真實或想像的,也並不重要
不同於所謂的報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8 Jul 2024 - 217 - EP216「優秀主管的哪些特質,是員工最在乎的!!! (上)」by 朴世光心理師
近期一份英國Cipher線上人力資源公司
在去年2023年6月做了一項有關優秀主管特質的線上問卷調查。
訪談者是1000名員工,有500人是在受僱於1000名以上員工的公司的員工, 其中5分之一大約200人是在有251人到1000名員工的企業,有進3分之一大約300人是在擁有26人到250名員工的公司裡的員工。
所以是針對至少一個公司裡面有26名員工的組織,來去做的一個線上調查。
這意思就是訪談員工在不同級別的公司組織裡,他們會接觸到比較多不同類型特質的主管,所以在勾選問卷時,相對對於優秀主管的評估會比較客觀成熟。
調查的主要的題目:就是在員工看來,優秀的主管最必須具備的特質能力是什麼?
也就是依員工認為優秀主管的最重要特質有哪些?
問卷統計結果發現70%的員工都認為優秀的主管,
最需要具備的特質就是,值得被信任和值得被尊重的人,
66%的員工認為若主管能對待每一個人都能以公平的態度來看待則是心目中優秀的主管。62%的員工認為誠實和工作的積極是優秀主管的第三名。
信任、尊重、公平、誠實、積極,聽起來一切都是這麼理所當然。
但是要做到,其實對主管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是要有許多的學習的。
想要了解主管和員工之間的工作關係和如何改進
歡迎收聽本集的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6 Jul 2024 - 216 - EP215「學會課題分離,行動和感受相符,做自己的選擇!!!」by 姜尚文心理師
課題分離基本3原則,
讓自己完全衷於自我感受!
第一是釐清並了解自己的感受、
並且因應這個感受做出對應的選擇。
當行動和感受相符,一致性高的時候
心裡就算不舒服也會是踏實的,
因為這是自己的決定。
第二是尊重他人也以上述思考和行動,
讓他人也保有自己的思考空間和行動選擇,
也讓他人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第三是「每一個事件都會帶出下一個事件」,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想法和行動負責。
學習不是「都是對方害的!」。
而是我可以再一次的作選擇。
基本上,
課題分離的練習可以讓自己的生命更踏實
學習為自己負責。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1 Jul 2024 - 215 - EP214「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 談談長期照顧者的心情!!!」by 朴世光心理師
我周圍大部分朋友的父母年紀漸漸大了,
開始面對以前壯碩的父親和幹練的母親,
慢慢沒有這麼健康和有行動力,
甚至父母出現了許多健康問題,
要準備開刀或是慢性病的發生,
有許多要處理的事情,
這使我很關心你的內心感受,
當面對照顧年長父母親時,
我們在情緒上很需要好好自我調適才行。
父母年老所面對的是父母與疾病相處的痛苦、生命的凋零,
通常都會感到很有壓力。
所以很多人不太能面對這樣的議題。
這本日本作家小尾沙羅
就是把他照顧四個90歲老人家的生活點滴,
以趣味流暢的筆調,
將真實心酸點滴描寫得淋漓盡致,
在日本獲得廣大的迴響。
書名也很符合沙羅的逗趣的口吻: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
今天藉由這本書裡的故事,
來鼓勵許多照顧年長父母的人,
其中許多的情感共鳴,讓你再辛苦之時,會心一笑。
本期的Podcast有贈書活動,
將抽出五名幸運兒能夠得到這本很棒的書喔!
以下是贈書的連接
https://www.facebook.com/DaphnePark.diar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9 Jul 2024 - 214 - EP213「克服自卑,接納自我,找到自我潛能!」by 姜尚文心理師
人一定會有自卑感嗎?
阿德勒強調: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自卑感。
在浩瀚的大自然中,人類是既渺小又脆弱的生物,
孩子出生時,對環境充滿恐懼,心中有著被害妄想,
然而只有父母親足夠的愛,才能夠讓他安心。
阿德勒在幼兒時期曾患有佝僂病,
不僅身材矮小,還經歷口吃、行動不便等身體方面的障礙。
然而,幼年時期的種種磨練,並沒有將他擊倒
反而成為了他立志行醫的契機。
因此,自卑感對人類來說也是一種祝福,
因為強烈的自卑感,
激發出人類克服與超越環境的欲望,
在一連串實踐的過程裡,人類的潛能獲得了發展。
因此,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問題,
讓人感到痛苦的是因為陷入自卑情結,
而對自身的想法與行動強加束縛。
自卑情結解釋為「開始把自卑感當作藉口」的狀態。
也就是說不去面對自卑,
因為自卑感會帶來巨大壓力,
所以他們便試圖透過優越感釋放自己,
自卑情結有三者不同的部分:
1、攻擊
開始嫉妒或批評成功之人
2、自吹自擂
藉由炫耀自己的成功之處來掩蓋自己的自卑感
3、炫耀不幸
刻意說出自己的失敗處,並且無從中表示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到的正面態度,以博取他人同情
但以上方法通常無濟於事,只會讓自己深陷死胡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4 Jul 2024 - 213 - EP212「孩子和我都焦慮,該如何從生理,心理,環境三方處理面對呢? 」by 朴世光心理師
焦慮是人的本質,
適度的焦慮可以讓我們有更好的生存,
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
然而過度的焦慮,
會導致身心的疲累,
嚴重的話甚至會有演變成焦慮症的狀況,
如何去面對,
從身體,心理和環境三方去處遇,
將會有更好的效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2 Jul 2024 - 212 - EP211「我被環境所限,還是被自己所限,需要的是認清自我的勇氣!」by 姜尚文心理師
正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
「勇氣」就是克服困難的活力。缺乏勇氣的人,一旦遇到困難,就會墜入人生的黑暗深淵。
所謂的勇氣並不是藥,無法需要時就補充一匙,
訓練承受責任與訓練擁有勇氣,是完全互為表裡的。
也就是說,勇氣不是一時的衝動,是需要為自己的勇氣付出相對應的代價,
願意改變自身的生活型態,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7 Jul 2024 - 211 - EP210「相聚不散,告別後的調適,讓生活更美好!」by 朴世光心理師
在平時的生活中,其實就充斥著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告別,
不只有學生要面對階段性的分離,像是你的孩子正準備離家去上大學,你要正式告別你不再是孩子最親密的依靠,或者你換了工作必須離開多年一起奮鬥的同事,或是你參與了一個工作以外的活動或課程,在穩定且習慣出席的時間表裡,這已經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個心理的重心。但是在這麼愉快的相處之後,人可能終有一天總是會面臨會有結束的時候。如何在這樣的告別後適應生活,能有所調適,就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
在心理專業裡,我們將教孩子如何告別。
因為若是孩子的話,可能不像我們成人這麼擅長面對分離,所以有些孩子就會很難以承受分離的感受,他們可能會很難去管理自己的情緒,會劇烈的哭鬧什麼的。
大人需要教孩子如何告別,只要幫助他們能夠提前花一些時間讓孩子知道可預期的分離狀況,並且在當下分離之後,能夠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不去沉浸在分離的傷心,例如和家人在一起吃點東西,散散步看看大自然等等,感受在生活裡還有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做這些都是愉快的體驗,這就可以增加分離的能力。
最後重新定義關係或約定下次可以再見面的時間,這樣就會感覺好多了。
許多人參與了一個課程或是活動,可能三個月到一年長時間的參與,已經有了固定的習慣,好像在某一個時間就會去到某一個地方,參與某一個活動。可以見到一群熟悉的人,但是當課程結束的時候,一方面覺得收穫滿滿,但另外一方面因為課程要結束了,又會感覺到一種失落的心情。此時真的會有種又開心又祝福彼此,但是又有難過茫然的感覺。
每一個人包括團體帶領者,都ㄧ起在面對告別所帶來的改變和某些失落。
以下3點分享,希望能夠幫助你告別後的自我生活調適:
1. 先照顧情緒,花點時間接受心情。不要忙著找下一件事情來掩蓋這樣的心情。
在告別時,我們的情緒頗動,使我們感到一些焦躁,需要整一下自主神經,
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安靜的時間,去散散步,調節呼吸,穩定當下自己心跳的頻率,在第32集有正唸呼吸練習的音檔,可以邊聽邊慢慢地讓自己回到內心的穩定。然後可以回到當下要做的事裡。
一方面可以整理自己的情緒,是什麼讓自己感到失落?覺得自己到底期望什麼?清楚的來了解自己。
2. 反思收穫,接著做出下一步的選擇。
當我們要離開熟悉又是愉快經驗的一種情境時,自然就要進入到新的情況,例如生活新的時間表的調整,或者是生活的重心突然結束了。
離開熟悉的舒適圈自然都會感覺到悲傷,也對於下一步會不會比之前得好,多少都會感覺到有些焦慮,感覺到做出來任何舉動都不確定會不會好而有一些擔心。
你可以花點時間反思一下,在這一段經歷裡面得到的收穫,問問自己,
你對於帶領者最喜歡的是什麼?
或者是從這個團隊裡面的哪一個部分讓你學到最多?
其中可能有利也有弊,什麼是對自己的好處和壞處,合理的評估一下,藉此你會認識到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麼?來找到下一步對自己有益的選擇。
3.去想念美好且正向的回憶,保持感謝的心。
在失落的時候,內心可能會發出感嘆的埋怨,這是會有的情況。
你可以將過去的照片保留下來,這些都是非常正向的回憶,這樣會是很好的、健康的告別的方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5 Jul 2024 - 210 - EP209「煤氣燈效應,是否長期被心理操縱呢?」by 姜尚文心理師
「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
一詞在《韋氏詞典》中的查詢次數激增 1,740%,
成為 2022 年度詞彙。
煤氣燈效應定義為:
「對一個人的心理操縱,通常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導致受害者質疑自己的想法、現實和記憶。」
「煤氣燈效應」的操控在關係中十分常見,
或許操作者並非蓄意籌劃,但依然造成受害者強大傷害,
對受害者傷害最大的是:「本來你是相信自己的,後來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加害者常會說下列的話語,讓聽的人開始懷疑人生
「你太敏感了。」
「你反應過度了。」
「我只是想幫忙。」
「你記錯了。」
「這從未發生過。」
「你一定是搞混了。」
「這都是你的想法。」
我們身邊是否有人正用媒氣燈效應在與我相處呢?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30 Jun 2024 - 209 - EP208「愛美不吃的青少年,父母該如何協助呢?」by 朴世光心理師
許多青少年,因為受到媒體的影響,
為了追求纖細的身材,開始不吃正餐,
或是過分運動,導致身體發育的不健康,
這背後有許多心理的因素,
尤其是孩子若是在學業或是人際關係上遇到挫折時,
這方面的情況會益加嚴重,
此時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呢?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8 Jun 2024 - 208 - EP207「面對慢性焦慮,移除家庭、伴侶和親子關係中的隱形殺手!!!(下)」by 姜尚文心理師
現代人相當的忙碌,
工作,家庭,課業等等都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因此,許多人都是處於壓力下,
卻又不知道如何放鬆,
因此一直被焦慮纏身,
造成了所謂的慢性焦慮(長期處在焦慮當中),
然而,許多人早已習慣如此的狀態,
工作的倦怠感,回到家就緊張,失眠無法好好睡,
遇到某人就緊張,看到一些場景會不安,
遇到小事容易發脾氣等等,
這都可能說明自己是已經是處於慢性焦慮當中,
長期以往,會對身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而家庭的慢性焦慮可能是所有人最容易面對到的狀態,
在Bowen的家族治療理論中,
當人在家庭中出現慢性焦慮的狀態時,
通常會出現四個經典的模式,來降低焦慮的情況,
「三角關係」、「衝突」、「距離」和「高功能與低功能互惠模式」。
用這些方式來面對,只是暫時的沒事,
但事實上,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要如何面對呢?
歡迎大家收聽本集節目,
一起學習建構心理健康的家庭。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3 Jun 2024 - 207 - EP206「手足競爭轉成手足相愛和合作,一起在愛中成長!!!」by 朴世光心理師
手足競爭是個天性,
這是為了求生存,競爭父母的愛所導致,
然而,手足競爭一定會繼續發生嗎?
答案是不是的,
只要父母有足夠的愛和引導,
手足競爭可以轉成手足相愛和合作,
欣賞對方的優點來取代競爭,
可以讓家庭變得更加的有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1 Jun 2024 - 206 - EP205「面對慢性焦慮,移除家庭、伴侶和親子關係中的隱形殺手!!!(上)」by 姜尚文心理師
現代人相當的忙碌,
工作,家庭,課業等等都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因此,許多人都是處於壓力下,
卻又不知道如何放鬆,
因此一直被焦慮纏身,
造成了所謂的慢性焦慮(長期處在焦慮當中),
然而,許多人早已習慣如此的狀態,
工作的倦怠感,回到家就緊張,失眠無法好好睡,
遇到某人就緊張,看到一些場景會不安,
遇到小事容易發脾氣等等,
這都可能說明自己是已經是處於慢性焦慮當中,
長期以往,會對身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而家庭的慢性焦慮可能是所有人最容易面對到的狀態,
在Bowen的家族治療理論中,
當人在家庭中出現慢性焦慮的狀態時,
通常會出現四個經典的模式,來降低焦慮的情況,
「三角關係」、「衝突」、「距離」和「高功能與低功能互惠模式」。
用這些方式來面對,只是暫時的沒事,
但事實上,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要如何面對呢?
歡迎大家收聽本集節目,
一起學習建構心理健康的家庭。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6 Jun 2024 - 205 - EP204「父母穩定智慧與同理孩子的爭吵,培養出高EQ的孩子」by 朴世光心理師
孩子們會因為不同原因吵架、打架。
吵架是社交發展自然會發生的事情。
吵架時如何細膩的處理,
對於孩子如何發展社交技巧和增佳EQ
是大大的有幫助的,
本集節目將會仔細的分享當中的小步驟,
只要您試試看,一定會大有收穫的,
歡迎您的收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Thu, 13 Jun 2024 - 204 - EP203「如何提升自我分化,增加關係自在的親密感!!!」by 姜尚文心理師
自我分化是一生的功課,高度自我分化的人,
在關係中是自在又是親密,
人是可以透過自我覺察和學習,來提升自我分化,
我們可以透過覺察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找出以往不合理性的思想習慣等,
也要學習接納自身的情緒和如何表達,才不會被情緒所限制,
最後,要在人際關係中學習建立良好的界線,如此才能不斷的提升自我分化,
增加關係自在的親密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9 Jun 2024 - 203 - EP202「父母的五大法寶,解決孩子的爭吵!!!」by 朴世光心理師
孩子們會因為不同原因吵架、打架。
會吵架是社交發展自然會發生的事情。
任何年齡的孩子仍然在學習關於如何與他人相處。
他們也試圖找出社會規範和界限。
在他們並發展社交技能時,他們互相爭吵是很常見的。
打架也可能發生,因為孩子們不善於透過語言表達他們的挫折感。
因此,當他們覺得事情不公平或有人做了他們不喜歡的事情時,
他們可能會憤怒地猛烈抨擊。
許多專家都提到爭吵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妥協、解決衝突和練習自我,
這裡我會分享父母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助減少或防止孩子打架。
歡迎大家的收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7 Jun 2024 - 202 - EP201「愛情、婚姻、親子關係的好壞,原來和自我分化有關!!!」by 姜尚文心理師
Bowen家族治療學者認為,
個人過去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的關係模式,
將持續影響其未來的重要人際關係,
且人們傾向於在親密關係中複製早期在原生家庭中建立的關係模式,
而當中「自我分化」概念的影響尤為深遠,
其中自我分化較佳者,
在家庭關係中較能投入情感、享受親密又不至於失去自主性;
自我分化較差者與家庭的關係不是太黏膩,就是太疏離,
因此可知個人與原生家庭分化的程度會影響本身的家庭關係,
當然也會對於之後的愛情、婚姻、親子關係的影響甚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2 Jun 2024 - 201 - EP200「父母的高期望焦慮&孩子學習動力下降!!!」by 朴世光心理師
許多臨床的經驗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高期望,所產生的自身焦慮和叨念,
對許多孩子而言,是一種慢性壓力,這種壓力若沒有被好好理解的話,
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動機,是有害的,許多孩子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
產生了身心症狀,此時父母才開始驚覺,原來是自己的焦慮,
導致孩子的狀態,讓我們收聽本節目,做一個自我覺察和照顧自己的父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31 May 2024 - 200 - EP199「高估或低估自身能力的謬誤,井底之蛙的達克效應」by 姜尚文心理師
達爾文曾說:「無知比知識更容易招致自信」
越是無知的人,越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而知識越豐富的人,或是越有能力的人,
反而會覺得別人也擁有相同的知識與能力,進而低估自己。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
將此原因歸因於後設認知上的缺陷,
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知到自身的無能,
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簡稱鄧克效應或達克效應(DK effect),
是一種高估自身能力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
係指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
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也就是無法客觀地評估自己。
而真正的能幹的人卻似乎表現的非常謙卑,
有時甚至會低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無法正確的評估他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6 May 2024 - 199 - EP198「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by 朴世光心理師
贈書方式在最下面喔!
這是一本遠流出版的 韓國心理諮商師 孫廷允 所著作的。
現今常聽到充滿暴力性仇恨犯罪的新聞事件,引發我們內心的焦慮不安。
於是引起作者對於寬容的想法,
這本書是幫助我們面對社會動蕩不安時,
有助於我們拿回心理主控權的書。
若是每個人都能心裡有寬容,那社會就能平靜許多。
你的心寬容嗎?你對自己寬容嗎?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能覺察內心真實發生的變化非常重要。
若不能好好對自己的喜怒哀樂、傷心、委屈做覺察,
和溫柔的回應自己,並且嘗試改善一些生活中的情況的話,
或許我們只會越來越壓抑和痛苦,有一天就會爆炸的。
這本書有說明我們該如何自我寬容。
本期的Podcast有贈書活動,
將抽出五名幸運兒能夠得到這本很棒的書喔!
歡迎點擊收聽!快來參加!
請進 FB朴世光心理師的幸福敲敲話 粉絲專業,找尋此篇文章
#留言
寬容自己
#標註
二位好友
#轉發此文
人人有機會,為您抽出5位幸運者喔!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4 May 2024 - 198 - EP197「如何進入心流狀態? 加上正念更能自我照顧!」by 姜尚文心理師
我們要怎麼進入心流狀態呢?
以下提供四個建議:
1選擇你喜歡的事情:如果你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情,就不可能達到心流。
2設定明確的目標:當你面臨明確目標並需要特定反應的任務時,較可能會出現心流。增加10% 的難度,添加挑戰元素
,如果挑戰太大,可以通過學習新技能來恢復心流狀態。
3消除分心因子,去除環境中有事物吸引您的注意力,
以便可以完全專注於手頭的任務。
屏除外界干擾,盡可能創造能讓自己專心的環境
心理學家表示,
當某項任務被完全中斷的時候,
得花超過20分鐘才能完全回到之前的狀態。
4即時獎勵
給自己設計即時的回饋獎勵。例如:完成了小階段,可以向同事或主管要回饋,或是自己好好犒賞自己一番。
心流與正念有什麼不同?
提到心流,往往讓人聯想到「正念」,或者認為正念就是心流。其實。在這兩個狀態下,都會對我們的身心有著正向影響,包含:血壓下降、發炎指數下降、免疫力提升,也都讓人感到更健康、快樂,人際關係更好。
生活中如果只有「心流」,而少了「覺察」,
也很有可能會變成「很會做事情,
但不一定會記得照顧自己、
甚至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情」的狀態!
因此,在追求心流的過程中,
正念確實是不可少的存在;
而正念所強調的「時時刻刻的覺察」,更是能夠融入、
並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9 May 2024 - 197 - EP196「面試時的自我肯定,消除焦慮和緊張!!!」by 朴世光心理師
又快要到面試或口試的季節了,
很多畢業生要開始準備找工作,
最感到有壓力的部分,就是面試這一環節。
有許多畢業生來諮商就是希望緩解面試焦慮。
同一個時間,也正是高中生進入許多學測之後申請學校的步驟,
近來大學各科系也開始有許多面試入學的安排,
許多高中生一定也很焦慮緊張。
所以,本集我們就來談談有關面試時的自我肯定,消除焦慮和緊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7 May 2024 - 196 - EP195「心流的幸福感,大大提升了生活的好品質!!!」by 姜尚文心理師
著名的心理學者,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 1970 年代時發現:
多數人工作一天之後筋疲力盡,但是,有些人會工作一整天之後,
竟然還精神抖擻。這些人不是在工作嗎?應該會消耗能量才對啊?
他們精神能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1975 年,他首次發表了他對於這個神祕現象的研究,
並給它一個名字 稱為「心流」( flow ) 。
什麼是心流?它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飢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
一旦你從這個狀態出來,
你可能會覺得口渴、肚子餓,但精神依舊很好,心情也很愉快;
換句話說,雖然肉體消耗了能量,心靈反而補充了能量,
不只是在創作、運動領域,甚至在職場上,「心流」常會可能發生。
要如何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目前研究歸納出以下五個條件:
(1)你要熱愛你所做的事。
(2)你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對你做的事有主控的能力。
(3)要有挑戰性,但不會太有挑戰,難度大概微微超過你當下的能力( 10% )。
(4)要有階段性的回饋和獎勵。
(5)要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知道大致的步驟。
這五個條件都具備的時候,你所做的事情,將更容易讓你進入心流狀態
此外心流有許多的好處,讓我們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2 May 2024 - 195 - EP194「暖男的委屈不安和自我肯定」by 朴世光心理師
一般來說,渣男進諮商是大多是女友找來的。
而暖男則是自己來的。
渣男和暖男的另一個差異,
就是暖男他會專注在對女孩子好上面,
然後一直以來比較不太留意自己的需要。
但是渣男呢?是會對你好,可是當他意識到你愛上他的時候,
他就等著你對他好,然後開始藉由你已經愛上了他,
就不斷地在灌輸你一些對他自己有利觀念,
好讓妳在交往之後,會不斷地修正自己、調整自己,
最終就變成配合到對方,讓對方覺得舒適和可以掌控。
暖男大部分是在諮商裡聽到的是,他們會結束關係,走到後來比較會因為失望,就是感受不到有被對等的對待而覺得沮喪,所以最後決定放棄這份關係。
暖男們,我們該如何自我照顧,而且有份美好的感情關係呢?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0 May 2024 - 194 - EP193「目標正向描述和角色想像的心象法 是成功的一大關鍵!!!」by 姜尚文心理師
許多人在描述目標時,不太會用正向的描述,反而會讓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備感壓力而導致失敗,學習正向的描述,心像的正向自我對話,以及角色想像法,
對於目標實現的心理動力,會是極大的動力,也容易讓目標成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5 May 2024 - 193 - EP192「熬夜讀書有用嗎?到底該如何面對? 有效的策略是什麼 !!!」by 朴世光心理師 ft. 倪家珍心理師
許多學生常會為了讀書考試的需要而晚睡覺,甚至是長期的熬夜,這樣對於學習真的是好嗎? 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弄巧成拙!背後可能有許多的不良習慣和焦慮因素所導致,讓我們一起來釐清背後的真相,找到有效的策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3 May 2024 - 192 - EP191「大目標拆成小目標,才是致勝的關鍵!!!」by 姜尚文心理師
斯克蘭頓大學(University of Scranton)2013 年時曾經做過一項研究,
有 92% 的人無法完成他們在新年設定的目標。
也就是說,
其實有 8% 的人確實能達成新年設定的目標。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除了個人特質之外,
可能跟目標如何設定有關,
我們若是能將大目標拆成小目標,
當小目標完成時,所獲得的成就感,
可以趨動我們往下一個目標邁進,
如此一來,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8 Apr 2024 - 191 - EP190「大學申請過程中,管理壓力的九種好方法」by 朴世光心理師
近來是許多高中生申請大學的時期,
在申請大學這件事可能會讓人不知所措,
因為您正面臨重大決策和截止日期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列出了9 種方法,可幫助您在申請大學時保持冷靜和專注。
在大學招生過程中儘早養成良好的習慣,
也會幫助你走上成功的大學生涯之路。
此外,在這個選系申請的時刻,
家長可以如何陪伴孩子呢?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6 Apr 2024 - 190 - EP189「不完美的完美主義,才是真正的王道啊 !!!」by 姜尚文心理師
什麼導致完美主義? 要如何面對呢?
完美主義看起來是外在的行為,
其實是內在壓力驅動的,
可能是害怕失敗,害怕別人的批判或反對。
或是生命中充滿不安全感。
或是在幼兒時期的經歷,
父母對他們抱有過分高的期望
鼓勵他們在每個領域都有取得成功,
或者將他們推向近乎到達虐待程度的完美主義。
久而久之,父母早已內化在他們的心理,
心中早已有應該如何,必須如何,
沒這麼做會有一種怪怪的感覺,
當然還有社會因素,強調所謂的優秀的專業
使人們要面對更大的學術和專業競爭,
社交媒體的普遍存在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讓人更想比較,覺得自己比不過別人
以上都會趨使人形成完美主義的外在行為。
要如何面對呢?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1 Apr 2024 - 189 - EP188「童年失落分離的創傷,要如何自我安撫照顧呢?」by 朴世光心理師
許多人在童年時期,曾經歷過一些與重要他人的分離,若是沒有處理好的話,
往往會造成後續在生命中的影響,可能會有人際關係的信任議題,或是有憂慮,焦慮等身心症狀的出現,我們可以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呢? 如何懂得自我照顧呢? 有什麼好的建議呢?,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9 Apr 2024 - 188 - EP187「完美主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by 姜尚文心理師
你對「完美主義」的看法如何?
表示當事者自我要求高,各方面都會盡力做到最好。
不過,在心理學研究中,完美主義經常與
高壓力、自我批評、憂鬱症連結,會引發不少負向的身心影響。
學者將完美主義區分為三種類型:
1.自我導向型: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想要變得更完美;
2.社會期待型:認為社會有高度要求,需表現完美以符合社會期待;
3.他人導向型:高標準要求他人表現完美。
健康的完美主義,是有助於超越自我,
而不健康的神經質的完美主義,則是會造成自身和他人的困擾。
歡迎收聽本節目,了解完美主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4 Apr 2024 - 187 - EP186「自信與自卑,談談自信父母與孩子的互動」by 朴世光心理師
我們時常都會擔心自己的能力是否達到了別人的標準,美國有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常觀察自己有沒有和大家一樣。
若是低於平均,例如,考試成績低於周圍的人,表現不如我們的同事,或者還沒有那麼好。大多數人都能釋懷,從這些事件中走出來,但是有些人卻陷入了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以至於他們的自我懷疑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虛弱。
比較是帶來羞恥感和自卑感的主要來源。
我將以一個模擬的案例故事帶入主題,
你是一位很有自信的爸爸,面對孩子的自卑,該怎麼辦?
有可能的問題是出在哪裡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2 Apr 2024 - 186 - EP185「抗癌真給力!!! 照顧者&生病者如何調適? 避免失志症候群 !」
無論癌症病患或照顧家屬,因為在長期的壓力和負向情緒下,有可能罹患憂鬱症而不自知或是失志症候群,加上病人的心理退化,這些情緒會削弱病人挑戰疾病的鬥志、減損家屬照顧病患的能力和意願,請問要如何提醒自己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7 Apr 2024 - 185 - EP184「重新認識自己的提問技巧,你想活出什麼樣的自己?」by 朴世光心理師
這本書其實可以用來當作探索心理的工具書。
本書有分成兩個部分:
一個部分是52個提問,
另外一部分的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提問技巧。
重新認識自己的提問技巧,這部分是作者用來釐清我們平時對提問本身的態度和反應?像是平常在生活當中,你會不會習慣對自己提問呢?
當我們對提問的心態都準備好了,我認為作者在每篇文章做三件事:
1要了解自己,就要注視內在的亮處和暗影:就是認識你的正面和負面之處,才能真實認識自己。
2 所謂Dis-Cover這個方法:去除身邊的面紗,找到原本的自己,是從減法開始,不是加法。
3 恐懼和不安是推動我們前進的能量:
作者寫這本書是因為他發現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裡,早就練就了一身觀察力還習慣與別人打交道的本事,一方面我們太在意別人眼光,所以對自己的表現猶豫不決,想從外面尋求肯定,希望能比真實的自己強,能夠站在高人一等的優勢上,於是反而我們迷失了自己踏入迷茫的循環裡。我的恐懼不安是什麼?如何讓我們害怕展現真我呢?
想要或得贈書的聽者,請點 朴世光心理師的幸福悄悄話 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aphnePark.diar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5 Apr 2024 - 184 - EP183「抗癌真給力!!! 心理抗癌和身體抗癌一樣重要 !」by 姜尚文心理師 ft. 葉北辰心理師
癌症病患最常出現的心理障礙,包括「自己不如以往」及「自己不再有用」。或是這是一個不容易醫好的病,要如何在心理上接納和預備好之後治療的心路歷程呢?
我們知道若是情緒長期處於焦慮、恐懼、憂鬱當中,會降低身體免疫系統的功能,進而降低抵抗力,也會讓癌細胞更加容易繁殖,並迅速地滋長蔓延,這對罹癌的人是相當不好的壯態,如何在罹癌後調適自己的心態,不會讓自己限入情緒低落的狀態?
信心對於癌症治療有很大的重要性,我們如何重心來療愈自身的癌症,讓身心都恢復建康。
更多關於癌症的分享
歡迎收聽: 《podcast 癌後心理很有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hope/platform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31 Mar 2024 - 183 - EP182「你想活出什麼樣的自己?」by 朴世光心理師
面對負向情緒時,深度認識自我,活出想要的自己!
有些人只是這樣被問起
便會不由自主地猜測別人為何這麼問?
然後因為回答不出這個問題,而開始焦慮,情緒也跟著低落了,
想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想成為怎麼樣的人?為什麼會那樣想?
明明只有你才知道卻說不出口或覺得不太確定,
因此討厭這樣不自信的自己。
若你是青少年,你常會有自我探索的茫然感。
你會容易受到外界刺激,
情緒就會波動很大。
內心冒出對別人的評價,
和各種反感或輕視等負向情緒,
覺得自己很奇怪,
好像沒有小時候這麼無憂無慮了。
若你經歷人生的轉折,
你生了一場大病,
與你愛的人分手,
親人的離世……,
此時,你需要安靜問問自己:
那麼,我接下來想活出什麼樣的自己?
人生的樣貌有了新的圖畫,
你可以用色彩在人生畫布上勾勒出來。
這本書「你想活出什麼樣的自己?」有52個深入探索自身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問題當中,練習自我提問。
我們沈澱心思,在深入思考之後,由心而發的回答,
從中解答屬於自己的人生答案。
想要或得贈書的聽者,請點 朴世光心理師的幸福悄悄話 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aphnePark.diar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9 Mar 2024 - 182 - EP181「別被記憶欺騙了,虛假記憶的謎團!!!」by 姜尚文心理師
美國心理學家羅芙托斯(Elizabeth Loftus)
專門在研究那些人們所記得但卻與事實不符的「假記憶」,
加拿大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洛說
「記憶是一種我們不斷跟自己說的自己的故事,然後我們會告訴其他人一個有點不同的版本。」
因此人的記憶是會扭曲的,這跟我們大腦的記憶程序有關,
不要太確信我們所記的,因為它未必是真實的,
我們可以保持一個彈性,可以多方的求證,
讓記憶來協助我們有更美好的生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4 Mar 2024 - 181 - EP180「職涯解鎖-如何兼顧麵包和理想? 價值、能力、個性和興趣如何理解呢?」by 朴世光心理師 ft. 余彥霆心理師
找到你的熱情,發展未來的工作,
這是真的嗎? 當代主流思想提倡的追尋熱情很好,
但不是職涯唯一解方,也不一定是最佳解。
我們可以透過價值觀、專業能力、軟實力三元素,
找到自己在茫茫職海的定位。
如何從
收入、自我實現、興趣等等
打造屬於你的工作組合,
兼顧美味麵包與工作理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2 Mar 2024 - 180 - EP179「別再自欺欺人了,理解認知失調的腦霧!!!」by 姜尚文心理師
人的思想和行為常常是非常矛盾及不一致的,
人們總是相信一套、但做出來的是另一套。
認知失調的意思就是當你的兩種認知產生互相矛盾的情況,
這個時候大腦還能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嗎?
我們的大腦喜歡一致性,矛盾的認知思想讓大腦「不太舒適」,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會傾向做一些東西出來降低這種思想上的衝突,
讓思想變得和諧。這種讓自己大腦變回一致的方法,
不外乎就是改變我們原來的認知,
將我們矛盾的思想合理化。
往往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會用逃避,不願接受現實,
可能會產出遺憾的結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7 Mar 2024 - 179 - EP178「生涯規劃不等於職涯規劃?上天下地的大差別!!!」by 朴世光心理師 ft. 余彥霆心理師
許多人都會談職涯規劃,做什麼工作,年薪多少,將來發展,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生活可能會感到空虛,無力,甚至會覺得人生沒有太大意義,這是因為沒有做好生涯規劃,什麼是生涯規劃?
生涯探索-活出你想要的生活,不隨波逐流,描繪你生活中的航海圖,指引你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生活就像過聖誕節,與其空虛的拿著滿手的華美吊飾(享用美食,出國旅行,名牌服飾等),不如一棵完整的聖誕樹(如健康,有意義的親密關係,發揮影響力,擁有安全感等)更有過節的氣氛。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5 Mar 2024 - 178 - EP177「透過周哈里窗,學習如何自我揭露&深化的人我關係!!!」by 姜尚文心理師
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
將自己和他人對於自己的想法交織出四個區域。
周哈里窗能夠給予我們一個架構與工具,
持續不斷地更了解自己。
藉由和他人對話和互相的自我揭露。
讓自己的開放我更加的擴大,
身心可以更健康,人際關係更美好,
歡迎收聽本節目,了解周哈理窗的美妙。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0 Mar 2024 - 177 - EP176「特殊生的情緒對待 與 老師的因應之道」by 朴世光心理師
近日台北市某高中生疑情緒失控,對教師吐口水、毆打,造成老師身體多處紅腫受傷,此學生後來被其他學生、老師壓制。因為該生是特教生,有情緒上的困擾,這也突顯了這方面的需要,老師又該如何因應呢,希望本集節目,可以提供更細緻的觀點,歡迎大家的收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8 Mar 2024 - 176 - EP175「自我揭露的魅力,伴侶人際關係更親近!!!」by 姜尚文心理師
1973年心理學家Irwin Altman和Dalmas Taylor提出的社會滲透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與人的親密度,會因爲自我暴露而提升。
因此自我暴露是人際關係發展的核心,
自我暴露的程度越高,關係間的親密水平就越高。
當你對一個人傾訴得越多,
在情感上你就越容易依賴並且信賴對方。
歡迎收聽本節目,了解自我揭露的魅力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3 Mar 2024 - 175 - EP174「我的女友是亞斯女,如何更相惜相愛!!!」by 朴世光心理師Fri, 01 Mar 2024
- 174 - EP173「當真寂莫難耐,克服孤單寂寞的好方法!」by 姜尚文心理師
一般而言,高度寂寞的人常會對他人有負向的預期,社交技巧不良和自我揭露時機上的問題,若是無法克服以上的問題,會造成與人關係上更加的孤立,不斷的惡性循環下,身心都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歡迎您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克服孤單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5 Feb 2024 - 173 - EP172「過分在意他人眼光,讓自己活得很累的三個特徵」by 朴世光心理師
人活在世界上,無法不在意他人眼光,但若是太在意的話,會讓自己不自由,無法真正做自己,若是嚴重一些的話,可能會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困擾,以及身心症狀的焦慮憂鬱等負向情緒的出現,歡迎您收聽本及節目,對自身有更多的了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3 Feb 2024 - 172 - EP171「別讓寂寞找上你,了解自己的寂寞指數!」by 姜尚文心理師
lonely together,在一起寂寞,你會想到什麼
想到老夫老妻,養老院中的老人,大都市人潮人來人往等
人的空間雖然很近,但心中的距離卻是遙遠的,卻是孤獨的
現代人大量使用臉書等通訊傳媒,有讓人比較不寂寞嗎?
許多研究發現,人們上網越多,就越感到孤單沮喪。
在第一次上網之後的一至兩年內,他們上網頻率越高,
幸福感和與周圍人的聯繫就越低。
這可能是現代人的孤單感上升的原因。
歡迎收聽本節目,了解一下自己的孤單指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8 Feb 2024 - 171 - EP170「再婚家庭繼父扮演的角色,尊重,陪伴與接納」by 朴世光心理師Fri, 16 Feb 2024
- 170 - EP169「與溫柔媽寶男的相處,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by 姜尚文心理師 ft. 林嘉歆心理師
媽寶男有溫暖的一面,但也有過軟的一面,後者在相處上,會讓人困擾的是無法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需要從頭學習能夠在各方面為自己做選擇和負責。而他的伴侶需要明白這一點,在這方面一起改變,媽寶男也可以成為新好男人。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1 Feb 2024 - 169 - EP168「過年長假的慢性焦慮,談談如何拆掉家中的地雷!」by 朴世光心理師
威脅自主的主要照顧者有三種行為,就是會踩雷的地方,可能還有其他的,但是我今天分享以下三個:
1. 會高調炫耀自己的成就。
2. 拿來幾個手足來比較。
3. 做任何踩你界線的事情,而自己永遠都不會有錯。
以上對你的踩雷,你會非常不舒服,因為你是自己,是獨立個體該被尊重。
如何面對呢?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9 Feb 2024 - 168 - EP167「溫柔媽寶男的特徵和他們的產地!」by 姜尚文心理師 ft. 林嘉歆心理師
一般來說,媽寶男的溫柔體貼是許多女性的天菜,剛開始的好印象,卻不定能夠繼續交往下去,原因是在相處的過程中,總有媽媽影子的出現,讓我們多認識他們,可以從中找到一個重新相處的好方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4 Feb 2024 - 167 - EP166「我總是覺得自己不好,猶豫不決,談談高壓威脅自主的原生家庭!」by 朴世光心理師
對自己總是不滿意的原因有很多,無論表現的多好,心中總有許多的不安
其中來自高壓威脅自主的原生家庭是個主要的原因。
甚麼是高壓威脅自主的家庭呢?
主要照顧者(不一定是父母)比較強勢或是以自我為中心,為了要求孩子要做到期待,不考慮他們的感受或想法 。尤其在青少年期發展自主需求的時候,孩子常被博奪自主的發展或壓抑孩子的想法。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2 Feb 2024 - 166 - EP165「提升自我效能的六大秘訣 !!!」by 姜尚文理師
如何發展自我效能呢?有以下六大秘訣
(一)技巧或訓練:自我效能可以用各種方式強化,許多研究探究各種計畫或訓練方案對自我效能的影響。確定擁有需要屢行任務的技巧或是調適的技能,可以協助當事人發展自我效能。
(二)提供回饋:提供當事人修正性及正向的回饋。
修正性回饋是根據工作執行面的不足,而不是根據案主人格的不足,
透過消除在應用資源上的障礙,協助案主發展一種自我效能的感覺;
當修正性回饋聽起來像是人格攻擊時,自我效能的感覺就會下滑。
正向回饋透過強調案主的優勢和增強做得好的地方強化他們的自我效
能。
(三)利用成功做為增強物:
協助當事人從事能夠產生正向結果的行動,即使是小小的成功,
也可以增強案主自我效能的感覺。在人們努力朝向主要目標邁進時,
先達成次要目標,將有助於支持並增加我們的自我效能感,此種自我效
能感並能推動進一步的表現。
(四)示範:協助案主透過學習他人來增強自己自我效能的感覺。
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Bandura等人在1969年所做的治療對蛇恐懼症的
研究。經由觀察真人楷模(隔著玻璃窗)以相當輕鬆、自在的神情把弄
一條蛇,到引導受試者參與碰觸、抓,最後能握住一條蛇,顯示使觀察
示範的方式,確能降低恐懼感,並進展至能讓真蛇盤在身上
(五)鼓勵: 正向且相當的鼓勵,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
(六)減輕害怕和焦慮:協助案主克服他們的害怕,害怕會阻礙案主的自我效
能感覺。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調整情緒,一個正向穩定的情緒,有助於
提升自我效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8 Jan 2024 - 165 - EP164「成人ADHD ,輕鬆自信的做自己」by 朴世光心理師
成人ADHD,透過藥物治療和管理訓練可以增進生活的掌握,
因此可以減少造成人際關係、學習、職場或情緒各方面的影響。
但是在心理的層次,往往還有「對自己不滿意」感受和想法,
需要處理和面對的,否則會有長期身心困擾的狀況。
藉由三個模擬個案的故事,來了解他們的無奈和挫折感,
我們可以對有ADHD朋友多一些認識和包容,
也希望身為ADHD的朋友能夠突破過往與人的負向經驗,
可以體會周圍人的善意,進而融入群體建立歸屬感。
更能更放鬆和有自信的作自己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6 Jan 2024 - 164 - EP163「認識自我效能,掌握成功的秘訣!!!」by 姜尚文理師
自我效能理論主要是在探討個體於情境需求與個人能力評估之間的關係,
也是個體在環境中選擇自己行為時一項重要的參考依據
學者Bandura 提到,自我效能就是個人能成功完成所想要展現行為的一種信念
他也指出自我效能可以有效影響目標設定,
並調節目標意圖與認知動機之間的關係,
當個體對某行為產生目標意圖時,
藉由自我評價的過程個體會透過能力知覺設定行為的目標,
由行為目標直接影響動機並產生行為。
以下四種是常見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
一、成就經驗:是指個人過去成就表現成功或失敗的經驗,
成就經驗是自我效能知覺四種來源中最具影響力者,
如果過去的經驗是成功的,那麼就會提升自我效能的預期,
若一再失敗自我效能的預期則會降低。如果個體已有多次成功經驗,建立了穩定的自信,當偶爾遭遇失敗時,會運用舊有的成功經驗檢討缺失並設法克服而使自我效能得以提昇,偶爾的失敗經驗反而提高了個人的自我效能。成功和失敗可能影響一個人對未來類似工作的能力評估,並在下一次面對類似挑戰時,修正個人的目標設定
二、替代性的經驗
是指經由社會所提供的效能訊息,對於成功情境較少經驗的人不必親身參與,經由觀察示範者之表現與特質,所形成的效能知覺,Bandura認為,許多學習乃是經由我們所選擇到的楷模而產生,藉由觀察楷模,我們得以學習以前未曾做過之事。亦可影響個人的效能預期。
三、口頭的說服:
經由教練、管理者或重要他人的口頭指導或動作的回饋,可影響自我效能的預期。當一個人懷疑自己效能的時候,重要他人若能表達對其能力的信心,則可以說服個人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然而,如果經常使用語言說服,卻沒有與個人經驗互為統整時,此種方式的價值即無法持續。
四、生理狀態(physiological state):
生理的狀態會對自我效能產生影響乃是透過生理覺醒的反應出來,經由認知的評估、生理的引導來提供效能訊息,以影響效能的預期。
人們通常會因為生理狀況不佳或情緒過於激動而降低表現水準。高度的焦慮和恐懼可能會破壞一個人的自信,然而適度的焦慮反而可以增強達成任務的動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1 Jan 2024 - 163 - EP162「成功翻轉校園霸凌,家長&老師如何協同合作 !!!」by 朴世光心理師ft.王柏翔老師
在校園近十年的王柏翔資深輔導老師,
與無數的家長互動,
總結了最能幫助孩子的家長態度。
許多家長不只沒想過孩子會被霸淩,
也沒想過孩子會去霸淩別人。
為了有效幫助校園系統,家長應該怎麼反應比較好呢?
這是身為家長都該知道的事,歡迎點入收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9 Jan 2024 - 162 - EP161「更精采的第三人生,專訪資深媒體人靳秀麗心理師 下」by 姜尚文心理師ft.靳秀麗心理師
在過去,人均壽命較短,65歲退休後,
就能坦然迎接生命最終場。
但現在平均餘命延長,
人們活到百歲已經不再稀奇,
台灣地區於2025年後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每五個人會有一個人超過65歲
退休後並不是無憂無慮、
原來還有工作之外的問題必須面對…
很多退休族過了蜜月期,
由於脫離職場、缺乏社交,生活不再規律,
便開始面臨自我認同危機,嚴重者甚至罹患焦慮症、憂鬱症等身心症狀,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Edward Kelly)
提出的「第三人生(Third Act)」概念就深深影響她。
第一人生是成長學習時期,依賴父母與身邊的人提供所需;
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時期,成為供給者;
到了第三人生則是傳承、付出與貢獻。
「第三人生不是年紀到了自然發生,必須有意識地回顧生命,整理歸納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事。」
第三人生就是一個有方向規劃的退休計劃
如何規劃一個豐富的第三人生呢?
我們今天特別邀請資深媒體人靳秀麗
她是30多年的媒體人,
得過金鐘獎
從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到後來擔任大愛電視台節目部經理。
她兩年前從大愛電視台提前退休,
今年通過心理師國考、成為「諮商心理師」。
我們很想了解秀麗心理師為什麼在60歲時,已經可以退休時。
卻毅然決然的轉換人生的換跑道。
勇敢追尋她的第三人生
讓我們一起聽聽靳秀麗心理師的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4 Jan 2024 - 161 - EP160「成功翻轉校園霸凌,老師有辦法 !!!」by 朴世光心理師ft.王柏翔老師
邀請在校園近十年的王柏翔資深輔導老師,
分享成功反轉霸凌的真實案例。
您知道學校是如何三方合作的嗎?
家長面對霸凌事件,
最需要和第一線的輔導老師一起面對孩子的狀況,
王柏翔輔導老師分享的是不再用權威的方式,
而是用理解,同理,尊重和合作的態度,
來化解孩子們情緒衝突與不安,
讓被霸凌和霸凌者都能從過程中成長成熟起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2 Jan 2024 - 160 - EP159「更精采的第三人生,專訪資深媒體人靳秀麗心理師 上」by 姜尚文心理師ft.靳秀麗心理師
在過去,人均壽命較短,65歲退休後,
就能坦然迎接生命最終場。
但現在平均餘命延長,
人們活到百歲已經不再稀奇,
台灣地區2025 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每五個人會有一個人超過65歲
退休後並不是無憂無慮、
原來還有工作之外的問題必須面對…
很多退休族過了蜜月期,
由於脫離職場、缺乏社交,生活不再規律,
便開始面臨自我認同危機,嚴重者甚至罹患焦慮症、憂鬱症等身心症狀,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Edward Kelly)
提出的「第三人生(Third Act)」概念就深深影響她。
第一人生是成長學習時期,依賴父母與身邊的人提供所需;
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時期,成為供給者;
到了第三人生則是傳承、付出與貢獻。
「第三人生不是年紀到了自然發生,必須有意識地回顧生命,整理歸納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事。」
第三人生就是一個有方向規劃的退休計劃
如何規劃一個豐富的第三人生呢?
我們今天特別邀請資深媒體人靳秀麗
她是30多年的媒體人,
得過金鐘獎
從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到後來擔任大愛電視台節目部經理。
她兩年前從大愛電視台提前退休,
今年通過心理師國考、成為「諮商心理師」。
我們很想了解秀麗心理師為什麼在60歲時,已經可以退休時。
卻毅然決然的轉換人生的換跑道。
讓我們一起聽聽靳秀麗心理師的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7 Jan 2024 - 159 - EP158「有效預防霸凌,家長有辦法!!!」by 朴世光心理師
最近的國中割喉事件的不幸消息,校園霸凌事件再次引起關注,
無論您的孩子在什麼階段,您知道可以做兩方面的預防霸凌的教育嗎?
一則為認識自己的人際距離範圍,學習互相尊重的意識,
另外孩子能分辨出三類霸凌的情境,才可以及早告知父母.
父母該如何反應?冷靜專心傾聽的態度非常的重要.
本集節目會有詳細的分享,
歡迎您的收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5 Jan 2024 - 158 - EP157「管力壓力的好策略 : 暫停,呼吸,思考,選擇」by 姜尚文心理師
面對壓力四部曲,可以從以下步驟開始
暫停,呼吸,思考,選擇
對於壓力的管理,不是避開就是好的選擇,
正確的管理壓力,才是好的策略,
以下是幾個角度,可以協助我們分析壓力
1在認知上你看壓力是正向或是負向,態度會影響管理壓力的效率
2可以控制的程度
3在壓力下會有好表現,在於足夠的練習,Malcolm Gladwell 提出
一萬個小時的定律,有足夠的練習,有比較大的抗壓性。
4透過放鬆練習,緩解過多的壓力
此外,對於本身所面對的壓力,我們可以從6個方面來覺察
身體,情緒,想法,行為,關係,心靈
當然,平日可以練習有效的放鬆反應訓練
正念呼吸身體掃描就是很好的做法,
包括了呼吸和身體放鬆
平日迷你訓練,平日的腹式呼吸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重新調整壓力事件
通常人在壓力下,
容易自動化的負面思考,這也是壓力的警訊
這些思考可能會
從腦海中蹦出來,不加思考
快速,短暫 無意識的
過度堅定,
過於簡單,不靈活
負面的,有偏差的
大都是跟童年時期養成的有關
在壓力下,人很容易有認知偏誤
一般來說有 8 種主要的認知偏誤
可以參考EP146 ,EP148
當我們辨識出不合理的認知之後,
要先調整自己不合理的認知
之後可以根據這個問題採取
接納或解決
可以解決問題,通常是可控比較多
和接納問題,通常是可控比較少
有時候問題是要接納,也可以同時解決問題,
跟當下的時間順序有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31 Dec 2023 - 157 - EP156「職場升遷員工的特徵 & 即將面對的壓力」by 朴世光心理師
職位空缺的最佳候選人通常是內部人員,
但是能識別所需的才能和技能的人並不總是那麼容易。
然而,尋找優秀的內部候選人對於建立和加強團隊至關重要。
如何識別準備升職的內部員工
以下是挑選出您應該考慮晉升的員工的六個技巧。
1. 能晉升的員工會主動承擔責任。
適合晉升的員工往往是那些自願帶頭專案或要求承擔更多責任的人,
始終不渝地盡力完成工作,他們不會找藉口。
2. 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員工可能已經做好了升遷的準備。
領導者專注於解決方案,在確定能夠承擔重大責任的員工時,
要尋找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人。
如果員工總是向你提出問題而沒有集思廣益解決方案,
那麼他們就沒有準備好升遷。
3. 同事已經尊重能夠晉升的員工。
從內部晉升不僅僅是找到團隊喜歡的人。
相反,應該團隊尊重的人。
受到尊重和受歡迎往往是齊頭並進的,
但尊重和受歡迎之間存在著至關重要的區別。
尊重是協作和團隊合作成為可能的基礎。
如果沒有員工的尊重,領導者將無法促進團隊合作或與其他部門的合作。
4. 潛在的內部員工為他人提供支援。
優秀的領導者可以幫助他人成長和發展,
大多數成功的領導者將他們生活中的成功部分歸功於導師
和樂於助人的經理。
5. 能夠晉升的員工能夠很好地應對壓力。
壓力是管理和領導的固有組成部分。
無論您是要填補管理職位還是將員工提拔到更重要的職位並承擔更多責任,
請考慮他們處理當前職位的模糊性和壓力的能力。
在評估潛在的內部員工時,看看他們如何處理衝突和壓力,
並考慮增加的責任將如何影響他們。
6. 可晉升的員工始終表現優異。
如果員工持續超越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或基準,那麼可能是時候升職了。 高績效者表現出他們雄心勃勃、對公司的成功感興趣並且對自己有很高的標準。
如果你不提拔這位高績效員工,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目前的職位不滿意,並可能開始到其他地方尋找職涯發展機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9 Dec 2023 - 156 - EP155「管理壓力好重要,談談葉杜二氏法則的倒U曲線」by 姜尚文心理師
壓力真的百害無一利?
在遠古時期,人類為了避免受到攻擊,
訓練出迅速反應的本能。
遇到危險壓力時,呼吸會變得急促,
血壓也會升高,腎上腺素大量分泌,
讓大腦與肌肉充滿能量,
身體被調整成隨時可以逃亡的狀態。
此外,人類受到壓力時,
腦垂體會釋催產素,
催產素不僅能促進大腦循環,
也能保護我們的心血管功能,
更進一步調節人類的社交本能,
可以與人有更多的互動。
幫助我們在關鍵時刻度過危機。
壓力就如同疫苗預防接種。
少量的病源注入人體,會讓人擁有抗體,
來面對生活中的壓力。
所以適當的壓力有助於增加我們的韌性,
當我們的內心堅強,就不容易被擊敗,
反而能因為壓力的關係,做事情更有效率。
但是壓力太大,
身體長時間釋放壓力賀爾蒙
造成身體許多的傷害
壓力過大會如何
當精神、生理上的疲勞過度累積,會使心臟負荷過大、
耗氧量增多,心肌容易缺氧。
此外身體感受到壓力時,體內腎上腺素會飆升、交感神經會亢奮,
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假使本身就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患者,
可能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因此,人對壓力大小的反應,不是壓力越大越好
也不是沒有壓力就比較好
葉杜二氏法則(Yerkes-Dodson law)認為,
壓力與業績之間存在著一種倒U型關係,
適度的壓力水平能夠使業績達到頂峰狀態,
在簡單易為的工作情境下,較高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佳的工作績效;
在複雜困難的工作情境下,較低的心理壓力將會產生較高的工作績效,
簡單工作多屬重覆性的活動,此種活動日久便會形成自動化的連鎖功能,
至此地步,不須認知思考,若有心理壓力存在,
不但不致影響自動化功能的進步,反而有可能使自動化的速度提升。
凡是複雜困難的工作,在工作程式上必定含有多種因素的交互配合的關係,
如果心理壓力過高,容易焦慮,思考稍有疏忽,就難免忙中出錯。
壓力測驗:計算你的壓力指數
為了幫助你了解自己究竟承受了多少壓力,國健署提供了一份壓力指數測量表。
壓力指數測量表
1您最近是否經常感到緊張,覺得工作總是做不完?(是/否)
2您最近是否老是睡不好,常常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是/否)
3您最近是否經常有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的情況?(是/否)
4您最近是否忘東忘西、變得很健忘?(是/否)
5您最近是否經常覺得胃口不好?或胃口特別好?(是/否)
6您最近6個月內是否生病不只一次了?(是/否)
7您最近是否經常覺得很累,假日都在睡覺?(是/否)
8您最近是否經常覺得頭痛、腰痠背痛?(是/否)
9您最近是否經常意見和別人不同?(是/否)
10您最近是否注意力經常難以集中?(是/否)
11您最近是否經常覺得未來充滿不確定感?恐懼感?(是/否)
12有人說您最近氣色不太好嗎?(是/否)
壓力指數解答
回答3個「是」:您的壓力指數還在能負荷的範圍。
回答4〜5個「是」:壓力滿困擾您,雖能勉強應付,但必須認真學習壓力管理了,同時多與良師益友聊一聊。
回答6〜8個「是」:您的壓力很大,趕快去看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接受系統性的心理治療。
回答9個以上「是」:您的壓力已很嚴重,應該看精神專科醫師,依醫師處方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幫忙您的生活趕快恢復正常軌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4 Dec 2023 - 155 - EP154「負向情緒不是敵人,負向情緒也有正面效果!」by 朴世光心理師
癌症本身有遺傳和環境上的影響,也與荷爾蒙、年齡有關。
年代新聞有位抗癌有名的中醫師,提到抗癌關鍵在心,
因為他累積了許多乳癌的臨床個案,他認為如果不改善情緒處理的方式,
可以預期未來兩年一定會往乳癌的方向走。
這也和乳癌名西醫師提到兩年前發生重大事件,
會影響罹癌的說法,有所雷同。兩位醫師都提到心情對罹癌的影響。
這跟我在臨床上所接觸到的來談者,提到他們在罹癌的前兩年遭遇到比較大的事故,也互相印證。
確實我自己在職場臨床裡所聽到過往罹癌的朋友,
他們都在面對情緒上面沒有一個抒發的方式和好的管道,
因此很多的悲傷都放在心裡,壓抑在胸口慢慢就讓自己也生病了。
有一位60歲的太太,因為近來覺得明明胸口上石頭班壓得很重,
壓力情緒持續久了,造成人的感受焦慮了起來,
甚至影響睡眠不容易入睡,生理與情緒壓力就會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去拿睡眠的藥時,醫師建議找我來談談,
她才說出近來壓力感大,
從結婚以來先生是醫生,她則在診所幫忙,
先生什麼都對他發脾氣,最近他絲毫沒有辦法忍受,
一直哭覺得先生對他的態度很不應該,
說著說著覺得自己不應該,
不應該將這些話說出來,其實這就是壓抑過度,造成心理的不健康。
如何看負面情緒?
1.要能正面看待負面情緒
很多人對負向情緒是很負面的,覺得不應該出現。
大部分是父母覺得男兒有淚不輕彈,或是有什麼好哭,
你哭我就打你,這些話讓孩子不敢接觸負面情緒。
有個女孩16歲,從小很聽話很乖,但是最近受到朋友的排擠,
覺得分外難過,但是一直忍著不說,
因為家人期望他要先自省,不要抱怨說別人,
後來,他沒有地方可說,壓抑情緒最後導致憂鬱。
經過諮商後,慢慢才開始接受自己負面情緒,
父母也願意耐心陪伴,現在覺得說出來才健康。
家人關係和女孩的情緒才穩定好了起來。
2.負面情緒的溝通,才能解決問題
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去面對衝突才能夠有機會去溝通,
並且讓別人知道你的需求你也是會脆弱的,你也是需要被請聽。
有位50多歲的媽媽,在罹癌之前在婚姻中有有了很大的溝通問題,與先生爭吵後也沒有得到共識,自己的爸爸剛好那時過世。又有兩個孩子,和同住的婆婆要照顧。一下子感到內心的支撐都沒有了,他面臨到內心地裡面深層的期待和渴望,就是真正渴望的是被體諒、能夠被心疼、被陪伴的一個伴侶,然後爸爸也離世了。接下來都是一個人,失落的時候內在會感受到一個極大無比的地震,所以情感的破口,在真實的生活和工作的狀態裡面,很易忘東忘西或是感到緊張,除了壓抑內在渴望之外,也否認避而不談關係中的問題,情緒緊繃壓力大,其中情緒因素也導致後來的罹癌。後來,因緣際會來到諮商,才重新談到婚姻關係,也從中找尋與婚姻裡相處的視角與方法。
另外,有一位男性與前妻離婚,當他在面臨和現任妻子的關係時,內心遇到了極大的衝突,當現在妻子對這份關係又有想要分開的想法時,他就發現自己身體特別疲倦,而且肌肉緊繃那也常常反胃,他開始出現了壓力的初始反應。他很勇於面對問題,意識到他要解決婚姻問題,就是承認現在需要專業的幫助,而且他也需要面對自己情緒的狀態。也在諮商裡,真誠說出自己的負向情緒,才能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有效幫助關係。
正面迎擊情緒管理有兩點要做,
第一個就是要能覺察情緒、接納情緒,有位媽媽談到孩子的情況,最近孩子常待在家不去學校,因為感到社交的焦慮,媽媽覺得幫助孩子就是在旁邊提醒他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不然覺得會一覺不振,對心理會造成更大的挫敗感。但是孩子一直表達不被媽媽了解,就表示媽媽的方法目前對孩子沒有小果。
第二步就是透過表達來抒發,我覺得最好的建議你可以利用書寫的方式來去表達出你的心情,你自己可以釐清一些想法跟感覺,可是有的時候不行的時候你自己會發現在某一個環節裡面你可能會在那裡兜圈子可能你想不出個頭緒,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找你認為可信任並且成熟能夠協助你的人來請聽你,我也非常建議在這樣的情況可以找專業的心理師來聽聽你內心裡面的這些癥結,可以透過專業的梳理,而讓你找到自己內心裡面聽到自己內心裡面的真實想法就會更確定在你的生活當中。
千萬不要透過暴飲暴食、喝酒、晚睡的方式來抒發情緒,因為很容易那個變成了這個以為在抒發其實是一種放縱,而反而影響了自己的身心的健康,我們用一個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情緒來表達和抒發我們的壓力。
第三步 說些正面的話,從一點點的進步去鼓勵自己。負向情緒不可怕,那又怎麼樣,從接納到看見自己或關係有一點點的進步,聚焦在成長,不去看沒做到的或和人比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2 Dec 2023 - 154 - EP153「我值得被愛嗎? 自我價值和自信的不同!」by 姜尚文心理師
自我價值是一種自我形象,
是指自己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因為對這個形象的想法
我們會給予自己一個的評估,
自信心和能力有關,也許你在數學上很有信心,
文學上很有信心,
但在唱歌上卻沒有自信.。
所以自我價值和自信是兩件不同的事,
有些很有自信的人,自我價值感是低的。 “
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
常常會受到外界的因素影響,
外界因素有利於他們的時候,
他們就感覺自己很好,
但好的感受通常都不會太持久。
更不用說外界因素不利於他們的時候,
他們的心情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別人一個無意的眼神,
生活中一些不可控制的事情,
都有可能奪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低自我價值感的代價的人
面對挫折時,會深深陷入失落情緒,
常常會把事情的錯誤歸因在自己的身上,
都是我不好所導致。
它會帶來許多焦慮,產生憂鬱的情緒.
會使人際關係變得困難,與人會有疏離寂寞感。
也可能會造成學習和事業上的危機.。
更不幸的是,這些惱人的現象,
若是不去處理的話,
會讓人的自我價值感越加低落,,
形成惡性循環,
自我價值感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會隨著生命的經驗,
和與人的交往中不斷的發展和改變。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
主要來自於他童年主要的照顧者,
來自照顧者的回饋和反映。
所以早年的家庭生活是建立健康的價值感的很重要的環境.
如果一個孩子常被批評,嫌棄,不被理睬,甚至經常打罵,
他會感到自己不可愛,自我價值感一定會低落。
相反的,一個常被肯定稱讚,有人聆聽的孩子,
有一個利於她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的環境,
也就會有更好的自我價值感。
除此之外,之後的貴人經驗也是很重要的,
親朋好友,老師的評價,成功與失敗的經驗,
都會慢慢的形塑一個人的自我價值。
如何改善自我價值感呢?
歡迎收聽本節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7 Dec 2023 - 153 - EP152「當朋友自殺過世後,如何照顧自己,安穩情緒」by 朴世光心理師
人生的變化,有時會有說不出的哀傷,
當身邊的人用自殺的方式離開,
若您是當事人的朋友,
一定有震驚,難過,不捨的等複雜的情緒,
這是短期的情緒反應,
甚至會有罪惡感,
會在腦海中不斷地問自己,
朋友的離世,
是否是自己沒做什麼,或做的不夠多,
才導致朋友的自殺,
若是自己可以提早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憾事是否就不會發生了呢?
這些腦海中的疑問會常常出現,
這是需要時間消化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
長期的情緒反應會慢慢的出現
對於逝者還會有其他的感受,
可能會對他生氣,為什麼用這種方式離開,
但也會慢慢的接納朋友的決定,
理解他不得不選擇這種方式離開世上,
在一些特定的時間,例如聖誕節或是海邊等
與朋友共同的回憶會突然的回來,
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在這個過程中,
如何照顧自己,安穩情緒
就變得很重要了,
我們可以學習重新去看一個人,
不是看他如何過世,
而是看他的一生,
當中一些值得記念的好事,
值得記念的回憶,
如此,我們可以重新詮釋朋友的過世
和我們的關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5 Dec 2023 - 152 - EP151「走出母愛的陰影,談談母愛創傷 下」by 姜尚文心理師ft. 藍少芬心理師
我們在晤談中常常可以看見,雖然案主來談的議題非常多元,
但萬法歸一,這些困擾通常與個人成長的經驗有關。
有人是受困於親密關係、
有人是有人際議題、有人非常要求完美,
有人則是沒有自信。
在諮商中經過討論後,常常發現這些困擾其實與原生家庭有極大的關係;來談者若是女性,更容易看見案主跟母親的關係往往會影響自己的個性、價值觀與信念,
換言之,目前的困擾,像是與伴侶的問題、工作價值觀、人際衝突等,其實與母親相處的經驗有關。
母親,是人在成長中最重要的撫育者,
普世相信母親應該是最愛孩子的人,
因此我們會歌頌母愛的偉大。
但事實是,並非每個母親都會愛孩子,也不是每個母親都懂得如何愛孩子。
然而孩子都寧願相信母親是愛自己的,
不願意承認自己就是有一個沒有愛的母親,
因為一旦承認,就要面臨生存危機,
因為小孩就是需要依賴父母,才能好好長大。於是乎,孩子就會轉向了,
責怪自己,將父母的問題,通通歸咎於自己不夠好。
特別是帶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的小女孩,將無法自我接納,
也不相信自己有愛人的能力,因為會有個信念會縈繞不去:
「如果自己真的值得尊重與關愛,那麼母親早就會這樣對待自己了」換言之,小女孩相信母親的失功能,源於自己的不足。
雖然很痛,但我還是要告訴妳,
妳的母親可能是「無愛母親」。
過去為了不受無愛母親的傷害,
妳發展出許多自我挫敗的信念與行為(我不好、我不值得信任),
這導致妳出現各種人際危機與痛苦(不敢接受他人的肯定、低自尊)。
唯有透過「理解」—理解自己、理解母親,才能走上復原之路。
常見的五種無愛母親分別為
「自戀的母親」、「過度糾纏的母親」、「控制狂的母親」、「需要愛的母親」、「忽視、背叛或打擊的母親」。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第四和第五種
四、需要母愛的母親:(我得靠你幫我處理一切)放棄照顧者責任,躲回自己的世界(可能是因為罹患憂鬱症);心不在焉,缺乏作為,只在乎自己的生存,無力關心其他。
女兒的感受:1.當小大人,照顧母親(親職化),童年被剝奪;2.養成理性、幹練、的能力,幫助他人,卻無法處理自己的需求;3.成為控制狂;4.習慣成為照顧者,弱化對方的能力;5.缺乏核心認可與情感連結,得到的通常是「你實在太有幫助了」,而非本人無可取代的獨特價值。5.誤入歧途;6.一直希望解救母親,卻毫無可能;7.照顧母親,卻忽略真正需要照顧的人(例如自己的先生、小孩)
五、忽視、背叛或打擊孩子的母親:(你老是在製造麻煩)失能狀況嚴重,可能忽略女兒的基本情緒與生理需求;將女兒視為物品,不滿全歸咎在孩子身上、無能保護女兒不受侵犯或虐待;成為施虐者;會說:「真希望沒有生下你」;將女兒視為麻煩、困擾。(可能受過極大創傷、未必真心想要小孩(受宗教、社會壓力影響而生下小孩));合理化無法保護女兒(被性侵、毆打),責怪女兒行為不檢,甚至嫉妒女兒。
女兒感受:1.習慣隱形的感覺(被伴侶忽略、疏遠、冷淡);2.為求關注,寧願犧牲權益;3.兩極擺盪,被背叛,恐懼影響解讀他人及情勢的能力,錯判情緒,擔心所有人都可能傷害自己(或自己的小孩)、疑神疑鬼、與人親近、連結的能力受損;或是4.過度信任人,想要找只關心自己的人,落入陷阱。
如何療癒母愛創傷
主要有以下方法,
第一個是 理解真相
從理解母親的「你」變成女兒的「我」,
覺察出錯誤信念,錯誤信念是如何運作的呢?
例如: 憂鬱母親說:「沒有你真的不行,這個家全靠你」
→錯誤訊息轉譯為錯誤信念(努力讓母親快樂,犧牲自己的需求)
→錯誤信念導致痛苦的感受(想治好母親,但不可能成功,於是覺得自己無能、愧疚、怨恨又因此羞愧、並為失去的童年難過)
→為緩解痛苦感受,開始出現自我挫敗的行為(為了減輕痛苦,一次次努力幫忙母親,修補母親不對勁的地方,透過這樣行為,證明自己是好女兒,值得被愛,因此開始逞強,而非求助,因為擔心求助會暴露弱點、缺陷與無能)
先理解真相,才能有力量去克服他。
第二個是接納自己的情緒
人在情緒困擾或是傷痛中的復原,
是需要在時間慢慢的去消化,
要走出悲傷,就要去感受自身的情緒,
許多人面對感受的方式,
大概都是停留在理智上,
常用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情緒,
基本上,情緒是被壓抑的,
一個被壓抑或忽略的情緒,
是不斷的影響我們的認知信念,
可以為自己做的是
1.感受情緒,不予評價,以生氣為例的話
2.接受自己有權生氣:告訴自己:我受傷了,我有權生氣;生氣並不代表我很糟糕;生氣時有罪惡感很正常;只要用健康的方式好好處理,怒氣也能帶給自己力量
3.實際理解憤怒的樣貌:憤怒並代表沒有氣質,這是一種勇氣的展現,也是自我真實的展現。
4.透過運動,釋放怒氣的能量。
5.透過想像,幫助自己心靈平靜。
因此除了覺察認知之外,
情緒的接納也是很重要的,
面對創傷,才會是力上加力。
第三是設定界線:
設定情緒界線、身體界線(允許他人在面前或屋內所做的行為。.劃定界線四步驟:1.確認自己需求2.透過立場聲明,表達意願:句子開頭:我不再願意..、我願意…、我無法再接受你…、你不可以..、我需要你開始..(不用道歉、解釋,只要精準說出需求與立場,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當然也要準備好回應方式,並實際運用:(堅定立場,避免捲入辯護及解釋的迴圈)(可以用電話、寫信,不一定要面對面),也要準備好合理的退場方式:事先規劃行動細節,向母親預告,並承諾自己會堅定執行(要求母親離開、自己離開、掛掉電話、降低聯絡頻率),透過自己的改變,改變母女關係
界限不會一次就可以建立起來,他需要不斷的堅持,相信彼此的關係會越來越好
最後,真的很挑戰,不知所措的話,尋求諮商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0 Dec 2023 - 151 - EP150「愛情的停滯期 就是 個人的成長期」by 朴世光心理師
我們有個迷思,
就是當我們獲得所愛,
給予自己足夠的肯定和價值的時候,
便會逐步的將重心轉移到對方身上,
並且期待方可以給予我
更多的關注
期待從對方獲取更多正能量
來充實自己的內在。
這在伴侶關係是很正常的,
雙方都會如此期待。
但是當關係面臨到瓶頸的時候,例如:
各自在工作上面有新的壓力需要面對,
或者是在人生的轉淚點,需要做抉擇的時候,
或者是生活平淡溫順,可是感覺到沒有新的目標時,
這時候會很容易對原本的關係,
感覺到無法更進一步,
或是覺得像老夫老妻一樣,
開始沒有任何愛情火花。
於是乎感情容易進入平淡的狀態,
關係就開始停滯不前。
此時在關係上,
就考驗到了彼此的安全感和責任感。
女生因為關係的平淡,
感覺到自己好像不再被在乎,
內心開始有許多不安
男生常常面對外面的工作壓力,
為了工作開始衝刺的時候,
此時無法在關係翰工作中兼顧,
而能對對伴侶穩定的陪伴。
這個時候最挑戰的,不是外在安撫的形式,
而是一個人內心品質的提升。
此時女生的不安全感,
可以是一個成長的機會,
專注在自己的優點,
更多去發展自己的所長
讓自己變得漂亮一些
讓自己成為一位不斷成長的女性,
這才能夠讓另一半,
從你身上看見一種源源不絕的力量和希望。
男生的責任感
就是在面對工作,
負起應有的事業心之外,
也對於感情的高高低低,
能夠沉著的去面對不同的變化,
將關係引領到一個健康的成長,
許多男性需要學習的是人際的溝通經營,
才能夠讓關係升華,並且從中能得到成長。
所以往往感情的停滯期
就是個人的成長期
換一個新的思維,
讓自己在這段期間,
想想自己如何去成長,
彼此的關係也會更成長。
若是某一方不願意成長了,那該怎麼辦?
當關係在停滯期的時候,
很容易造成更多的爭吵,
爭吵後也沒有解決問題,
可能是一方改變,另一方不願改變
假如你成長了對方沒成長,你可能會毅然決然地離開,
或是雙方都改變,只是方向不一樣,
也可能會面臨分手
經由你們個別成長過後
再回頭來面對這個關係,
你會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有些時候關係是無法勉強的,
特別是當你用了很多方式,去溝通,去勉強對方
甚至也來心理諮商
結果發現兩個人的目標不一致,
面對挑戰的態度也很不同,
很明顯無法達成共識,
這時大概清楚知道,
分開的時候可能來到了。
每個人的感情都是屬於自己心裡的故事
鼓勵你在停滯期時
不要不安,
不要厭煩關係,
而是清楚意識到你們目前現象,處於什麼階段,
才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彼此
得到更好的關係喔。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8 Dec 2023 - 150 - EP149「走出母愛的陰影,談談母愛創傷 中」by 姜尚文心理師ft. 藍少芬心理師
我們在晤談中常常可以看見,雖然案主來談的議題非常多元,
但萬法歸一,這些困擾通常與個人成長的經驗有關。
有人是受困於親密關係、
有人是有人際議題、有人非常要求完美,
有人則是沒有自信。
在諮商中經過討論後,常常發現這些困擾其實與原生家庭有極大的關係;來談者若是女性,更容易看見案主跟母親的關係往往會影響自己的個性、價值觀與信念,
換言之,目前的困擾,像是與伴侶的問題、工作價值觀、人際衝突等,其實與母親相處的經驗有關。
母親,是人在成長中最重要的撫育者,
普世相信母親應該是最愛孩子的人,
因此我們會歌頌母愛的偉大。
但事實是,並非每個母親都會愛孩子,也不是每個母親都懂得如何愛孩子。
然而孩子都寧願相信母親是愛自己的,
不願意承認自己就是有一個沒有愛的母親,
因為一旦承認,就要面臨生存危機,
因為小孩就是需要依賴父母,才能好好長大。於是乎,孩子就會轉向了,
責怪自己,將父母的問題,通通歸咎於自己不夠好。
特別是帶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的小女孩,將無法自我接納,
也不相信自己有愛人的能力,因為會有個信念會縈繞不去:
「如果自己真的值得尊重與關愛,那麼母親早就會這樣對待自己了」換言之,小女孩相信母親的失功能,源於自己的不足。
雖然很痛,但我還是要告訴妳,
妳的母親可能是「無愛母親」。
過去為了不受無愛母親的傷害,
妳發展出許多自我挫敗的信念與行為(我不好、我不值得信任),
這導致妳出現各種人際危機與痛苦(不敢接受他人的肯定、低自尊)。
唯有透過「理解」—理解自己、理解母親,才能走上復原之路。
常見的五種無愛母親分別為
「自戀的母親」、「過度糾纏的母親」、「控制狂的母親」、「需要愛的母親」、「忽視、背叛或打擊的母親」。
一、自戀的母親:(那我該怎麼辦?)自戀者其實沒有安全感,總是自我質疑,並非太愛自己而不愛孩子,是因為他們太專注餘建立自我價值感,而沒有心力去關注其他人。(源由:童年時候沒有好好被對待,可能是過於寵溺,或是過於疏忽)
母親是自戀型人格,極度缺乏安全感,只顧自己,需要別人的仰慕、成為注意的焦點。會把女兒視為對手,蓄意打擊女兒女性的自信,尤其當女兒青出於藍時,更會激起母親的鬥志,貶低女兒。
自戀型母親的特質:1.戲劇化;2.折射;3.說謊、混淆視聽或否認(沒發生那種事、我沒說過那種話、你的想像力也太豐富了),接著會進一步批評(你很不孝、你太敏感了、我只是開玩笑,為何要這麼認真、你老是誤會我的意思)。
女兒的感受:1.我不夠好;2.習慣母親的貶抑;3.母親的嫉妒心會傳染;4.永遠不可能取悅母親
重點:母親就是你看到的樣子。
二、過度糾纏的母親:(妳是我人生的一切)需要女兒時刻陪伴。過度介入女兒的生活,要成為女兒生活的重心。將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會幫忙女兒,但要女兒將心思放在他身上,不然會以愧疚感、罪惡感來控制對方。有分離焦慮。完美主義,要求女兒達成不可能的任務。
女兒的感受:1.情感成為枷鎖,關係沒有界線,對母親來說,女兒就是一切;2.因母親的分離焦慮,得留在母親身邊(女兒也有分離焦慮,害怕被遺棄,因此過度依賴伴侶或孩子);3.母愛幫助大,女兒會覺得虧欠,更無法獨立;4.母親愛幫忙,感受自己的無能;5.不能有秘密
三、控制狂母親:(因為我說了算)透過控制小孩滿足生活其他部分缺乏的權利感。威脅(斷絕關係)、批評、嘲諷來控制女兒、完美主義者;虐待狂控制者,透過羞辱、刺激女兒,看到女兒受苦,得到扭曲的快感。(源由:對生活不滿意、從小被家人看不起或控制,內心焦躁卻無力改變,反射性的挑剔或看不起女兒外表、學校、工作、伴侶,利用女兒每一項弱點。
女兒的感受:1.被支配,成為受氣包,不知道自己的需求;2.容易取悅他人,避免衝突,常有罪惡感;3.模仿母親,成為完美主義者;4.無力對抗外界的欺凌,成為霸凌受害者,情緒不是處於戰就是逃(爆發或壓抑),很難意識到其他的生活模式;5.想要叛逃,出現自我挫敗行為(厭食、濫交、物質成癮),目的想要打擊母親,卻沒想到自己並沒有為自己而活,仍是受制於心目中的母親。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03 Dec 2023 - 149 - EP148「大腦中的蟲蟲危機:認識認知扭曲 下」by 朴世光心理師 ft. 姜尚文心理師
人很容易陷入認知扭曲的惡性循環,
這和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有關。
大腦有思索事情的強大力量,
讓我們在採取行動處理事情前
能在心裡先想一遍,
因此我們能計畫和想像。
然而,一旦我們把對事情的想法和事實本身混淆,
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很可能,我們幾乎只活在自己的腦袋之中,
完全被想法擺布。
所謂的「想法」可能都不是事實本身,
它們只是想法而已。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那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頭腦裡有許多負面信念,
這些負面信念把我們人生中十之八九的事情都想得不如意。
心理學家貝克(A.T. Beck)是認知療法的創始人,
他在臨床研究憂鬱症治療中發現,
人們常有八種認知扭曲。
這八種認知扭曲會造成我們有不良情緒和反應。
變成所謂大腦中的負向認知的蟲蟲。
這些腦中的蟲蟲的負面信念,
會限制我們的生命的選擇
因此要能夠分辨出我們的想法中哪些是蟲蟲,
才能化解蟲蟲危機。
以下是八種常見 認知扭曲
一、二分法思考
讓人處於非黑即白、非敵即友的強烈對立思考,
無法了解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對於好壞對錯,
成與敗兩個極端中間沒有灰色地帶。
二、過度類化
藉由幾個少數的例子,做廣泛、全面性的推論。讓人產生以偏蓋全的邏輯謬誤,產生「總是、一直、就是、都這樣」的限制。
三、選擇性摘要
亦稱「斷章取義」,挑自己想聽、想看的資訊,看不到其他可能。
只記住了不愉快、失敗、缺點,並戴上負面的有色眼鏡來評估人事物。
四、誇大與貶低
放大錯誤和失敗,或本來有很好的優點和成就卻刻意縮小,讓人一直處在挫折、無助的境地。
五、應該與必須
不由自主陷入不合理的要求,
腦中常有我應該,我必須的想法
我「應該」要考前三名才對!
我「必須」把每件事都處理好!
總是無法滿足對自己的要求。
生活因此充滿許多的壓力和痛苦。
六、貼錯標
只用一、兩項特質就對他人下判斷,
很難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優點,
用一種快速的方式來代替應該要的認真思考,
這常常會造成對人的偏見,
之前所謂的種族歧視,就是很好的例子。
七、個人化
意指過度將責任歸咎在自己身上。
讓自己負擔不該擔負的責任,
凡事都往自己身上攬,直到無法負荷。
容易把別人的錯,都變成是自己的錯。
八、隨意推論
沒有合理根據就下定論,錯把偏見當主見,
容易看不清楚現實。造成人際之間或實際生活中的扭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01 Dec 2023 - 148 - EP147「走出母愛的陰影,談談母愛創傷 上」by 姜尚文心理師ft. 藍少芬心理師
我們在晤談中常常可以看見,雖然案主來談的議題非常多元,
但萬法歸一,這些困擾通常與個人成長的經驗有關。
有人是受困於親密關係、
有人是有人際議題、有人非常要求完美,
有人則是沒有自信。
在諮商中經過討論後,常常發現這些困擾其實與原生家庭有極大的關係;來談者若是女性,更容易看見案主跟母親的關係往往會影響自己的個性、價值觀與信念,
換言之,目前的困擾,像是與伴侶的問題、工作價值觀、人際衝突等,其實與母親相處的經驗有關。
母親,是人在成長中最重要的撫育者,
普世相信母親應該是最愛孩子的人,
因此我們會歌頌母愛的偉大。
但事實是,並非每個母親都會愛孩子,也不是每個母親都懂得如何愛孩子。
然而孩子都寧願相信母親是愛自己的,
不願意承認自己就是有一個沒有愛的母親,
因為一旦承認,就要面臨生存危機,
因為小孩就是需要依賴父母,才能好好長大。於是乎,孩子就會轉向了,
責怪自己,將父母的問題,通通歸咎於自己不夠好。
特別是帶著這樣的信念長大的小女孩,將無法自我接納,
也不相信自己有愛人的能力,因為會有個信念會縈繞不去:
「如果自己真的值得尊重與關愛,那麼母親早就會這樣對待自己了」換言之,小女孩相信母親的失功能,源於自己的不足。
雖然很痛,但我還是要告訴妳,
妳的母親可能是「無愛母親」。
過去為了不受無愛母親的傷害,
妳發展出許多自我挫敗的信念與行為(我不好、我不值得信任),
這導致妳出現各種人際危機與痛苦(不敢接受他人的肯定、低自尊)。
唯有透過「理解」—理解自己、理解母親,才能走上復原之路。
常見的五種無愛母親分別為
「自戀的母親」、「過度糾纏的母親」、「控制狂的母親」、「需要愛的母親」、「忽視、背叛或打擊的母親」。
以下是無愛母親量表:
母親以前是否總是:
1. 要求或批評你?
2. 遷怒於你?
3. 發生好事都是他的功勞,發生壞事就怪你?
4. 依附你無法為自己做決定的樣子?
5. 面對他人光彩四射,跟你獨處時卻非常冷淡?
6. 試圖搶走你的鋒頭?
7. 跟你另外一半調情?
8. 把你的人生當做自己的人生在過?
9. 總是打電話、傳簡訊、LINE給你?甚至強行介入你的行程,讓你覺得窒息?
10. 直言或暗示你是他憂鬱、無法成功或生命有所遺憾的原因?
11. 直言或暗示他沒有你不行?
12. 用金錢或承諾給予金錢來操縱你?
13. 如果不順從他的意願,就威脅不讓妳好過?
14. 忽視你的感受或隨意看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26 Nov 2023 - 147 - EP146「大腦中的蟲蟲危機:認知扭曲大解密 上」by 朴世光心理師 ft. 姜尚文心理師
為什麼人很容易陷入認知扭曲的惡性循環?
這和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有關。
大腦有思索事情的強大力量,
讓我們在採取行動處理事情前
能在心裡先想一遍,
因此我們能計畫和想像。
然而,一旦我們把對事情的想法和事實本身混淆,
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很可能,我們幾乎只活在自己的腦袋之中,
完全被想法擺布。
所謂的「想法」包含了對事實的詮釋和判斷,
這些都不是事實本身,它們只是想法而已。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其實那是因為我們頭腦裡有許多負面信念,
這些負面信念把我們人生中十之八九的事情都變得不如意。
心理學家貝克(A.T. Beck)是認知療法的創始人,
他在研究憂鬱症治療的臨床中發現,
人們常有八種認知扭曲。
這八種認知扭曲會造成我們有不良情緒和反應。
變成所謂大腦中的負向認知的蟲蟲。
這些腦中的蟲蟲的負面信念,
會限制我們的生命的選擇
因此要能夠分辨出我們的想法中哪些是蟲蟲,
才能化解蟲蟲危機。
以下是八種常見 認知扭曲
一、二分法思考
讓人處於非黑即白、非敵即友的強烈對立思考,
無法了解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對於好壞對錯,
成與敗兩個極端中間沒有灰色地帶。
二、過度類化
藉由幾個少數的例子,做廣泛、全面性的推論。讓人產生以偏蓋全的邏輯謬誤,產生「總是、一直、就是、都這樣」的限制。
三、選擇性摘要
亦稱「斷章取義」,挑自己想聽、想看的資訊,看不到其他可能。
只記住了不愉快、失敗、缺點,並戴上負面的有色眼鏡來評估人事物。
四、誇大與貶低
放大錯誤和失敗,或本來有很好的優點和成就卻刻意縮小,讓人一直處在挫折、無助的境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24 Nov 2023 - 146 - EP145「今晚我想點個 勇氣,面對心中羞愧感 !」by 姜尚文心理師
人類最負面的情緒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羞恥感。
大部份的負面情緒,都可以通過表達、大哭、運動發洩等方式得到釋放。
但羞恥感,是一種最不容易被我們承認和釋放的負向情感。
對於它的存在,我們不僅不會選擇發洩,
反而會儘量隱藏,深深的傷害了自己。
「悲傷」或「憤怒」往往是對他人的感受,
「羞愧」卻是針對自己,它才那麼難以面對。
以下是羞愧程度的量表,大家可以自評
讀完每個陳述句後,寫下從0到4的數字,
代表意義如下:
0:完全不符合 1:幾乎不符合 2:部分符合
3:幾乎符合 4:完全符合
① 當有人對我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我會認為他們之所以對我感興趣,只是因為還沒有發現我的缺點。
② 如果我問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答案,而且我也應該知道答案的問題,我就會想鑽到桌子底下去。
③ 我的某些過往經歷讓我覺得丟臉。
④ 社交活動經常讓我筋疲力盡。
⑤ 當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時,我會擔心別人怎麼看待我的沉默。
⑥ 我希望有時能在社交場合更自然一些,別那麼拘謹。
⑦ 每當我誤解了一個問題,而我的回答也清楚顯示出我誤解了時,我會感到尷尬,然後生自己的氣好幾天。
⑧ 如果我想對別人說些什麼,卻發現沒人在聽,我就會感到不安,想在沒人注意到的情況下逃走。
⑨ 每當對話中出現停頓,我就會開始焦慮,拼命地尋找一些東西來填補沉默。
⑩ 我身邊沒有任何我敢毫無保留、坦誠面對的人,可以顯露出我脆弱的一面〈不包含治療師或心理師〉。
⑪ 下班後去酒吧或參加派對之類的社交活動時,我都會擔心自己說的話是否聽起來很蠢或被誤解。
⑫ 在社交場合上,我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情緒或願望。
⑬ 如果我邀請對方一起做某件事卻被拒絕時,我會擔心他們拒絕我的原因,是因為不喜歡我。
⑭ 我必須非常用力地控制自己和情緒。
⑮ 如果我發現我跟別人講話時,牙縫裡塞著食物殘渣,接下來一整天我的情緒都會大受影響。
⑯ 當我的手顫抖時,我不想被任何人發現,會竭盡所能去隱藏。
⑰ 若臨時有客人來訪,而我家又髒又亂時,會讓我心情不好很多天。
⑱ 當對話中出現停頓,而我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時,我會非常緊張。
⑲ 當我在工作中犯了錯,我害怕別人因此看不起我。
⑳ 我常常因為擔心別人怎麼看我,而羞於做我想做的事。
㉑ 我曾〈或多次〉擔心自己會精神崩潰。
㉒ 如果有人看到我難過時顫抖的臉,我會覺得很丟臉。
㉓ 即使我說的是真話,但如果有人指稱我說謊,我就會懷疑自己。
㉔ 當有人以憤怒、輕蔑或高高在上的口吻對我說話時,我不會制止他們,因為我覺得自己也許真的做錯了什麼。
㉕ 當我在社交場合時,經常會感到疲倦,想要比其他人早離開。
測驗說明
一般而言,高於七十分算高分,低於二十五分則算低分。有二百四十名丹麥人做過這個測驗,平均分數是四十四分。
請注意! 這只是一個測驗
單一測驗永遠無法完整描述一個人,因為有太多人性面向沒有被考慮進去,所以可能忽略了人與人的細微差別。此外,結果也會根據你做測驗時的狀態和心情而有差異,假如你今天過的很糟,或正在經歷混亂期,這都會使你的得分高於正常水準。
如何改善羞愧感的情呢?
(1)不是你的錯,重新的自我接納
犯錯不會讓你變成一個錯誤,
不因為犯錯就質疑自己、詛咒自己,或懲罰自己,
而是在犯錯中學習成長,不是用犯錯定義自己。
(2)想當一個更好、更成功的人,
就要從「接受真正的你自己」開始做起。
必須消弭「我是」和「我應該是」的差距,
也就是現實的你和理想自我的差距。
要破除這個理想自我,你必須先認清自我,接受你不會做到最好。
當你越能夠體驗你所有的情感時,你就越不害怕內心的任何的情感,
包括羞愧感。
(3)找可信任的人
你可以透過與人分享來治癒羞愧。
當你說出痛苦後,對方可以接受而不會反對或拋棄你,
這非常重要。合適的時機也很重要。如果對方當時壓力很大,
或生活非常忙碌時,她的回答可能會很僵硬、沒有感情,
因為她心裡有很多事情,無法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你身上。
當然可以將羞愧告訴與你較無關、
不擔心失去關係的人,心理師等
(4)寫成一封信
將你的羞愧寫成一封信,收件對象是某個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
但不用把信真的寄出去。可以用自由書寫的方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9 Nov 2023 - 145 - EP144「青春期孩子腦內風暴的小宇宙!!!」by 朴世光心理師
神經科學家對大腦的發現,
解開我們對青少年有時的衝動行為和無法全面的思考背後的原因,
青少年有時會執著的認定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
或者情緒容易感到煩躁,
衝動控制方面有時也不佳,
情緒起伏很大或是容易易怒。
當我們了解大腦如何發展成熟的過程,
或許我們都能夠鬆一口氣的去了解青少年腦部發展的過程
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的新技術,
讓我們發現原來人在21歲之前,
青少年的大腦實際上只有80%的成熟度,
而且一系列連續性的掃描,
顯示出而腦的連結會延遲到20歲或者是還要更晚才會成熟。
這也可以支持現在青少年期延遲至26歲的說法。
也就是說一個青少年在26歲之前的思考不周全或者行為衝動時,
是因為大腦額葉發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原因。
那麼大腦的成熟是如何發展的呢?
精神醫學發現大腦是從後到前逐漸發展成熟,
而在額頭的額葉部分,可以說是最後才發展成熟的,
這就是造成青春期容易情緒爆發的原因,比較無法用理智的腦去思考人生,
同時因為青春期荷爾蒙的變化,更會促成杏仁核更加容易敏感
,使得情緒不穩或暴怒。
我們在這方面有更多這方面的了解,
就容易跟青春期孩子有更好的相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7 Nov 2023 - 144 - EP143「羞愧感和罪惡感大不同!,我不好和我做的不好!」by 姜尚文心理師
羞恥感會向外投射,不僅自身有所感受,
形成自己對他人的看法以及對外在世界的恐懼。
他們很在意旁人的眼光,
深怕外界會發現自己有缺陷、
比別人差、活著沒價值等。
許多具羞恥感的人會擔心,
當自己真正的模樣暴露出來或「被人揭發」後,
會被眾人排擠。因此他們更想自我孤立,
躲在沒人能看見的地方。
「羞恥感」與「罪惡感」有很大的差別。
羞恥感:以負面的眼光批評自己。
有些人在受到身心創傷後,
自我觀感會變得很差,
自認為我是很差的人。
罪惡感:以負面的眼光批評自己的言行。
因為造成對他人的傷害,因此產生罪惡感。
兩種心態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行為。
罪惡感的人,會想要補償、道歉或修正某項行為,
完成之後,心裡的負面感受會減輕,
自我觀感也會比較正面。
然而,羞恥感不能帶來什麼好的效果,
只會使人沉默、孤立。無法與人有更好的連接
所以分辨這兩種心態非常重要。
可以這麼說
羞愧感和罪惡感的核心差異是:
是「我不好」和「我做的事情不好」
學者Kaufman(1989, 1992)認為當個人表達情緒、驅力與需求時,
因為重要他人不但未肯定其表達行為,而且拒絕與批判,
以致於對表達以上行為感到羞愧。
類似的經驗一再重複後,
情緒、驅力與需求的表達與羞愧感產生連結
將外界的指責和羞況產生了深刻的連接
除了形成羞愧感情結外, 個人還會因為認同、
內化父母的對待方式,而以挑剔、批判等行為貶低自己,
讓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
內化完成後,羞愧感跟相關事件成為自我的一部份,
即使沒有旁人引動,個人也會主動引出羞愧感,
只要個人在意識上覺得無法符合某標準,
並且感覺自己的缺點暴露在他人面前,
便觸動自我批判,而喚出強烈的羞愧感。
羞愧感是一種高度負面
及痛苦的狀態,會中斷一個人的行為,混亂其思想,並使其無法言語。
以至於癱瘓自我功能,
使個人在語言、動作上顯得不自在(Kaufman, 1989, 1992)。
由於羞恥感帶給當事人痛苦的感覺,
而促使當事人以防衛方式抗拒或掩飾羞愧感,
常用的方式
1包括躲藏(hiding away);往內退縮(internal withdraw)。
例如躲入幻想世界以恢復舒服的感覺。
2憤怒(rage)。藉著憤怒將自己跟別人隔離,令他人害怕與服從,以重建自尊;讓別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3輕蔑(contempt)。輕蔑是帶著批判及瞧不起的態度來看待他人,目的是藉著凌駕別人來對抗羞恥感。
4以幽默化解;厚著臉皮做下去
5認命(mortification)地接納自己是不值得被尊敬,以不在乎態度否認羞愧經驗;
6追求權力(striving for power)。追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用權力操控他人,以補償因羞愧感所引發的缺陷,以及將羞恥感隔絕。
7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追求完美的目的,在補償自覺的缺陷,但是對完美沒有清楚客觀的標準,因此不管如何努力,仍覺得不夠好。(5)轉嫁責任(transfer of blame)。將犯錯的責任轉嫁他人。
近幾十年來,羞愧感與心理困擾之關係逐漸被肯定。
研究上發現,與羞愧感有關之異常行為有:
創傷後壓力症(Jackley, 2001)、社會焦慮、社會恐懼、一般性焦慮(Hyde, 2003)、不良親密關係(LaPointe,2001)自戀(Lewis, 1995)、青少年自殺(Shreve & Kunkel, 1991)、低自我效能、低自尊(Zhu, Wang,
& Qian, 1999)、解離(Irwin, 1998)、物質濫用、憂鬱、飲食異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Sun, 12 Nov 2023 - 143 - EP142「購物狂歡節背後 愛與被愛,理性與感性的心理需求」by 朴世光心理師
從11月開始,購物狂歡節到了,許多人內心都蠢蠢欲動,想在價格下殺大的時候,大買特買。我們要聰明購物,避免買到不必要的東西。
對購物狂歡節的之前,我們就已經不斷收到許多的資訊,期待開賣日子的到來之前,可能會因為心理因素,使你真正要購物時,腦波變弱就覺得什麼都好,趁便宜時,趕快買進來,結果就越買越多。
我們要了解人的心理現象,這樣才不會失心瘋,超過了預算。
2014年3月在《消費者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根據他設計的實驗情境中,只要實驗者想像自己在網路購物,他從悲傷情緒中恢復的速度,明顯的比其他的對照組快了非常多。
僅僅是想像的網路購物,竟能有如此正向的神奇的效果。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是腦中分泌的「多巴胺」發生了奇妙的功效。進行網路購物時,會有「預期被獎勵的期待」,此時腦中多巴胺的濃度就會上升,人因此會覺得正向快樂。
也就是說「想要購買東西的期待會比實際擁有東西更讓人開心。」
因此,準備購物這件事,會讓我們感到興奮,小心到了賣場時,不了解多巴胺的作用,很容易被牽著走喔!
人在購物行為上,受到四大心理因素的影響:
自我價值感(顯示品味、格調、尊榮):
有能力感(我做得到的證據、成就的證明)、
愛與被愛的感受(面對壓力、補償內在願望)、
價值觀(重人情、心情; 防範未然、工作後的獎賞)。
1. 有人說「反正錢再賺就有了」,所以用買東西激發賺錢動力,這樣的想法OK嗎?
將買東西當作工作後的獎賞,這對我們辛勞過後,能安享於所應得的,是一種內在的滿足和喜悅。但是,過分用完所有的金錢,就要考慮到,突然要用錢時,可能會遇到的困窘的情況了。總是大筆消費,來平衡工作上的辛苦的話,也可以來了解自己是不是在工作上,受了什麼氣或委屈,需要藉由消費來補償。
工作壓力大、或跟另一半吵架心情不好,就會狂買東西發洩? 這也算是一種「心理療癒」嗎?多巴胺的分泌,但是是暫時的
2. 另一半有蒐集癖好、或趁便宜先買來囤,但你家放得下嗎?
看是補足內在願望或是價值觀的問題
3. 買的東西真的都有開箱使用嗎? 最久放幾年沒開箱?
一、 有些夫妻會為了買東西吵架、有的夫妻卻相安無事,祕訣何在?
為了不想被罵,你會把買回來的東西藏起來、或想辦法「偷渡」回家嗎?
影響關係:價值觀、衝擊對方內在感受(不安感、差距感)等
五、買東西被另一半發現了,你會瞎掰什麼理由蒙混過關?
1. 兩串香蕉法-這是朋友送的,不用錢啦
2. 聲東擊西法-唉唷這是去年買的,你不記得了嗎?
3. 貪小便宜法-趁便宜先買起來,將來當禮物送人
4. 謊報數字法-報價少說一個「0」
u 事先列出購物清單
u 訂定每月購買額度
u 舊貨先出才進新貨
u 回家想三天再決定
u 幫他保管好信用卡
另一半失心瘋的狀況的話,
1. 關心(而非指責)另一半的好時機。是否近來工作壓力太大呢?或是對自己有什麼不滿意,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地方?或者疏於互動相處,近來太少彼此陪伴、鼓勵的時刻呢?
2. 了解自己購物的動機。是在滿足內心的願望嗎?是有什麼擔心嗎?回到真正肯定自己,真實成長的方向。自己也問問自己,買的東西代表什麼意義呢?
3.建立其他愛與被愛的方法。是成長過程中父母對自己表達愛的方式,現在愛的經營也可以有其他方法:共度美好時光等。這樣就不會只覺得“你有沒有買東西給我,才代表愛我”。或者,“我有給你錢讓你去買東西,這樣就代表愛你了”,以此來衡量關係中的付出時,金錢與花費習慣就會混雜在伴侶關係中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Fri, 10 Nov 2023
Podcasts similaires à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 Global News Podcast BBC World Service
- Kriminálka Český rozhlas
- El Partidazo de COPE COPE
- Herrera en COPE COPE
- The Dan Bongino Show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 Dan Bongino
- Es la Mañana de Federico esRadio
- La Noche de Dieter esRadio
- Hondelatte Raconte - Christophe Hondelatte Europe 1
- Affaires sensibles France Inter
- La rosa de los vientos OndaCero
- Más de uno OndaCero
- La Zanzara Radio 24
- Espacio en blanco Radio Nacional
- Les Grosses Têtes RTL
- L'Heure Du Crime RTL
- El Larguero SER Podcast
- Nadie Sabe Nada SER Podcast
- SER Historia SER Podcast
- Todo Concostrina SER Podcast
- 安住紳一郎の日曜天国 TBS RADIO
- The Tucker Carlson Show Tucker Carlson Network
- 辛坊治郎 ズーム そこまで言うか! ニッポン放送
- 飯田浩司のOK! Cozy up! Podcast ニッポン放送
- 武田鉄矢・今朝の三枚おろし 文化放送Podcast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