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ra per genere
- 28 - 為企業找「藍海」,不如找「藍湖」!
《嗨!科技咖》科技產業Podcast專業頻道 全新主題!《藍湖策略‧數位轉型》每週五更新上線,給您最務實的台灣產業典範,最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20分鐘你將獲得:
1.台灣產業上下游標竿企業之成功典範分享!
2.企業最合適的策略定位及升級轉型「路徑圖」
Podcast追蹤 《嗨!科技咖》,科技新知不漏接!Wed, 03 Aug 2022 - 27 - 當一顆蘋果不再救台灣之後—政務委員龔明鑫專訪下集
美中貿易衝突,如何牽動國際局勢,影響台灣產業發展?
在美中衝突下,許多半導體業、科技業的要角,紛紛將研發中心設在台灣,如何解釋?
過去講「一顆蘋果救台灣」,當蘋果iPhone優勢不再,台灣下一步該怎麼走?
本集繼續邀請政務委員龔明鑫,以其經濟、產業的觀察,和實際招商的經驗,解析台灣產業契機,與國際人才的回流。科技發展的人才夠不夠?全世界都不夠!但以AI為例,過去台灣有許多頂尖人才擔任國際大企業AI團隊的主管,不少均回流台灣。台灣聚集人才的動能如何?如何建立一個良性的循環?
在蘋果等智慧型手機市場,台灣半導體業面對國際逆勢衝擊,物聯網等新的趨勢能彌補嗎?亞洲˙矽谷大型產業計畫的著眼點為何?而物聯網當中的「通訊層」5G,對於只賺通話費的傳統4G吃到飽商業模式,衝擊最大,新的商機又在哪裡?請聽龔明鑫政務委員為您總結對前景的展望。歡迎收聽!
Mon, 28 Jan 2019 - 21min - 26 - 物聯網台灣新契機—政務委員龔明鑫專訪上集
美中貿易衝突、iPhone銷售不振,近期影響台灣經濟的重大變數有哪些?
面對全球挑戰,台灣產業如何提升競爭力?如何轉型?
從PC、筆電到手機,再到未來可能爆發的5G、AI、物聯網,造成哪些典範轉移?獲利契機何在?
本集邀請剛剛走馬上任的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其實他很早就從總體經濟、產業發展角度持續關注台灣的需要,在各部會也累積推動科技產業發展的經驗與成果,他如何解析物聯網趨勢與台灣需要的創新創業生態系?
他如何解釋亞洲‧矽谷的意義,進而把物聯網趨勢與創新創業兩者結合?為何說物聯網時代,台灣的機會又來了?
請聽龔明鑫政委的宏觀解析,包括政府在資金、人才、法規上的投入與作法,如何推動國際合作等,都有深入的介紹。歡迎收聽!Mon, 21 Jan 2019 - 24min - 25 - AI應用安全嗎?從安全性到半導體未來—新思科技李明哲總經理專訪下集
AI時代,刷臉辨識無處不在,會不會成為另一扇竊取資料的後門?
安全性的保護不只在硬體,也在產生人工智慧的軟體,當AI開發廣泛使用開源碼,如何防範攻擊?
如何支持大學合作與人才培育,讓新一代人才迅速與AIoT接軌?
新思科技台灣區總經理李明哲,在美國新思任職十幾年,曾領軍新思中國團隊,現在又在台灣擘劃發展。從三地經驗,他將從宏觀角度為您解析:台灣IC設計工程師人才眾多,硬功夫實力堅強的緣由;以及我們的弱項何在?危機與窘境在哪?為何我們的全球化領袖比較少?需要在哪些層面鍛鍊?
當AI、IoT物聯網整合成AIoT,車用電子、無人機、AR、VR等領域迅速發展,台灣的機會何在?除了投入最先進的製程外,為何李總經理提及,許多企業不一定要攻最先進的技術、打最大的市場?台灣充滿彈性、又快又準的優勢,如何解釋?歡迎收聽!Mon, 14 Jan 2019 - 22min - 24 - 透視台灣優勢,養成全球領袖—新思科技李明哲總經理專訪上集
台灣人才有何優勢?如何讓台灣在地人才成為全球領袖?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如何與領導廠商聯發科、台積電,及各IC設計、製造企業成為策略夥伴?
談到合作領域與成果,更有PPAY密碼,讓IC製造得又快、又好、又便宜,並達成高良率的目標!
2018年,經濟部前往美國招商,與三家企業簽訂投資意向書,包括半導體設備商科林研發、全球最大半導體設計自動化軟體大廠新思科技,以及美國知名AI新創公司Graphen。新思科技不只計畫在台灣擴大投資,其實早已擴大台灣研發團隊,更將亞太總部設在台灣,請聽新思科技全球副總裁、台灣區總經理李明哲分析其中關鍵。
在西元兩千年左右,當矽導計畫帶回250位教授,為台灣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IC設計人才;當台灣四十年胼手胝足,建構完整半導體產業生態鏈,而且從IC設計、製造、封測,各企業車程不到兩小時;此際,台灣的優勢已經浮現。
下一步怎麼走?當AI人工智慧距離強大的「通用人工智慧」還非常遙遠,無法擁有人類般全方位的認知能力,只能專注在某些應用領域時,台灣如何在「終端」突破?
DNA定序、生醫應用、自駕車的軟體寫入晶片……這些展望,與EDA的角色有何關聯?請聽李明哲總經理的分享,歡迎收聽!Mon, 07 Jan 2019 - 22min - 23 - 低耗電、高效能的半導體未來—Cadence宋栢安總經理專訪下集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個近乎不可能的嚴苛要求,在半導體的世界竟然實現?IC的進步,一直朝向用電少,效能高,面積小的方向發展。雖然嚴格說來,耗電少與效能高是彼此衝突的條件,半導體技術人員還是想出種種方法來突破,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正是為IC設計找出「最佳化」答案的關鍵角色!
本集繼續專訪Cadence宋栢安總經理,談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當我們期待IC的用電少,效能高,面積小,甚至還要加上一個條件:開發的時程從16個月縮短成9個月!這麼高難度的任務,如何辦到?軟體在其中扮演哪些關鍵的角色?
除了IC設計、製造這些領域的整合,半導體產業還有更大範圍的「異質整合」。EDA業者的軟體與IP,目前在「異質整合」已經走到哪個階段?還有多大的進步空間?
談人才培育,相對於美國教育培養出來的海歸人才,台灣學子的強項和弱項在哪一方面?目前的教育與人才培育,是否已設法補強我們較弱的一環?
請聽主持人劉忠繼與宋總經理的對談。Mon, 31 Dec 2018 - 24min - 22 - 前瞻五年,AI不是虛假的神話—Cadence宋栢安總經理專訪上集
談產業策略,EDA產業提供IC設計所需要的軟體,客戶涵蓋IC製造如台積電、聯電,IC設計如聯發科等,還包括華碩等系統公司。做為上游廠商,EDA產業必須預測多遠?至少五年!
談人才培育,業界已經把半導體界最先進的軟體給大學生、研究生使用,相關科普推廣甚至要落實到高中,讓學子對電子電機感興趣。為什麼?因為全球人才稀缺,台灣的人才更是如此!
本集邀請到Cadence益華電腦宋栢安總經理,他觀察外商老闆對台灣人才的評價,是優秀而且相對忠誠度高,這是我們的優勢,但好人才全球都搶,很快也會不夠!
更有趣的話題是「用機器設計機器」。美國政府的國家級計畫頗具野心,例如美國國防部正研究如何運用AI機器學習,設計更小、更快的晶片。Cadence、Nvidia與研究單位卡內基美隆大學,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何有這個計畫?仍是呼應人才議題,代表半導體人才在全球都嚴重不足!這件事給我們什麼啟示?為何在引進AI以後,它不但不會取代人類,高端人才在半導體領域還大有可為?
為什麼說AI不是虛假的神話?請聽主持人與宋栢安總經理的對談。Mon, 24 Dec 2018 - 24min - 20 - 半導體人才培育與靈活策略—科技部長陳良基
談IC產業人才培育,陳良基部長從擔任過教育部次長的經驗舉出證據,台灣學子出國沒變少,只是選擇的科系變得多元,未必著重就業與實用的面向。科技部怎麼辦?
後有追兵!以大陸與南韓為例,大陸在半導體急起直追,韓國更是與我們互有領先,台灣的「小國大戰略」,如何找到不同的方向,開放、創新,讓所有資源成為我們的槓桿?
大陸市場規模大,導致他們的頂尖人才傾向哪些發展,以成為鉅富?南韓的發展模式,與我們有哪些不同?面對鄰國競爭,台積電為何發展平台、大聯盟?給我們哪些啟示?其實,相對於大市場、大型企業,小型企業若能在發展策略上找到利基,共享供應鏈的好處,以小國為立足點,也能生存!
IC積體電路60週年,請聽陳良基部長的展望與解析。Mon, 17 Dec 2018 - 26min - 19 - 迎向半導體偉大挑戰—鈺創盧超群董事長專訪下集
「生命,是做半導體的人遲早要探索的。」
什麼是「類摩爾定律」?何謂矽半導體4.0?
細菌也有智慧?其中為何有半導體技術介入的空間?
仿人腦的智慧,從價值判斷進到情感判斷;以半導體、AI為基礎,想像「普世智慧」的實現。這個夢會太大嗎?
本集盧超群董事長描繪了從半導體到生命的恢弘創意空間,當人類的DNA工程應用到細菌上,可以跟豬隻胃裡的細胞溝通,或許已經讓我們看到機器與生物智慧整合的一線曙光。
然而,人類對這個領域的了解程度,用半導體發展來比喻,或許還像是電晶體尚未發明的年代!台灣產業要如何走到那一天?從台積電成功的晶圓製造商業模式出發,產、官、學、研應該投入多少資源到創新與冒險?又要留多少力氣,穩穩地賺取眼前看得到的營收?
創新有多重要?以美中貿易戰為例,盧董事長強調,不能靠別人受挫使自己壯大,而是要看自己有哪些創造發明,是不可或缺的?但他也不忘歸結到公司對股東的責任,在創新、長線與短期獲利間取得平衡,非常困難,卻也值得為之奮鬥!
著眼台灣半導體未來佈局,請聽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分享下一世代IC科技的偉大挑戰!Mon, 26 Nov 2018 - 24min - 18 - IC為核心!冒險犯難開創殺手級應用—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專訪下集
宏碁集團與IC產業的發展,如何緊密相連?
LSI大型積體電路最早的殺手級應用是什麼?與宏碁如何連結?
聯電最早的殺手級應用是聖誕音樂IC!殺手級應用為何如此重要?
本集繼續邀請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分享。從美國到全球,對於半導體產業的機會與標準,台灣扮演哪些角色?台灣半導體界,產、官、學研的整合為人稱道,但施董事長仍有話要說,關鍵就在大方向的主導性,屬於研究單位還是民間?
相較於美國的環境,台灣的創新創業有何弱點?我們如何開創更多機會?施董事長直指,台灣需要需要更大的企圖心,不冒險,就是未來最大的風險!但風險管控怎麼做?敬請鎖定本集,主持人劉忠繼與施振榮董事長的關鍵對談。Mon, 12 Nov 2018 - 22min - 17 - IC科技與更健康的未來—交大前校長吳重雨專訪下集
發展生醫電子,展望更健康的未來!
為何生物醫學要用電?半導體技術如何應用在人體?跟人類神經系統的脈波有何關聯?
發展人工視網膜、治療癲癇、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與各種疼痛……未來都可能以神經生醫電子技術來實現!甚至,還可能用它來減重?
本週繼續專訪交大前校長吳重雨教授,暢談他投入超過十年的生醫電子領域。發展新技術,進行技術轉移,由台灣最優秀的半導體和醫療人才攜手合作,讓它真正應用到人體……許多更廣泛的器官調控,未來都是生醫電子應用的範圍!然而,人體試驗卻被視為一大難關,真的很難嗎?吳校長的實務經驗如何?
跨領域為何如此重要?請聽吳重雨校長的分享。不只是醫學與電子整合,也包括半導體領域當中,數位、類比IC等領域的整合,如果能夠辦到,生醫電子,不可限量!Mon, 08 Oct 2018 - 24min - 16 - 深入AI世界—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專訪下集
AI用於醫療,包括哪些領域?
林百里董事長提出「有醫無類」的夢想,如何解釋?
AI產業化,產業AI化,政府要怎麼作?除了建立硬體、開放大數據資料,還要在「教育」上做些什麼?與民眾在觀念溝通,最大的兩難在哪裡?
本集林百里董事長繼續帶我們深入AI世界。廣達如何從設計取向的製造商,更進一步,成為解決需求的Total Solution製造者?林董事長謙稱他們還沒到這個程度,只是跟隨市場趨勢,將AI應用到醫療、智慧製造等領域,而廣達的硬體也需要與時俱進。
林董事長更說他這一集是「傾巢而出」,首度分享他最近的看法:某個領域的「科學」很重要,就像是XY的橫軸(X軸),必須發展。該領域的「技術」則是縱向的Y軸直線,好像一條條縱軸的線,各自「指向」某一個應用的產業。在公司營運上,廣達著眼於應用面,但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台灣產業長遠發展打算,卻無可避免,必須在更大的構面著力,例如跟國家的發展計畫攜手合作。
請聽林百里董事長帶您深入AI世界。Mon, 10 Dec 2018 - 22min - 15 - 從筆電、雲端到AI—廣達電腦林百里董事長專訪上集
過去是筆電取代PC,未來是AI取代人類?
林百里董事長誠實地表達,根據他的個人研究,十年後AI恐怕會搶走30%的工作機會!
本集林百里董事長從計算機、電腦、筆電與半導體產業同步起飛談起,延伸到雲端運算、AI人工智慧等趨勢,今天,廣達已是世界最大的AI伺服器供應者。
回顧過去,從摩爾定律、LSI大型積體電路、面板、電池、硬碟……林百里董事長曾經看到哪些趨勢,斷定筆電將取代PC?如今,又是哪些具體的市場徵象,以及趨勢判斷,讓他鎖定雲端與AI?要鎖定這些新領域,牽涉組織改造,林董事長的三原則:「市場決定任務,任務決定組織,組織決定成敗。」如何落實?
從感性一面出發,小學時代看的科幻電影原子鐵金剛,如何影響林董事長的思維,讓兒時夢想今日成真?從AI搶走30%工作的脈絡分析,人類的將來何去何從?林董事長也在訪談中好幾次自問:我們怎麼辦?台灣怎麼辦?談到最後,為何他認為教育仍是關鍵?精彩訪談,歡迎收聽!Mon, 03 Dec 2018 - 24min - 14 - 在孤獨中尋求卓越—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專訪上集
「要創新,就要在孤獨中尋求卓越,從羞辱中轉敗為勝。」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
盧超群本來在美國相當有成就,為何回到台灣?
IBM放牛吃草的作法,DRAM之父給盧超群吃閉門羹,如何刺激他更加奮起?這段經歷對於他後來在台灣創業,開創半導體產業的新局面,又有哪些影響?一起來聽鈺創董事長盧超群投身台灣半導體產業,這場波瀾壯闊的旅程!
半導體的研究與研發到了一個境界,專家常常會把半導體能做的事,與人類天賦的能力類比。最常被類比的是腦,現在AI人工智慧正當紅,但延伸出去,為何鈺創著眼在視覺,甚至3D?這些半導體技術為何「比小不比大」,感覺跟「運算力愈來愈強大」的發展概念相反?上述技術如何為AI鋪路?
摩爾定律的微縮製程接近尾聲,怎麼辦?盧董事長提出下一步成長方向,從異質整合進而想像「普世智慧」的實現,他挑戰年輕人積極克服未來的困難,認為安逸就沒有創新。盧超群更大膽宣稱,半導體至少還有榮景30年,他的信心何來?您不能錯過本集精彩內容!Mon, 19 Nov 2018 - 23min - 13 - 從微笑曲線到王道思維—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專訪上集
您一定聽過微笑曲線,但您是否聽說過,微笑曲線主張讓有限的人力投入前端利潤較高的零組件、以及後端的品牌經營,把裝配製造移到國外,曾經被誤解為「產業空洞化」?它甚至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
為何微笑曲線理論,最後帶來集團連續好幾年50%的成長?重點何在?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從IC積體電路發明六十週年出發,延伸談到受IC深刻影響的產品應用,從計算機到電腦等,整個台灣產業的生命線就此建立起來。下一步怎麼走?施振榮董事長所強調的王道思維、利益平衡,與台積電、宏碁,甚至更多台灣企業的發展,有什麼樣的共通點?
施先生強調,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好的朋友,如何解釋?如何從中找到台灣未來的機會?宏觀看台灣產業的思維轉變,您不可錯過!Mon, 05 Nov 2018 - 23min - 12 - 經營心法、退休生活與人文情懷—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獨家專訪下集
從技術層面,例如進展到多少奈米,只是台積電競爭力的環節之一。張忠謀先生心目中的關鍵點還有哪些?
從高處看企業經營大原則,從德州儀器到台積電時期,張忠謀先生如何詮釋誠信正直?與他少年時期的經驗有何關聯?
本集獨家專訪,張忠謀先生與主持人劉忠繼,聚焦在經營心法與退休生活。張忠謀先生最近去哪些地方、讀哪本書?他將近七十年不變的心愛刊物是什麼?透過橋牌、旅遊、閱讀、與張先生期待造訪的薩爾茨堡音樂節等,張忠謀先生如何描述「他自己這一類」的企業家?其中影響最大的幾項養分為何?
隨著對談的進行,本集透過輕鬆的話題,帶到科技人與企業家如何讀書、讀人,養成與眾不同的視野。歡迎收聽!
延伸閱讀:台積公司企業核心價值與十大經營理念Mon, 29 Oct 2018 - 19min - 11 - IC60‧完全見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獨家專訪上集
「台積電這家公司,不只創造了自己的行業,還創造了客戶的行業。」
請聽張忠謀先生接受IC之音獨家廣播專訪。
六十年前,在德州儀器公司,張忠謀先生還很年輕,是公司的新進人員。那個時候,他在半導體方面已有相當紮實的經驗,擁有一個辦公用的小隔間。後來的IC積體電路發明人基爾比,當時連這樣的小隔間都沒有,常拿了一杯咖啡來張先生的地方討論工作,分享自己的發現……
六十年後,張忠謀創辦人接受本次獨家廣播專訪,娓娓道來IC發展的點點滴滴。主持人劉忠繼談到IC從無到有的過程,張創辦人立即強調,「我是完全見證。」1958年,那傳奇的一年,基爾比五月進德州儀器,到了九月份,第一個在鍺片上製成的IC就誕生了。
同一時期,在三、四個月之內,張忠謀先生擔任德州儀器重要生產線的工程師,負責提升良率,也成功了,兩位新進人員立下大功,蔚為佳話。或許,這也預示了未來發展的面向之一,因為「良率」的高低,向來都是台灣IC產業的成敗關鍵!
台積電的成功商業模式「專業晶圓代工」如何誕生?張忠謀創辦人從1985年開始籌辦台積電,如何爭取到重要的資金?回顧IC60年,請聽張忠謀先生為您分享IC積體電路的歷史定位。歡迎收聽!Mon, 22 Oct 2018 - 21min - 10 - 翻轉台灣,改變世界—半導體先驅虞華年院士專訪
1957年,IC積體電路發明的前一年,虞華年先生進入IBM研究中心,展開數十年前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獲得無數榮譽,包括200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成果,包括一微米及次微米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IBM 370型電腦主機CPU微處理器單晶片、高速靜態和動態記憶體等,每一項都決定半導體產業走向!
IBM一開始為何不太願意投入IC積體電路的發展?
虞華年院士看出IC積體電路的潛力,早期他如何建議台灣的發展方向?
工研院的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AC),與美洲技術顧問團,其實是二而一,就是一群海外專家無私奉獻,為台灣的科技政策與產業方向提供建言。對於台灣的IC產業發展,TAC發揮了哪些關鍵影響?
虞院士早年曾預測「半導體的發展將改變世界」,這點已經印證了。從現在看未來,IC的發展還會如何改變世界?虞院士旅美多年的產業觀察,如何看待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地位?美國產業受到台灣的牽動,可說休戚與共,真的嗎?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半導體發展,請聽虞華年院士為您解析!Mon, 15 Oct 2018 - 20min - 9 - 打造IC人才搖籃—交大前校長吳重雨專訪上集
投身類比IC研究,催生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請聽交大前校長吳重雨,如何整合資源,培育台灣需要的半導體人才。
知名的半導體業界人才搖籃:交大307實驗室,師生付出多少心力?只有早上七點到九點看不到人,何解?
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對台灣IC產業人才的訓練,起了什麼樣關鍵性的作用?為何被視為重要里程碑?
本集專訪交大前校長吳重雨,他不僅投身研究工作,更催生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請聽吳校長暢談,當新世代學子的學習動機與生活方式改變,不再像從前的學生刻苦耐勞,教授如何應變?國際交流經驗如何影響學生的視野?從學界看IC技術發展,未來會有哪些重要走向?歡迎收聽!Mon, 01 Oct 2018 - 23min - 8 - 張俊彥校長:從台灣第一顆IC到矽導計畫
台灣半導體產業開路先鋒之一的交通大學前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張俊彥,經過近兩年與癌症的對抗,於10月12日凌晨辭世。 今年九月, 基於對台灣半導體未來的殷切期盼, 張校長在病中勉力接受了《IC積體電路 燦爛六十》專訪 ,諄諄之心讓我們不只感佩,更極為不捨;此亦應為校長最後的論述。
張俊彥校長專長為半導體元件、半導體物理及VLSI技術。他於1964年與張瑞夫、郭雙發共同建立台灣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也一手建立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為該領域世界級的實驗室。後來推動矽導計畫,讓台灣半導體研究論文於世界級期刊的發表,短短數年內進步神速,從毫無建樹到名列前茅,更驅動了台灣IC設計產業的發展。
請聽今年九月張校長《IC積體電路 燦爛六十》專訪:「從台灣第一顆IC到矽導計畫」。
當主持人劉忠繼問到交大前校長張俊彥院士,是不是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投入半導體的研究,並提出大型計畫?張院士謙稱,主持人這樣描述他,實在太客氣了,對他而言只是一句話:「應該做的就去做,就對了!」
在1958年IC積體電路發明後,到1970年代台灣引進RCA的相關技術之間,1960年代,台灣的半導體高科技發展已經萌芽!在張俊彥院士的實驗室,台灣第一顆IC如何誕生?台灣高科技產業政策的源起為何?蔣經國總統扮演了什麼角色?
人才培育成功,矽導計畫就成功了一半!張院士從一開始的半導體實驗室,到後來從國外邀請人才加入台灣的矽導計畫,如何在人才延攬和培育上著力?在世紀之交的西元2000年前後,當時台灣的IC製造世界第二,為何被世界頂尖半導體期刊的記者嘲笑?台灣的矽導計畫,如何在短時間內翻轉此一局面,甚至支持台灣的IC設計產業逐步建立?
聽台灣半導體歷史關鍵,緬懷張俊彥校長。歡迎收聽。Mon, 24 Sep 2018 - 18min - 7 - 從半導體到人類未來—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專訪下集
如果一間智慧工廠,只需要一個工程師,那「人」怎麼辦?失去了人的角色,智慧在哪裡?想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必須先問:智慧工廠所做的,是現在已經有的生意,還是根本還不存在的生意?它有沒有辦法從其他方面,為人類的生存與工作創造更多機會?
談到半導體對人類未來、對人類文明的意義,為何要回到半導體、IC發明的開宗明義第一章?這項科技的發明與進展,直到如今,一項不變的原則是什麼?
本集再度邀請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從半導體、IC封裝測試的經營出發,延伸談到半導體更宏觀的影響,總結展望台灣相關產業的未來。歸納台灣IC產業過去成功的因素,我們如何拓展將來的契機?企業爭取人才、留住人才,要注重哪「三件事」?領導人需要把握哪些方向,才能達成企業經營的總體目標?歡迎收聽!Mon, 17 Sep 2018 - 22min - 6 - 爭取創新價值?需要長線思維!—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專訪上集
2000年,日月光一年有十億美元的營業規模,張虔生董事長希望可以做到一年一百億,預計花多少年?怎麼做?這個題目,到了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的手中,逐漸化為開拓美國市場、全球市場的策略,而今日已經離目標十分接近。讓台灣成為封裝測試全球第一!
當初,台灣會成功的理由還不是看得很清楚,現在回過頭來,半導體、科技業的群聚效應,包括台積電、聯電、甚至鴻海、矽品等等,讓台灣企業的國際能見度提升,對我們在國際發聲、爭取市場,乃至半導體產業全面的發展,都功不可沒!
而就公司層面,為什麼一家大客戶三年不給一張訂單,日月光還要堅持服務?理由是什麼?為什麼一些初期不賺錢的合作、投資,日月光還是要做,而且能做?能夠這樣投資的底氣又是什麼?由這些案例,吳田玉執行長也強調了「長線思維」的重要性。當然,綜觀整個半導體業界,台灣經營團隊的文化因素,也是成功的要件之一!
談到為何要推動併購,推動國際與兩岸合作投資?有時候甚至虧錢也要做?吳執行長的一句話,台灣不能不深思:「因為未來世界的創新價值,不會百分之百出現在台灣。就算樂觀假設30%在台灣,70%還是在國外!這些智財與產業鏈的附加價值,我們如何在第一時間取得?」
宏觀看待半導體產業發展,台灣的優勢何在?未來要往哪裡走?請聽吳田玉執行長與主持人劉忠繼的對談。敬請鎖定!Mon, 10 Sep 2018 - 23min - 5 - 從DRAM大戰到記憶體未來—盧志遠院士專訪下集
DRAM的競爭有多慘烈?多艱苦?
日本10家大公司,包括曾經擊倒Intel記憶體部門的大咖,或關門、或整併,只剩一家存活;韓國的倖存者,嚴格說來只剩三星,海力士靠世界銀行紓困才存活;歐洲可說全部垮光。
在台灣,次微米計畫衍生的DRAM產業,同樣沒有抵擋住全球風暴。但次微米的製程技術開發,卻為台灣所有IC產業的成功奠基,證據何在?
本集繼續邀請中研院院士、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暢談全球記憶體下一個發展方向。為何研發資源不能夠少擺?如何因應中國大陸的追兵?人才如何培育?歡迎收聽!Mon, 03 Sep 2018 - 24min - 4 - 從次微米計畫到全球半導體戰爭—盧志遠院士專訪上集
「次微米計畫」是什麼?為何李國鼎先生曾說,這個科專計畫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從馬後砲變成「馬前砲」?
為什麼次微米計畫同步研發次微米製程與八吋晶圓技術?對產業有何意義?結果如何?
台灣的次微米計畫發展成功,但在記憶體激烈競爭的全球浪潮下,和美國、日本的大公司同樣面臨巨大衝擊。Intel是DRAM發明人,卻被日本打敗,三巨頭決定轉做微處理器直到今天。故事是如何發展的?
日本一度在記憶體產業稱霸全球,後來是如何垮台的?為何韓國能夠成功?
三星做記憶體連虧十幾年!當時如此艱辛,他們怎麼做得下去?韓國崛起的條件到底是甚麼?與DRAM發展的特性有何關聯?
本集邀請甫當選中研院院士的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分享,他當初放棄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高薪與研究環境,就是為了擔任次微米計畫的總主持人,也把握了參與中華民國科技發展史的難得機會!次微米計畫建立了台灣生產DRAM的能力,以及關鍵的製程技術。雖然在記憶體產業未能像韓國爭取到主導地位,卻留下技術與人才的種子。
記憶體的發展,乃至整個半導體產業,是國家的戰爭!請聽盧志遠院士從經濟、文化、國家政策等大方向,分析牽動記憶體產業的國際因素。本週與下週連續兩集,更分享在這個大環境下,台灣如何掌握未來的機會。歡迎收聽。
Mon, 27 Aug 2018 - 23min - 3 - 從歷史到未來,暢談台灣半導體—史欽泰院長專訪下集
「最難得的就是,當時的領導人給了年輕人機會,甚至不到三十歲就賦予重任,這是非常難得的經驗。對我來說,就是這樣。」 —史欽泰
從政策到人才,從歷史到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成功?
一場400元的早餐會,開闢了年產值兩兆以上的IC產業。回顧歷史,在早餐會做了這項重要決定之後,如何匯聚各方面的力量與貢獻,落實後續的發展?
本集繼續邀請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分享台灣半導體的產、官、學、研成功經驗。從歷史觀察,IC產業許多人才都是在台灣讀完大學後,到美國留學,接受學術與產業的完整訓練,然後回到台灣。這是我們未來要走的路嗎?今日,台灣學子出國留學的比例是否下降?如何培養IC產業所需的人才?
典型在夙昔!細數IC產業發展,有哪些令人動容的典範人物?潘文淵先生提出為台灣產業擔任顧問的「三不」是什麼?為台灣奠定哪些極好的基礎?是否可由這些經驗,提煉出未來發展的成功要件?
爬梳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不僅有良好的「世代合作」氛圍,在各方面的配合也是環環相扣,堪稱「神來之筆」!請聽史欽泰院長對台灣半導體成功關鍵的整體回顧!Mon, 20 Aug 2018 - 23min - 2 - 400元早餐寫IC傳奇—史欽泰院長專訪上集
1976年,台灣派員到美國RCA公司接受訓練,進行IC積體電路的技術移轉,寫下一頁傳奇。
這項攸關國家命脈的計畫,竟是從一場早餐會開始?
當初台灣派出的四十幾位先鋒,有何條件?這群人後來為何能成為產業龍頭?
技術「移轉」為何成功,甚至讓台灣發展自有技術?美國RCA如何肯教呢?我們掌握了哪些關鍵契機?
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在RCA的技術移轉任務中,負責帶隊學習IC製造。但台灣IC產業的成功,不只是因為技術移轉的策略正確,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等公司陸續成立,都與工研院息息相關。工研院的體制為什麼大大有助於IC產業發展,甚至成為國際專家取經的對象?到了近年,又有何轉變、轉型,放眼未來,讓工研院繼續為台灣開創新的機會?
IC誕生六十年,請聽史欽泰暢談台灣走過的IC產業開創時代!Mon, 13 Aug 2018 - 24min - 1 - IC產業與小國大戰略:科技部長陳良基
拿起地球儀,無論怎麼轉,都能看到台灣IC產業發光。IC無所不在。
1970年代,台灣IC產業從無到有。如今,台灣已經締造「IC製造第一、封裝測試第一、IC設計舉足輕重」的產業地位。其中關鍵包括政策的引導、產業的努力、學界的投入,合力開創了每年產值兩兆元以上的重要產業。
科技部陳良基部長分享了一段故事,當初他第一個面試官是曾繁城先生,後來他雖未投入產業界,卻在學界參與IC設計的領域。農家出身的陳部長,以農田比喻IC產業,IC就像是稻米,是諸多現代產品的基礎,不可或缺。而台灣的專業積體電路製造,就像是做出了一塊最好的「秧田」。這個比喻如何解釋?為何台灣IC製造的發達,促成上游IC設計,以及下游各產業的發展?
早年各先進國家都在發展IC,世界各國大廠怎麼敢把重要的製造工作交給小小的台灣?台灣如何突破、如何獲得認證?
台灣當初獲得的技術,就當時全球的評價來說,是比較差的技術,我們如何做出比別人更好的良率,爭取國際市場?原來,紀律是一項關鍵,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一大群紀律嚴明、有能力精準解題的工程師,被認為是台灣成功的因素之一。而這項優勢,今日仍然需要保持。
延伸來談,從IC製造到IC設計,台灣在不同階段如何培養人才?政府、產業、學界扮演哪些角色?產業轉型與我們教育和文化的轉變又有何關聯?
本系列第一集的播出,請聽台灣的「小國大戰略」思維,從歷史到今天,從政策到產業,觀察台灣IC產業的幾個重要切入點。歡迎收聽!Mon, 06 Aug 2018 - 24min
Podcast simili a <nome>
- Global News Podcast BBC World Service
- El Partidazo de COPE COPE
- Herrera en COPE COPE
- The Dan Bongino Show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 Dan Bongino
- Es la Mañana de Federico esRadio
- La Noche de Dieter esRadio
- Hondelatte Raconte - Christophe Hondelatte Europe 1
- Affaires sensibles France Inter
- La rosa de los vientos OndaCero
- Más de uno OndaCero
- La Zanzara Radio 24
- Espacio en blanco Radio Nacional
- Les Grosses Têtes RTL
- L'Heure Du Crime RTL
- El Larguero SER Podcast
- Nadie Sabe Nada SER Podcast
- SER Historia SER Podcast
- Todo Concostrina SER Podcast
- 安住紳一郎の日曜天国 TBS RADIO
- TED Talks Daily TED
- The Tucker Carlson Show Tucker Carlson Network
- 辛坊治郎 ズーム そこまで言うか! ニッポン放送
- 飯田浩司のOK! Cozy up! Podcast ニッポン放送
- 武田鉄矢・今朝の三枚おろし 文化放送Podcast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