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ra per genere

微言微语

微言微语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网络纵横,指点乾坤,激文昂字,相约每周日的 « 微言微语 »

212 - 特朗普赢得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二次入主白宫引热议
0:00 / 0:00
1x
  • 212 - 特朗普赢得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二次入主白宫引热议

    本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赢得2024年总统大选,将二次入主白宫无疑是网络关注的焦点。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特朗普,祝贺他当选美国总统。习近平指出,历史昭示我们,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一个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期待。希望双方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对话沟通,妥善管控分歧,拓展互利合作,走出一条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造福两国,惠及世界。

    网友@愚蠢的精卫发帖说:习近平说:我们尊重美国人民的选择。哈哈,你不尊重有用吗,什么时候让中国人民也有选择?

    网友@推上小隐转发了一条帖文如下:很多人羡慕美国的大选制度,其实100年前中国就实行过民主选举制度。上世纪20年代初,陈焖明治下的广东省就已经全面实行了民主直选县长的制度。1920年11月,陈炯明发布告广东父老兄弟书,宣称今日之后广东省者,广东人民共有之,广东人民共治之,广东人民共享之。到1921年,全省92个县都推行了民选县长议员。@推上小隐继续写道: 其实我们自己的选举,100年前早已开始,假以时日,我们也有自己大选,相信那也是万众瞩目。不幸的是这一切都被马列外来敌对势力断送了……

    网友@LiDeQing发帖说:記得中學历史課本把陈炯明写成广東的地方军阀,實際确是那块土地上的文明民主先驅。课本有毒。网友@就是走运发帖说:中国曾经是亚洲第一立宪共和体制。然而,世事弄人,勇敢的波兰人

    在危急时刻华沙城下压倒性击溃苏联红军,从汹涌的红潮铁蹄下保下了欧洲,对欧洲绝望的苏联把输出革命的重点转向亚洲,中华的厄运降临。

    川普二次入主白宫,对中美关系影响几何也是网友普遍关注的焦点。网友@JamesLt发帖说:特朗普当选看上去会给中国在经济上带来关税打击,不过,在地缘上的压力反而会更小,对中国来说算是好消息,现在就看中国政府自己的路怎么选了,要想灭亡,继续大搞基建拉房地产扩充国企,想要延续,就搞民生、减税、削减个人债务,增个人收入。下次的刺激政策,大体能定个生死了,拭目以待。

    网友@rainier发帖说:中国的10万亿财政刺激要在路上了。中国的物价要涨一波。另外,关税大战要开始了,很多公司需要想一想,关税到了60%, 如何生存。同时,羊毛出在羊身上,美国的物价也要涨一波。美国需要大规模放松管制,才能重启美国制造业。Musk要对政府人员,大规模减员增效, 联邦雇员们瑟瑟发抖。

    网友@Mr.M发帖说:川普很多说法和他实际的利益其实都是矛盾的,比如说加关税和他要控制通胀的目的就是矛盾的。所以他上任以后具体的做法和实施节奏其实现在都是很难直接下结论的。长期来看,关税当然可以引导一定程度的制造业回归,但这会导致川普最后一个执政周期的美国民众痛苦指数急剧增加。他会这样干吗?

    网友@包叔发帖说:今天特地从时代广场经过,没想到出奇的平静,但对中国却是非常不平静的一天。选情已经很明确了,特朗普当选,共和党大胜,控制参众两院。过去几年,虽然拜登给中国出了不少难题,但中国总体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打击,甚至可以说“赢了”,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也主要是自身的原因。但是新的特朗普时代不一样,拜登还可以坐下跟你谈,特朗普可能连面对面谈的机会都没有。特朗普会以复仇者姿态出场,特朗普关税、众议院中国周的所有负面议案未来都会通过。拜登是手术刀,虽然比较精准,但是小打小闹,特朗普则是大锤。还有个普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拉中国下水,一旦中国彻底导向俄,未来不可想象。对中国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网友@任泽平发帖说:哈里斯为什么会败选?川普为什么重返白宫?我认为主要是拜登哈里斯组合任内的通货膨胀太高了,最高时接近两位数,而且持续的时间长达3年,贯穿了整个任期,高通胀导致民众的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下降,从而削弱了民意基础。而川普宣布要降低通胀,这抓住了关键。但是川普真的能降低通胀吗?其实很难,川普宣称要降低通胀,但政策组合本质上是“再通胀”,对外加征关税+对内减税+反移民+制造业回流+提升就业,这套组合是商人思维,直接结果就是“再通胀”。其实,美国降低通胀最好的办法是降低跟中国的关税,恢复自由贸易,中国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流入美国,美国通胀压力会立刻大幅缓解。当前中国通缩+美国通胀组合,很大程度上是逆全球化的产物。虽然经济学上成立,但是估计很难实施。经济学是一个伟大的学科,因为她试图找到拯救世界的技术方案,但有时会受阻于政治利益博弈。

    Sun, 10 Nov 2024
  • 211 - 国务院发通知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引热议

    10月28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从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与此同时, 全球化智库副主席、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发文呼吁关注反婚反育言论,认为现在各种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上反婚反育的言论已经泛滥成灾。这种奥论氛围已经深刻影响到年轻人的婚育观,长此以往将严重危害公共利益和国家的人口安全。加之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再创新低,使中国人口危机再度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

    网友@九万帕发帖说:人口四年断崖下跌40%,走过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路。1.7亿多90后据说才百分之十几结婚,好玩的是35%已经离婚了。掏空了几代人,我就看看这个游戏怎么玩下去。未来房子可能不是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了,以后能不能保住饭碗才是要考虑的问题。年轻人对未来收入增幅乐观的想法,恐怕很难维持了。

    网友@一叶知秋发帖说:我国目前在人口危机的道路上,已经处于恶性下滑阶段,大家只是稍稍感受到加速度而已,10年后才是最残酷的考验。再过10年,有可能会看到每年死亡人口2600万,出生人口600万的奇观,每年人口净减少2000万,相当于每年打一次抗日战争。

    网友@盖因斯iFortune发帖说:四十年计划生育(1980-2020)的历史,就是巨型利维坦被百万漕工脑控,以超长反射弧、超大惯性,造成不可逆的巨大负面后果的过

    程。这是对所谓“海专精算”最好的讽刺。中国的生育率在90年代就跌破世代更替水平,但“全面二胎”到2016年才放开,而“超生罚款”到2021年才废除。直到2020年,生育率已经全球倒数第二了,竟然还发生“超生开除(公职)”的事情。作为对照:2012年的夏天,我在烟台到威海的途中,刷到一个新闻:“伊朗废除实行了20余年的计划生育”。彼时,伊朗的总和生育率刚跌破2.0,伊朗的领导已经慌了,觉得人口危机就在眼前。其实伊朗当年所谓的“计划生育”,只不过是要求每家生孩子不要超过3个,3个以内可以享受各种福利,以上则国家不兜底——咋看和“放开三胎”之后的中国也没多少区别?

    当然,如果网传的大规模生育补贴属实(每月800元那个),将是最大的长期利好。对于反射弧超长、笨重迟缓、惯性很大的巨型利维坦而言,方向正确比短期的力度大小更重要。

    过去几年,政策受困于既有框架的路径依赖,对“给民众直接发钱”等短平快的刺激手段避之唯恐不及,而对“产业升级”等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值,总体感觉政策思路是希望依靠电动车、芯片等高端产业将经济带出泥潭。在这种背景下,消费不振,需求萎靡,居民信用扩张能力孱弱,也就难以避免了。但实际上,除了那些工业革命级别的伟大技术(蒸汽机、内燃机、电机、计算机等)可以从无到有催生全新的有效需求和增量市场,更多的场景下,是需求和市场牵引着技术的演化和迭代。在内需持续萎缩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下,想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产业升级,逻辑上相当于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

    地球。

    目前看,当下边际效用最高、长期效益最好的策略,就是以鼓励生育为切入点,进行大规模印钞撒钱,直接为家庭部门,尤其是年轻家庭注入流动性, 改善收入。养娃开销很大,鼓励生育天然就是刺激消费、提振内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大工业国,产能空前强盛,产业链供应链无比坚韧,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而不是“短缺”。这同时也是提振就业——以国家补贴的形式让生娃带娃也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形成事实上的就业。现代工业化社会,尤其是养老金的本质就是代际转移支付的社会,生娃带娃是一个非常辛苦但回报未必能覆盖付出,对社会却是高价值劳动。同时这也是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储备。当然,这些补贴适合由中央财政来负担。中央财政的资产负债表堪称全球最优质,杠杆率较低,远比地方财政和居民家庭有更多的扩表空间。

    相较其他工业化社会,中国投入物质再生产的资源过多,而投入人口再生产的资源实在太少。2022年,中国人口占全球1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发电量也占全球30%,钢铁、水泥产量都占全球50%,但居民消费支出只占全球13%左右,年出生人口只占全球7%。人口再生产相较于物质再生产短板明显,像是“只造东西不造人”的“世界工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经济繁荣的最核心动力,所有的需求,归根结底是人的需求。没有人的经济体系,再“高端”也没有任何意义。

    Sun, 03 Nov 2024
  • 210 - IFM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估,谨慎看待中国经济刺激措施

    正在华盛顿召开年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估0.2个百分点,降至4.8%,低于中国政府设定的5%的增长目标,去年中国经济增长为5.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今年4.8%的增长描述为微弱放缓,净出口好于预期。该组织对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维持在4.5%不变。但这一预测并未将中国政府的财政刺激计划可能带来的后果考虑在内,事实上,本周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各国央行行长及经济学家对中国政府近期出台的更多针对供给端的经济刺激政策并不看好,甚至认为犯了方向性错误。因为这套刺激政策并不触及经济结构改革,无法扭转中国产能过剩,消费疲弱无力消化自身产能从而只能依靠外贸向国际市场倾销过剩产能,扰乱国际贸易秩序的根本问题。

    近日,一张图表引发网民关注,这是根据发改委2023年底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数据制作的图表,根据这份图表,中国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换算成人口数为5.47亿人,月收入在1090元以下总人口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42.85%,若以1090-2000元作为中低收入者的标准,则该群体人口达3.64亿,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数达到9.64亿。

    经济学家魏加宁在谈到中国经济衰败原因时曾说:谁都明自!但这是个死结,根本解不开。你能让他们再一次打土豪?他们自己就是豪中豪!不受制约的权力,夺走了劳动者的成果。最后,权贵们都成了超级富豪。但人数极少,消费有限。而占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穷到没有消费能力。于是,资金失去了流动性。经济衰退!

    网友@易富贤发帖说:由于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太低,使得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不起来。当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中国目前水平,服务业提供70-80%就业,但中国只提供45%的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青年失业率高。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日前在布鲁金斯学会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中国正在生产的产品远超国内需求,以人为低价向全球市场倾销过剩产能,破使世界各地制造商倒闭,并对供应链进行卡脖子。对此,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得出类似的结论,并采取类似的举措来避免他们自己的产业遭到损害…

    网友@易富贤对“人为低价”做出这样的解释:正常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GDP60-70%,居民消费占GDP的60%。但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GDP的44%,因此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7%。过剩产能只好低价出口。以汽车为例,2023年中国生产3000万辆,国内销售2400多万辆,出口522万辆。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能提高到60-70%的国际水平,那么国内市场就足以消化产量,不存在产能过剩,还能大量进口。

    《华尔街日报》近日在一篇题为《中国陷入了自己制造的陷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中国在人口持续下降的同时全国已有多达9000万套空置住房。长期通过土地财政创造GDP的地方政府,现在深陷债务泥潭。在中国政府鼓励下,普通家庭将近80%储蓄投入房地产。自2021年以来,部分市场房价跌幅约30%,震惊的消费者开始削减开支。过去一年中,工业利润下降了17.8%。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欧洲和美国计划对大量涌入的中国降价出口商品征收新关税。银行不愿意放贷,外国投资者也不愿意投资。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却在回避结构性改革。旨在给房地产泡沫降温的政策正被加强住房需求的措施所取代。银行将获得补贴,以向挣扎中的工厂和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提供更多贷款。

    中国陷入了自己制造的陷阱。其独生子女政策成功引发了人口危机。偏执于住房建设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还将地方政府和数亿普通人困死在不可持续的庞氏骗局中。中国市场改革成功,创造了富裕的企业家和受过良好教育、有抱负的中产阶级,但要保持共产党的统治,这些人就须被压制起来。顽固坚守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战略,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国内回报递减、国际敌意增加的发展道路。在全球范围内,北京过度依赖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和民族主义夸夸其谈,以此为共产党统治赋予合法性外衣,使中共陷入了两难境地。中国庞大的工业依赖于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以及外国市场准入。然而,中国的地缘政治野心与其庞大工业基地的出口洪流相结合,疏远了外国合作伙伴,削弱了曾使中国繁荣发展的自由贸易共识…….

    由于无法解决结构性经济问题,共产党又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镇压和打民族主义牌。它无法改革经济,但可以强迫教堂用习的肖像取代耶稣的。它无法摆脱出口依赖,但可以加速实施高科技极权主义,监控公民生活。它无法回到两位数增长,但可以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来凝聚民意。

    Sun, 27 Oct 2024
  • 209 - 制度经济学家获诺贝尔奖引发社交平台热议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三位美国制度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表彰他们对制度的形成及其如何影响繁荣的研究。由于中国当代史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多维丰富的印证,而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网友@tonyzhu1984发帖说: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够获得长期的经济增长,而为什么又有些国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是文化?是技术?是伟人的几项决策?其实答案早就给出,而且就出自东亚的自然实验:南北韩三八线分野的两个国家,语言文化和起步都一样,最终在卫星图上一边黯然无光一边普遍点亮,繁荣和衰败不言自明。是的,国家的制度决定了它们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繁荣。良好的制度能为市场运作提供稳定的框架,确保公平竞争、法治以及适当的激励机制都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如在两位获奖者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强调的,一个包容性制度,即能够让广大公民参与经济活动并分享收益的制度,往往会推动经济长期发展。反之,掠夺性制度则倾向于集中权力和财富在少数人手中,抑制创新和经济活力,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

    一篇来自正和岛的题为《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隐喻》的文章这样写道:今年的诺贝尔奖委员会意图明确,旨在表彰这三位学者在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他们对国家繁荣与衰败原因的深入解释。在这一点上,阿西莫格鲁和他的合作者罗宾逊的观点是明确的:国家的成败主要由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而非地理、文化或气候等因素。在他们看来,制度才是决定国家成

    败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到底是攫取型制度,还是包容型制度。攫取型制度在政治上表现为少数人掌控决策权,多数人缺乏参与机会。权力通常集中在军政府或世袭家族手中,政策成为少数人掠夺他人利益的工具。从经济上讲,这种制度以垄断、特许、市场规制等手段掠夺生产者资源。此类制度缺乏对产权的有效保护,试图控制并限制创新,甚至对自发性创新感到畏惧。政治和经济通常密切相关,攫取型的政治制度往往伴随攫取型的经济制度。

    相对而言,包容型制度则重视大多数人的参与,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上。当权者是多数人的代理人,而非统治者,领导职位的机会向更多人开放。在经济层面上,包容型制度鼓励产权保护与创新,避免绝对垄断,包容型政治制度与包容型经济制度通常相辅相成。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墨西哥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现在的发展自然是天壤之别,但是在西班牙和英国刚刚进入北美洲的时候,两者的差距并不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发展路径上的差别呢?阿西莫格鲁从历史出发,讨论了墨西哥和美国制度差异的根源。西班牙诚然是攫取式的,也就是大量地抽取墨西哥的资源为自己所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制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实上,英国人最初也试图在北美施行类似于西班牙的攫取制度,希望通过剥削资源将财富送回英国。然而,由于这些努力屡屡碰壁:殖民者试图征服原住民,却发现与原住民的冲突导致了高昂的代价;试图通过严苛的控制约束移民,却激起了移民的强烈反抗。最终,英国人认识到,只有通过让更多的移民参与进来分润,激励移民去工作和探索,而非压迫与控制,才能在北美大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些历史的偶然,就是作者认为的“关键节点”。他认为国家之间看似细微的差别,往往在之后决定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

    一篇题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中国的神预示》的网文这样写道:《国家为什会会失败》一书问世的一年,习近平刚刚上台,两位诺奖得主已神机妙算指出,中国依赖引进外国技术和出口低端产品的经济增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然而中国的增长也可能会结束。中国经济前景在两位作者眼中,简言之就是“一刹那光辉不代表永恒”。他们估计,中共及经济精英将在未来几十年牢牢抓住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和他们的理论表明,真正创新的增长不会到来,而中国耀目的增长率亦将慢慢化为乌有。文章作者香港作家冯睎干最后写道:如今十二年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果然像诺奖得主预言般逐渐“清零”,他们的理论再次得到印证,这个诺贝尔奖当之无愧。从今以后,如果有人问你:“民主可以当饭吃吗?”你不妨这样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可以,而且他们精准地预言了,没有民主的国家即使风光一时,最后还是要吃草。”

    Sun, 20 Oct 2024
  • 208 - 人造牛市烂尾?谁的盛宴,谁来买单?

    中国股市从九月二十四号开启一波牛市行情后迅速呈现烂尾趋势,仅用十个交易日转入熊市,用网友@格隆汇的话说:不经过一轮完整的牛熊周期,是不完整的“股生”。如今仅过去10个交易日,不少股民就经历了由怀疑、犹豫,到兴奋、疯狂再失望,后悔的心路历程,狠狠体现了一把牛熊转换的股市疯狂。

    而股市由牛转熊的导火索是国庆节后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两名“政工干部”一通习云亦云不知所云的发言击垮市场信心,股市暴跌,国新办不得不发通知恳请市场少安毋躁,等待财政部长蓝佛安周六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这一公告发布后,基准上证综指跌幅收窄。不过,有眼尖的网友@落日大道发帖说:把经济问题定义为“周期”性问题,而不是“结构”性问题,出来的政策大概率不可能是结构性的超预期政策,这个政策牛已告一段落。

    网友@海石2024的主题发帖说:这轮强拉的“牛市”,结局已经确定,肯定是一地鸡毛。但是,不确定的则是由谁来顶锅,成为替罪羊。目前看,由于时间很短,阶级敌人做空的说法难度很高。但是,行情是央行引爆的,出了问题,央行顶锅,顺理成章。网友@荣剑发帖说:中国股市现在成了对政治合法性的最大挑战,救市如果失败,政治后果严重。牛市如果只持续了一周便终结,所有政治信用会输得精光。

    网友@贝乐斯微博发帖说:不要加入“零和博弈”,“负和博弈”,因为这些就是加快了N倍的庞氏骗局。在庞氏骗局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赚一笔就走,全身而退,但实际上,只有运营庞氏骗局的人才是大赢家。 ​​​那么周六财政部发布了哪些“逆周期”调节措施呢?网友@财经数据库对财政部长蓝佛安的发言部分摘要如下:工作总结:1.赤字4.06万亿,一万亿超长期国债,公共预算支出28.55万亿,持续保持较高强度财政支出。2.结构性减费降税,规模超1.8万亿。3.扩大国内需求,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新增专项债3.6万亿。4.加强重点领域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补充地方财力。5.加大力度支持基本民生保障,保就业,教育支出超3万亿,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和城乡医疗补助标准。6.控制地方债风险,安排1.2万亿支持化债和清理企业欠款,化债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基本面判断:1.韧性强,潜力大。2. 预计全国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及预期,财政有足够的韧性,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稳增长一揽子措施:1.加力支持地方化债,给更多额度,让地方促发展保民生;2.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一级资本;3.叠加地方专项债、专项资金、支持房地产止跌回稳;4.支持民生,下一步针对学生加大奖励助困力度。

    网友@昆侖对蓝佛安发言做出如下解读:中国政治经济形势,已经到了中央不亲自下场,根本就没有动能推进的单向发展境地。发改委的官场现形记发布会,直接把股市9月份的小阳春,倒逼成倒春寒。但用杠杆撬动民间资金的目标是不能打折扣的,所以,只有财政部代表中央亲自下场,才能挽救中国经济信心。这是今天财政部新闻发布会的背景,同时也是中国当下最紧迫的政治任务。第一,中央以财政赤字,吞下了中国最严重的经济暴雷地方债。这是今天发布会最重要的信息。以前财政部就放过狠话,谁的孩子谁抱,中央不会兜底地方债。但今天中央表态,要吞下地方债,是因为中国政治生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地方政府已经完成了对中央的政治效忠,从性质上讲,地方政府已经是中央的家臣角色。地方的债自然而然就是中央的债。只要地方在政治上保持忠诚,没有中央吞不下去的债。第二,房地产,虽然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国有银行的负债没有化解之前,房地产依然需要继续打吊瓶维持生命。这就是前20年房地产狂飙运动造成的恶果,需要全民集体来还债。第三,说个常识。中央救市,是举债和赤字,也就是说是用未来10年,30年,100年的钱,来救今天的市。更通俗的说,就是用你下半辈子的钱,来给现在的你买吃买喝。也就是说,他们欠债,你们来还…

    网友@James Lt发帖说:这届政府愚蠢。对市场极其不尊重,受到反噬后没有悔改。这波操作后,各个机构对于政策不确定性的风险等级会再调高,对利好政策预期的估值会更低。中国资产定价会更低。这意味着,更多资本撤离,更大面积的失业,更弱的消费,更低的房地产价格。想要吸引资本回归的代价也会更高。

    Sun, 13 Oct 2024
Mostra altri episodi