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 Ep. 130 為了大腦好,睡個聰明覺
我以前總覺得每天24小時都不夠用,怎可浪費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但,充足睡眠能清除腦內廢物,是修復、是養生、是充電,更是無可取代的。
Fri, 08 Nov 2024 - 07min
129 - Ep. 129 善意,讓迷路的失智長輩回家
如果我們在路上看到有長者好像無所適從的樣子,上前關心的詢問,也許就會讓一位失智患者高興的回家!
Sat, 02 Nov 2024 - 08min
128 - Ep. 128 我要回家!失智者令人心痛的渴望
當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心智逐漸退化,記憶也隨時光隧道倒退到小時候,認不得目前的家,所以覺得「這個房子不是我的家」,有5點因應之道。
Fri, 25 Oct 2024 - 06min
127 - Ep. 127 我來、我看、我走─探病三部曲
如果你生病住院,你希望親朋好友去看你嗎?如果你的親朋好友生病住院,你要去探望嗎?除了看交情,有些事情也是要考慮的......
Sat, 19 Oct 2024 - 07min
126 - 126. 科技彌補生理衰老 更能讓旁人刮目相看
轉載聯合報記者楊孟蓉小姐發表在2024.9.28採訪我的一篇文章......
科技產品運用無窮,不僅讓銀髮族生活方便、跟上時代,有時還可以是求救的工具喔。
Sat, 12 Oct 2024 - 04min
125 - Ep. 125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
年輕時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由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活躍老年路上走,反之亦然,可見你怎麼看待老年,將來老年就會怎麼呼應你。
Sat, 05 Oct 2024 - 07min
124 - Ep. 124 病人的小事也能帶來希望
Sat, 28 Sep 2024 - 07min
123 - Ep. 123醫療決策難,但願別後悔
當他人對醫療結果懊惱時,作為朋友或外人,不要任意評斷,不經意丟出的一句話「你當初為什麼不……」,可能就是病家無法承受之重。
Sat, 21 Sep 2024 - 08min
122 - Ep. 122 與友共遊,獨居不孤老
我們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朋友,合得來則長長久久,如果興趣不同或時間不允許,也不強求,自然會逐漸淡出,但並非絕交。人生的道路既寬且長,只要敞開心胸,一句善意寒暄的話,很可能就是新的友誼的開始。
Sat, 14 Sep 2024 - 06min
121 - Ep. 121 母親失智,我也會失智嗎?
朋友是位文字工作者,訪談與社交活動多,勤於筆耕,不停動腦等,這些保護因子所增加的認知存款,足以抵銷家族性的影響,即使要得到阿茲海默症那也是很高齡了,而且說不定那時治療會有新突破呢。
Sat, 07 Sep 2024 - 06min
120 - Ep. 120 失智長輩教會我的事
探望兩位失智長輩,讓我更加珍惜現在和思考未來。這兩位長輩的經濟狀況都不錯,可以請人在家照顧,兒女孝順且已退休,能輪流幫忙。但是,多少家庭有如此條件?
Sat, 31 Aug 2024 - 07min
119 - Ep. 119 腦壓太低,也會頭痛
一般人都知道腦壓太高會引發頭痛和各種神經症狀,甚至昏迷。但是腦壓太低也會造成頭痛......
Sat, 24 Aug 2024 - 08min
118 - Ep.118 積極運動維持靈活度,72歲跌倒安然無恙
眾多醫學文獻,不論是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追蹤、動物實驗或人體研究一致顯示多活動可降低死亡率、罹患心血管疾病、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甚至促進大腦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再生,增強記憶力;反之,缺少活動則佔全球失智症危險因子的2%。
Fri, 16 Aug 2024 - 06min
117 - Ep. 117 畢業半世紀,醫師群英會
我想,如果剛進入醫學院時也有研究者對我們做問卷調查,並長期追蹤,也許也能像長達86年的「哈佛成人發展追蹤研究」,證實:正向的人際關係,包括與伴侶、家人、朋友與工作夥伴的互動,是健康、幸福與長壽的重要因素。
Sat, 10 Aug 2024 - 05min
116 - Ep. 116 銀耳蓮子湯:不止是冰涼可口
炎炎盛夏,日正當中,好友小潘來電說她燉了白木耳蓮子湯,剛好要路過我家,給我一點點好嗎?
Sat, 03 Aug 2024 - 02min
115 - Ep. 115 銀髮族非刻意體重減輕,請不要輕忽
一般人都希望苗條,因此各種減重食譜或方法非常流行。但銀髮族被人說:「你看來瘦了些。」,如果不是刻意的減重,反而會有點擔心......
Sat, 27 Jul 2024 - 05min
114 - Ep. 114 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年輕時,細胞和器官都新鮮旺盛,充滿能量,疾病常是來得急也去得快,不礙事。中年時生命力稍減,有些慢性病病開始浮出,但忙著成家立業,只能繼續衝刺,無暇關注。到了老年,事業家庭大致塵埃落定,有時間來沈澱回想:在基因、環境、生活方式與機遇的錯綜交織作用中,這大半生成就了什麼?滿意嗎?值得嗎?還想做什麼?還是只要平安健康過日子?
Sat, 20 Jul 2024 - 09min
113 - Ep. 113 走路滑手機,小心得高血壓
在雙重(dual tasking)與多重任務(multitasking)時,測其唾液中的alpha-澱粉酶,會升高,顯示其交感神經興奮,而且受試者感受的壓力也升高。
Fri, 12 Jul 2024 - 06min
112 - Ep. 112 小腿抽筋是神經出了問題嗎?
很多人都有抽筋的經驗,大都是原因不明的抽筋,也是最常見的抽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年紀愈大愈常發生,50歲以上的人約40%曾有過抽筋,孕婦在妊娠末3個月也容易抽筋。
Sat, 06 Jul 2024 - 06min
111 - Ep. 111 驗收神經內科醫師的6個提問
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也是神經學教科書作者的羅培爾醫師(Allan Ropper),發表在2015年《神經學年報》的一篇文章很值得參考。他認為,雖然擁有正式訓練和資格證書,但神經科醫師應該以下面6個問題來檢驗自己,如果答案都「是」,才算成功的完成訓練,才能醫行順暢
Sat, 29 Jun 2024 - 08min
110 - Ep. 110 米店女兒的幸好人生
Sat, 22 Jun 2024 - 06min
109 - Ep. 109將餘生留給寫作
理性與感性可以並存,真實與虛構可以互補,愛因斯坦也認為科學與宗教並不衝突,有些作家的散文與小說都同樣出色,或許我還是可以培養並發展以小說來闡述醫學的寫作能力。這就是我的遠大夢想了,希望圓夢不會太難。
Sat, 15 Jun 2024 - 06min
108 - Ep. 108 疼痛不要忍
「急性疼痛」如持續存在,可能引發中樞神經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進一步活化大腦司管疼痛感覺的區域,演變為慢性疼痛,那時就不像急性疼痛這麼直接給予止痛藥就有治療效果了。
Sat, 08 Jun 2024 - 08min
107 - Ep. 107 吃鳳梨,病人「旺旺來」?
醫療雖然是科學,但行醫是一種藝術,且與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的關係密切。因此醫院裡有許多忌諱大家見怪不怪,比如有些醫院沒有四樓,病房沒有第四床,病人鬼月不開刀等等。一般人對四也避之唯恐不及,比如到飯店用餐,我說是四位,帶位子的小姐轉頭馬上說成三加一......
Sat, 01 Jun 2024 - 08min
106 - EP. 106 長期壓力大,當心失智危機
壓力事件恐讓認知功能減退,運動、玩樂、紓壓有益大腦
Sat, 25 May 2024 - 07min
105 - Ep. 105 癌症為什麼找上我?
一般而言,65%的癌症是體細胞的隨機突變所造成,就好像是抽籤抽到了;只有35%是基因或環境(致癌物和生活方式)所引起。
Sat, 18 May 2024 - 07min
104 - Ep. 104 自我挑戰與成長,不要因銀髮就停止
週日和高爾夫球友們聚餐。67歲的小川說,她最近參加中華民國健美健身協會所主辦的全國健美健身錦標賽......她說最困難的是鼓起勇氣,並克服心理障礙,例如別人、親友會怎麼想?
Sat, 11 May 2024 - 06min
103 - Ep. 103 老來多健忘,唯有抓重點
人老了,記性本來就不如從前,再加上人生歷程豐富,要記的事情太多,難免會不記得。但幸好老年人會自行選擇,把記憶剪裁、整理,只記住特殊、重要、有意義、快樂或不幸的事件,才不會讓大腦被枝節瑣事負荷過重。
Sat, 04 May 2024 - 06min
102 - EP. 102 預防失智症的簡易處方:郊山健行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對阿茲海默症尤其重要......銀髮族不若年輕人活蹦亂跳,也不時興上健身房,走路是最方便且不花錢的運動,因此我想到一個適合高齡族群、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走入山林。
Sat, 27 Apr 2024 - 07min
101 - Ep. 101 失智長者的藏寶遊戲
藏東西的本能在生活環境有危機時便可派上用場,而且在某些失智症患者身上更加明顯。
Fri, 19 Apr 2024 - 04min
100 - Ep. 100 一時說不出名字:失語、失智,還是舌尖現象?
知道自己要講的名字,印象很鮮明,名字也呼之欲出,但就是講不出來,這時如果有人起個頭,就會立刻脫口而出;或在幾分鐘、甚至幾天後,自己也會想起來的情況,稱之為「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experiences)。
Fri, 12 Apr 2024 - 06min
99 - Ep. 99 從衛教到醫病分享
我為什麼寫作?30年前,是要寫文章給病人看;如今,想藉著文章,做為醫病之間的橋樑。
Sat, 06 Apr 2024 - 06min
98 - Ep. 98 父母在,多同遊
馬祖旅遊,讓我想,成年兒女如工作上允許,時間調配得宜,最好趁著父母尚未衰老或失智時,一同快樂出遊。不管距離遠近、時間長短或次數多寡,留下共同回憶,日後湧上心頭,總會幸福洋溢,恩情滿滿。
Fri, 29 Mar 2024 - 06min
97 - Ep. 97 吃甜點真有另一個胃嗎?
掌控人類飢餓感與飽足感的中樞在大腦的下視丘,下視丘的控制食慾有兩種機制,主要是體內平衡系統(homeostatic system),第二個機制是享樂系統(hedonic system)......
Sat, 23 Mar 2024 - 07min
96 - Ep. 96 哈欠連連停不了,15分鐘超過3次要注意
打哈欠是正常生理反應,但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病態呢?
Sat, 16 Mar 2024 - 07min
95 - Ep. 95 我的病人是醫生
遇到了病人是醫生時,應該是以平常心對待......而當醫生變為病人時,最好是把自己的專業放一邊......
Sat, 09 Mar 2024 - 06min
94 - 回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想到我的雙親往生時都逾90歲高齡,如果沒有意外,我可能也會長壽,那麼未來20年的日子,要如何過呢?我試著從未來的94歲回頭來與目前74歲的自己對話。
Sat, 02 Mar 2024 - 06min
93 - Ep. 93 性別平等,但醫療上男女有別
醫師在討論會上報告病例時,通常會以一個精簡句子開頭,例如「一位40歲女士突發性右側肢體無力已3小時」,以提供重要的醫療訊息,包括年齡、性別、病症的急性和持續多久,引領與會醫師正確的診斷方向。
Sat, 24 Feb 2024 - 06min
92 - Ep. 92 唱歌要降key,原來咽喉胃酸逆流作怪
胃食道逆流疾病是因食道與胃相接的括約肌張力鬆㢮,讓胃酸逆流到食道而引發不適,典型的症狀是心口灼熱感和胃酸逆流。如果胃酸經由食道再往上逆流到咽喉,導致咽喉逆流,會出現咳嗽、喉嚨異物感、清喉嚨、聲音沙啞和慢性咽喉炎等非典型症狀。
Sat, 17 Feb 2024 - 06min
91 - Ep. 91 感恩的力量,超出你的想像
打開電腦的日誌檔案,在每天必做的六個項目中記上一兩句,完成我的睡前作業,才心懷感恩地安然入睡。這六個項目是運動、心智、愛己、利他、應做和感恩。
Sat, 10 Feb 2024 - 05min
90 - Ep. 90 小事也能帶來希望
小事從來都不小,能左右重要決定,帶來良好關係,也常常是支撐我們繼續努力、奮鬥或積極接受治療的力量。
Sat, 03 Feb 2024 - 08min
89 - Ep. 89 我來、我看、我走 ─ 探病三部曲
什麼時候可以探病?該如何探病?探病送什麼好?探病三分鐘,雙方都輕鬆。
Sat, 27 Jan 2024 - 07min
88 - Ep. 88 三方法好好變老,免被老年歧視所傷
老年歧視比種族和性別歧視普遍,常出現於日常生活、醫療與政策中,但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認為理所當然...... 銀髮族的我的因應之道是:1. 自尊自重,不貶低自己;感恩自在,不倚老賣老。2. 心中有「成功老年典範」且期許自己。3. 讓3C產品成為現代生活的手杖。
Sat, 20 Jan 2024 - 08min
87 - Ep. 87 步態速度也能預測認知功能?
美國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喬.維蓋斯醫師(Joe Verghese)的演講,提到「運動認知風險症候群」(motor cognitive risk syndrome, 簡稱MCR),是指步態緩慢且自覺認知功能減退,但沒有失智且不影響日常生活,這群人將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為2.5倍。
Sat, 13 Jan 2024 - 07min
86 - Ep. 86 失智高危險群 幸好哲學 快樂老後
這篇文章是聯合報記者廖靜清小姐,訪談我之後,記錄整理的文章,收錄於2023年11月出版的《解鎖失智密碼》書中。
Sat, 06 Jan 2024 - 08min
85 - Ep. 85 每天走8000步並不難
一般而言,每天走8千至1萬步,有益健康且降低失智機率,所以平常出外辦事等,短距離就走路,一天要達到8000步並不難。
Sat, 30 Dec 2023 - 05min
84 - Ep. 84我不是突然變老,只是不染髮
毛髮的一個週期平均3.5年,而且只有在前10個循環週期時才分泌黑色素,因此人類的頭髮在四十歲左右之前大致可維持黑色。但少數的毛髮生長期可長達8年,所以有些人到了六、七十歲還滿頭青絲......
Sat, 23 Dec 2023 - 09min
83 - Ep. 83 橘子、薑黃能不能預防失智?
具抗氧化作用的類黃酮廣泛存於蔬果中,所以只要你喜歡,吃什麼都可以,當地當季產的更好。
Sat, 16 Dec 2023 - 07min
82 - Ep. 82 正面心態的力量
Sat, 09 Dec 2023 - 07min
81 - Ep. 81 經濟不求人,老得有尊嚴
一般人估算需要存多少錢才能財富自由地退休時,大都只考慮退休後想要的生活水準,以及將來的餘命(男性77歲,女性84歲)所需,而沒考慮到醫療的自費與照護費用,那麼該怎麼辦呢?
Fri, 01 Dec 2023 - 06min
80 - Ep. 80 醫師如何發現少見疾病?
自體免疫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腦膜腦脊髓炎」(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簡稱autoimmune GFAP astrocytopahty)是2016年才被發現的少見疾病,治療效果良好。高明的放射線科醫師怎會下這個診斷?那是因為她讀過相關論文,牢記於心。又如病人症狀輕微,怎會收住院?主治醫師說,家屬說病人一向開朗,這些症狀明顯影響她的生活與工作,可見家人的細心觀察與臨床醫師的直覺、思考與判斷等經驗都是重要關鍵。
Sat, 25 Nov 2023 - 08min
79 - Ep. 79 如果有人問我幾歲
年齡是個資,除非自己願意透露,或公務、就醫等所需,不能隨意問。例如我很滿足,活到75歲還能獨立自主,享受活躍的老年生活,但如果有人問我幾歲,那麼我的答案就是看當時的心境囉。
Sat, 18 Nov 2023 - 05min
78 - Ep. 78 行醫五十年 性別路迢迢
從重男輕女的年代,走到今日的性別平權,有些感觸想和大家分享這篇刊登於2023.10.30聯合報 繽紛版的文章。
Sat, 04 Nov 2023 - 09min
77 - Ep. 77 充滿正能量的新書發表會: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寶瓶文化出版社於2023.10.21在金石堂信義店5樓,舉辦我的新書分享會「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五位致辭者都言之有物,分享健康訊息,秋豫教授語重心長地道出「獨老,來得毫無防備」的心靈點滴,令人動容、揪心......
Sat, 28 Oct 2023 - 06min
76 - Ep.76 高壽不等於失智─104歲長輩給我的鼓勵
我有幸拜訪好友104歲的母親,老人家與外籍看護住在三芝,子女每天探視,並一起午餐。她拿著柺杖可以在自家宅院慢慢走動,只服用降血壓與降血脂藥物。
老人家的短期和長期記憶、算術、言語與閱讀能力都好,讓我見識了一位心智健全的長輩,可見高壽不能與失智劃上等號。
Sat, 21 Oct 2023 - 07min
75 - Ep. 75 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王郁婷─和康錦卿)
王郁婷主編說:我常現學現賣,劉醫師的文章簡直就是我的「照顧父母身心靈」百科全書。
Sat, 14 Oct 2023 - 04min
74 - Ep. 74 康健長壽的三個實用處方
2023年4月全台65歲以上人口已上升到17.8%,高達415.8萬人。因此長壽不是問題,如何有個健康的老年,做到「老康健」(health span)才是重要的。老康健有3個要素: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圈,以及健康的生活型態。
Fri, 06 Oct 2023 - 08min
73 - Ep. 73 養兒防老將成天方夜譚
這篇文章發表於1993年(30年了)的中國時報,那時我觀察到5位住院病人與家屬的互動就有所感慨,幸好現在有了長照2.0, 需要的人就可打1966尋求必要的協助。
Sat, 30 Sep 2023 - 05min
72 - Ep. 72 請讓他說
很多症狀,尤其是神經症狀如頭暈、頭痛、發麻,都非常主觀,只有病人自己最清楚。有時,連病人本身都無法正確描述,更何況他人?所以,請給病人空間與時間,讓他自己敘述病情,親朋好友在旁傾聽,適時補充就好。
Sat, 23 Sep 2023 - 05min
71 - Ep. 71 把感恩找回來
感恩可以是一般的感謝,如受他人贈與或幫助而道謝。進一步的感恩則是不論事情的結果如何,都能感受到別人的盡心盡力而心存感激。行醫多年,最讓我感動的是當病人的治療結果不佳,甚至往生,而家屬仍當面道謝或寄來謝卡,總讓我感激不已。
Sat, 16 Sep 2023 - 06min
70 - Ep. 70 感恩的季節
一位正值盛年且非常活躍的好友,因突發性主動脈剝離併發脊髓中風而下半身癱瘓,手術後她積極復健,幾個月後復原到可以自行走路、開車......
Sat, 09 Sep 2023 - 05min
69 - Ep. 69 眼皮跳跳跳,要緊嗎?
單純的眼皮跳,多休息,少操心,睡眠充足等,假以時日會自行消失,但如果伴隨其他症狀或出現臉部和眼睛的其他問題,如以下情況,則需就醫......
Sat, 02 Sep 2023 - 05min
68 - Ep. 68 我的聲音怎麼如此蒼老?
年過50聲音就開始老化,約10%的老年人為老年性嗓音所苦。年紀漸長,平常都需注意聲音的保養,共有7點。
Sat, 26 Aug 2023 - 06min
67 - EP 67. 變老有失有得,日落才見彩霞
變老在心理上是一個逐漸接納、接受、放手、最後字在、自由的過程。變老並不是只有失去,可以在沒有業績或他人期望的壓力下,培養新的興趣或追尋以前的夢想。就像傍晚時分的觀音山,日落之後,才會有彩霞滿天。
Sat, 19 Aug 2023 - 05min
66 - Ep. 66 醫師怎麼還不來
40年前,有一天帶著住院醫師查房,護理長向家屬說:「劉主任來向您解釋您太太的病情」,這位先生很自然的向我身旁的男住院醫師伸出右手,招呼著:「主任,您好」......
Sat, 12 Aug 2023 - 08min
65 - 65. 有病變卻沒失智,5招打造韌性大腦
這5招是:多動腦、多活動與運動、社交活動、充足睡眠與慢性病好好治療。
Sat, 05 Aug 2023 - 08min
64 - 64. 我欣賞,我擁有
欣賞不是消極的什麼事都不做或都不努力,只笑瞇瞇的在一旁觀看,而是積極參與或融入,例如為精彩的音樂會鼓掌、競賽時衷心讚嘆勝出者的優點、對於意見不同的人能看到他們的立場與論點、羨慕朋友們的美貌或多才多藝但不嫉妒......懂得欣賞,就好像在日常生活中灑了花香,在做人處事上加了滑潤油,日子變得非常順當,且處處逢源。
Fri, 28 Jul 2023 - 04min
63 - 63. 滴滴眼淚滴滴金
不曉得父親這種輕度的退化還能維持多久?新的記憶不再,舊有的溫馨往事仍在心頭,心靈脆弱、易感、且真情流露,此時的父親多可愛。
Sat, 22 Jul 2023 - 05min
62 - 62. 老小、老小 ─ 老年失智症的退化
俗話說的「老小、老小」,應用於阿茲海默症患者腦力的退化情形還真是恰當......
Sat, 15 Jul 2023 - 10min
61 - 61. 翠山步道行,沒通過的熱考驗
人體的散熱靠蒸發、對流、放射及傳導4種方式,以流汗的熱蒸發為主。然而,當環境的濕度很高時,汗無法蒸發,則不能排熱,可能造成熱傷害,依其嚴重程度,依序為1. 熱水腫(heat edema)、 2.熱痙攣(heat cramps)、3. 熱暈厥(heat syncope)、4.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5. 熱中暑(heat stroke)。
Sat, 08 Jul 2023 - 08min
60 - 第60集:轉個念,正面看待老年好處多
「輕度認知障礙」(MCI)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階段,其短期記憶或任何認知功能輕微退步,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因此不是失智症。耶魯大學的貝卡·利維(Becca R. Levy)博士的研究團隊,追蹤1716位平均年齡77歲的輕度認知障礙者,發現對老年持正面看法者,從輕度認知障礙回復到正常認知的機率,比負面看法者多了30%。
Sat, 01 Jul 2023 - 07min
59 - 59. 當失智遇到疼痛
腦退化,對疼痛依然敏銳仍有痛苦,只是可能不會表達也不記得,使得照顧者無法瞭解患者的疼痛......美國老年醫學會在2002年提出對重度失智患者疼痛行為的6項觀察:1.臉部表情:如臉部肌肉扭曲、皺眉。2.出聲:呼叫、呻吟。3.身體動作:坐立不安不願活動。4.人際互動:激動、攻擊、退縮。5.生活形態改變:拒吃或睡不好。6.心智改變:流淚、混亂。
Sat, 24 Jun 2023 - 06min
58 - 58. 對不起,請讓我過
與生俱來的空間感因人而異,且因國家、種族、民俗、文化、性別、場所和心情等而有所不同。根據美國學者霍爾(Hall, ET)1966年的研究,舒適空間與親疏有關,可分為親密區(0.5公尺)、個人區 (0.5 -1.5公尺)、社交區(1.5 – 3公尺)和公眾區(3公尺以上)。所以一般人可容許的空間,應該是在一個手臂長(約1公尺)的距離。
Sat, 17 Jun 2023 - 08min
57 - 一碗120元的紅棗飯
紅棗飯一晚120元?你怎麼看待自己,怎麼肯定自己,就會變成那樣你喜歡的自己。
Tue, 13 Jun 2023 - 04min
56 - 第56集:老人跌倒要人命,切記3大防跌重點
以4個案例,提出3大防跌重點,需考慮疾病因素、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而加以預防。
Sat, 03 Jun 2023 - 09min
55 - 55. 你更需要照顧好自己
一位高爾夫球友的先生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進加護病房,雖然病情暫時穩定,但尚未脫離險境。她憂心如焚,只能在一天的兩段會客時間內去探望,其他時間則惶恐焦慮,手足無措......
Sat, 27 May 2023 - 07min
54 - 如果永遠有明天
近日照鏡子,發現我的上腹部皮下明顯地浮現出好幾條靜脈,雖然不到糾結成團的程度,但立刻讓我想起以前當醫學生時所學到的「梅杜莎頭」(caput medusae)......
Sat, 20 May 2023 - 06min
53 - 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
一般人並不大瞭解巴金森氏症,甚至會誤解其症狀.....當親朋好友罹患巴金森氏症,或在路上、餐廳、捷運車廂等公共場合,遇見巴金森氏症患者或行動不便的人該如何呢?
Sat, 13 May 2023 - 09min
52 - 52. 我為什麼不吃炸香菇?
一般人都以助人為樂,甚至「吃好逗相報」,但有時也難免熱心過了頭,「炸香菇」只是個引子。
Fri, 05 May 2023 - 06min
51 - 51. 當你70歲,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同班同學今年從臺北醫學院醫科畢業第50年,轉眼間都已是半個世紀了。想想同學們早就邁過70大關,不曉得會有什麼感觸或自我期許?
Fri, 28 Apr 2023 - 08min
50 - 50. 席琳.狄翁患罕病,僵硬人症候群能好轉嗎?
罹患僵硬人症候群(stiff-person syndrome)的加拿大知名歌手席琳.狄翁(Celine Dion),於2023.4.13在youtube 上發佈一首新歌「love again」,聲音仍然如此美妙動聽,真為她高興。我曾於2023年3月在康健雜誌專欄寫一篇有關文章,與大家分享。
Sat, 22 Apr 2023 - 08min
49 - 49. 醫師貴人哪裡找?
Fri, 14 Apr 2023 - 08min
48 - 48. 志願排除法
以前常有人問我,為何要當醫生?回想起來,是有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引導我的......
Sat, 08 Apr 2023 - 09min
47 - 47. 原來不是蜜蜂惹的禍
外籍看護推著輪椅,上面坐著86歲重度失智的陳老太太,到公園賞櫻。她忙著拍照,回頭發現一隻蜜蜂正停在老太太的右耳上。回家後,她清洗老太太被蜜蜂螫傷的右耳,擦了藥膏......
Fri, 31 Mar 2023 - 07min
46 - 46. 做個好命的老人
最近接連兩位我當年擔任科主任時還是住院醫師的同事屆齡(65歲)退休,才猛然警覺到我已退休16年。在這16年的「社會大學」中,除了持續寫兩個專欄文章,希望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樑外,75歲的我還學到了什麼?
Sat, 25 Mar 2023 - 07min
45 - 45. 沒醉倒,怎麼腦子一片空白?
一位酒量很好的50歲男士和同事們痛快喝春酒,並不覺得喝醉,第二天醒來卻發現皮夾裡的千元大鈔都不翼而飛,查看手機,發覺前晚是叫Uber車回家,難道是被洗劫?
Fri, 17 Mar 2023 - 06min
44 - 44. 乎乾啦,小心暫時失去記憶
酒在古今中外都佔有一席之地, 但最怕的是發生「酒後暫時失去記憶」(alcoholic-related amnesia, 俗稱alcohol blackout),人看起來清醒,舉止行動正常,言語和其他認知功能也無障礙,但事後本人對喝酒這段期間所發生的事卻不記得。
Sat, 11 Mar 2023 - 09min
43 - 43. 挺住了,一切好談
出生於台灣中部小鎮的我,功課一向前三名,如願考上北一女高中部,卻是我人生第一個重大挫折......人生的挫折來得愈早愈好,年輕時彈性加、韌性強、可塑性高,只要挫折不要大到承受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堅強。
Sat, 04 Mar 2023 - 09min
42 - 第42集:失智變嚴重,最好別再戴假牙
當失智症逐漸嚴重時,最好不要再戴活動假牙,以免發生併發症或意外。而且,如果失智長者有蛀牙、牙周病等需治療時,要趁著還是輕度失智時趕快處理,才比較能與牙醫師配合。
Sat, 25 Feb 2023 - 07min
41 - 第41集:遠離失智最給力三招:高教育、多動腦、終身學習
一項來自法國的長達20年的流行病學追蹤研究,發現雖然一樣可能會演變成失智症,但高教育具有「認知存款」的保護作用,可以讓認知功能退化延緩約8年。
Sat, 18 Feb 2023 - 08min
40 - 第40集:狂飲不如小酌有益健康
為何狂飲者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較高呢?有兩個可能因素:1. 急速且大量喝酒會使血壓上升。2. 誘發心律不整,使血栓跑到腦血管而造成腦栓塞。
Fri, 10 Feb 2023 - 08min
39 - 第39集:海量六分靠天生,四分靠訓練
如果社交場合上無法不喝酒時,該如何避免喝醉呢?酒量因種族不同及個人因素而有很大差別,並且與酒精的吸收、代謝及排出也有密切相關。酒入口後,只有一小部分直接由尿、汗液及呼氣中排出,其他約95%經腸胃吸收後,被肝臟的酵素氧化成乙醛。這些酵素主要是醇脫氫 (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其次是過氧化氫及細胞色素 CYP2E1。接著乙醛很快的被醛脫氫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氧化為乙酸,最後分解為二氧化碳及水......
Sat, 04 Feb 2023 - 09min
38 - 第38集:半世紀後的醫學院同學會:18歲痛哭的事,68歲發現其實不重要
同學會上,臥虎藏龍的同學們都跑出來了,有位骨科醫師同學即興作詩:「半個世紀一轉眼,四十三年不相見,借問老翁你是誰?只識名牌不識臉。」
Sat, 28 Jan 2023 - 09min
37 - 第37集:健康快樂,不是隨口說說
快樂與健康不僅互補,而且有幸福感的可能較長壽。幸好,快樂是可以學習的:1. 常和快樂或正面思考的人相處,2. 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3. 心存感恩,4. 多接觸愉快的事物。
Sat, 21 Jan 2023 - 07min
36 - 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無論是不婚、離婚或喪偶,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獨居的機率愈來愈高,不妨也來個「超前部署」。
Sat, 14 Jan 2023 - 06min
35 - 第35集:病毒,可以跟我做朋友嗎?
人類與那麼多的生物都互助共存,也許有朝一日,我們可以如科幻片般的找到方法,像接納腸道菌般的與新型冠狀病毒和平共處,成為朋友?
Fri, 06 Jan 2023 - 07min
34 - 第34集: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一個人遊樂,一個人工作,一個人擔當,有時是出於自己的選擇,但也常常是情勢使然。單獨一人並不代表孤獨落寞,而是自由率性、掌握即時,而且少了眾聲喧嘩,更能專注於當下。
Fri, 30 Dec 2022 - 08min
33 - 第33集:老師,請你再說一遍好嗎?
有次參加社區大學的走入山林課程,老師介紹這學期去過的景點及其所屬的地層,依年代先後:五指山層(貴子坑)、木山層(軍艦岩)、大寮層(和平島)、石底層(南勢角山)到南港層(南港山),引發我對健康自在老化的5點感觸與建議。
Sat, 24 Dec 2022 - 08min
32 - 第32集:神經生涯教會我的事
2019年的一個研討會上,我分享32年的神經內科行醫經驗的感想。一共有4個重點:1. 神經醫學浩瀚無垠,讓我著迷,且學會謙卑,更充滿希望。2. 加入團對很重要。3. 大腦有代償作用,沒有人是不可被取代的。4. 優秀的年輕醫師是資深醫師將來的健康保障。
Fri, 16 Dec 2022 - 07min
31 - 第31集:自體免疫腦炎─少見但可治療的疾病
延續上一集的自體免疫腦炎的podcast,今天再跟大家分享另一個自體免疫腦炎的病例。
Sat, 10 Dec 2022 - 07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